元旦丨告別2019,迎接2020

​時光悠長,白駒過隙,轉眼2019已經成為過去式,元旦來臨之際,正式告別2019,迎接2020。


元旦,是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


回顧2019年,相信很多人也發現了,科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019年全球主要城市七大硬科技創新綜合指數TOP15中,中國城市佔8個席位,佔據半壁江山,其中東京位居第一,北京緊隨其後,紐約名列前三。全球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光電芯片等十大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過去的一年也是我國的5G元年,這一年,見證了科技的偉大發展。



元旦丨告別2019,迎接2020


人工智能


2019年科技發展趨勢的共同認知之一就是人工智能的發展。


在民用領域,人工智能落地主要還是在自然語義處理、計算機視覺學習等衍生出的產品上,比如智能音箱、人臉識別、圖像識別與搜索等等。


在商用領域,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與數據分析能力運用的更多。往更大了說,整個社會的智能化是對人工智能的需求,也就是智慧城市。


去年,中國互聯網協會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了《中國“智能 ”社會發展指數報告2019》,構建了全面先行的智能技術社會應用水平評價體系,力求展現各省市自治區“智能 ”社會的發展情況,分析智能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並提出發展趨勢和建議。


AI一旦進一步整合到商業之中,就有可能推動增長。在商業功能中,人工智能可能會對營銷、銷售、供應鏈管理和製造產生最大的影響。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改進電子商務公司的個性化推薦,或者預測交通模式以減少貨運成本。同時麥肯錫研究認為,AI將為旅遊業創造最大價值,預測AI可能會在旅遊行業的年收入中產生7%到12%的影響。

人工智能對科技行業的發展極為重要,未來或將顛覆科技發展的傳統方式。


而人工智能在我國依然是個大方向的戰略性課題,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


元旦丨告別2019,迎接2020


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並不是純技術概念,智慧城市是通過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和創新概念,將城市的系統和服務打通、集成,以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質量。美國在公佈的《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中提到,到2045年,全世界65%-70%的人口將會居住在城市裡。全球人口超過1千萬的超級都市將會從2016年的28座增加至2030年的41座。


隨著大量人口湧入城市,給城市的交通、汙水處理、電力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巨大的壓力,而智能城市的建設,能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可以通過聯網的交通控制系統減緩交通堵塞的問題。


當然這個概念並不是在2019年提出的,但作為智能化和大數據技術的落地實踐,智慧城市仍然是2019年各大有能力的公司在積極推進部署的。


我國目前部分城市也開闢了智慧城市的整體試點。隨著5G的跟進,智慧城市的打造也將加快進程。


華為、阿里、騰訊、百度等科技巨頭都在積極推進智慧城市項目,這是一個綜合體的實驗項目,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與科學意義,也會是科技圈持續投入關注的領域。


元旦丨告別2019,迎接2020


數字化經濟


對2019年科技趨勢預測時,多個機構稱數字經濟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所謂數字經濟是指依託於通訊技術的發展,在信息化和網絡化中的經濟形勢,包括了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目前在電子商務方面發展較為迅速,例如網絡支付也是數字經濟的一種表現。


國際數據公司(IDC)在報告中稱,到2022年,全球GDP的60%以上將是數字化,每個行業的增長都是由數字化增強的產品、運營和關係驅動,2019–2022年的IT相關支出約7萬億美元。隨著生物識別技術正逐漸成熟並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全面“刷臉”時代將要來臨,數字身份將成為人的第二張身份證。


元旦丨告別2019,迎接2020


5G商業部署進入衝刺階段


這一次中國在5G中掌握著核心技術,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也是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5G大國的機會。


對於5G的運用,中國正在積極部署,已經有三座城市宣佈要打造5G智慧之城,基於5G全面推進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


元旦丨告別2019,迎接2020

區塊鏈發展進入冷靜期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分佈式賬本,它有望通過實現信任,提供透明度和減少業務生態系統間的摩擦,來重塑行業,從而降低成本,縮短交易結算時間並改善現金流,是一種新的信任模式。


2019年區塊鏈概念一度成為市場熱點,但對其應用知識浮於表層,Gartner在報告中指出目前的區塊鏈技術和概念在任務關鍵型、規模化的業務運營中尚不成熟,預計區塊鏈將在2030年之前創造3.1萬億的商業價值。在跨境匯款,供應鏈金融,電子票據和司法存證等眾多場景中,區塊鏈將開始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區塊鏈領域將從過度狂熱和過度悲觀迴歸理性,商業化應用有望加速落地。


元旦丨告別2019,迎接2020


量子科學


量子科學在全球都是熱門的科學研究領域之一,繼去年墨子號量子衛星震驚世界後,今年我國在量子科學方面依然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果。


2019年6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揭牌,聚焦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戰略,推進重大基礎前沿科學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系統集成創新,培育和發展量子信息新興產業,支撐量子信息領域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國際上實驗實現全光量子中繼器的原理性驗證,為構建遠距離光纖量子網絡開闢了新途徑。


華為2012實驗室完成崑崙量子計算模擬一體機原型,在實驗室狀態下,單臺崑崙量子計算模擬一體機可以實現全振幅模擬40量子比特,以及單振幅模擬最大144量子比特(22層)的性能表現。


元旦丨告別2019,迎接2020


2019關於科技的鮮活記憶正在快速變成時間洪流的一部分,也變成了我們讀懂未來的鑰匙,過去一年中,多技術融合正在加快,產業只能化讓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晨曦噴湧而出。


回顧2019,展望2020,未來也必將是科技發展的時代。未來之路,科技正香醇,讓我們拭目以待。


元旦丨告別2019,迎接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