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宋詞,很多人連詞名都不認識,卻因為一句點睛之筆,流傳千古


這首宋詞,很多人連詞名都不認識,卻因為一句點睛之筆,流傳千古

想必很多喜歡詩詞的人,都曾有一種這樣的體會,明明非常喜歡一句詩或者詞,卻往往不知道它的出處。而當真正看到,那時候完整的詩詞之時,又覺得它是那麼的陌生,似乎與想象中的意境,有著非常大的差別。這樣的感受,總是讓人措手不及,就像是一位朝夕相處的故人,突然發現了對方的另外一層面目。比如這首宋詞,很多人連詞名都不認識,卻因為一句點睛之筆,流傳千古。

這首宋詞,很多人連詞名都不認識,卻因為一句點睛之筆,流傳千古

這首讓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宋詞,那是出自宋代詞人張先的筆下,它的名字叫做《千秋歲·數聲鶗鴂》。如果不翻閱字典,或者上網查找,恐怕有許多人都會背最後兩個字難住。實不相瞞,在下也是如此。

不過,若是說起這首宋詞中的千古名句,它的名氣,可謂是十分響亮。尤其是在詩詞愛好者的心裡,早已成為一句美妙的經典,就如同曾經許下的海誓山盟一樣,難以忘懷,不可代替。

《千秋歲·數聲鶗鴂》

宋·張先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么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這首宋詞,很多人連詞名都不認識,卻因為一句點睛之筆,流傳千古

通讀這首宋詞之後,想必各位都已經自動提取出了,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句,“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但是這種感覺,也正如上文所說的那樣,彷彿又重新認識了,這一句中所蘊含的意境。原本朦朧的形象,漸漸變得凝實,在諸多筆墨的刻畫之下,使人更加清晰地,理解到了詞人當時的心境。原來是如此委婉,這般糾結。

彷彿將人帶進了,一個幽深而又寧靜的夜裡,走進了詞人心中的天地。那裡的風景雖然美麗,可是卻始終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哀傷,就像是一位被濛濛煙雨淋溼的女子,一身素衣,讓人心生憐惜。落紅飛盡,殘月如雪,襯托著一抹淒涼,照映出人的悲傷。

這首宋詞,很多人連詞名都不認識,卻因為一句點睛之筆,流傳千古

落花無情歸去,鶗鴂聲聲挽留,可是任憑杜鵑啼血,卻也留不住片刻的春光。正如人的年華,始終都在隨著春水東流,從來不肯有片刻的停息。“惜春更把殘紅折”,但是折在手裡之後,又能如何,只不過會讓它更快的凋零,徒增心裡的嘆息。

“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風疏雨驟,青黃不接,正如他忐忑的心情,得不到一絲安寧。綿綿柳絮,春風吹之不盡,始終繞在心間。一朵柳綿,一絲憂愁,灑滿人間,永無盡頭。

這首宋詞,很多人連詞名都不認識,卻因為一句點睛之筆,流傳千古

為解心憂,撥動素琴,可是弦上的琴聲中,卻也充滿了思念。彷彿透過窗花,響徹天地之間,到處都是他的憂愁。他心裡的思緒,在不斷的交織,形成一個又一個鬱結,宛若恢恢天網,讓他無所遁形。如此形象的描述,當真無愧為畫龍點睛之筆。

“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誰曾想到,他竟然痴痴坐了一夜。直到東方殘月將盡,他依然沒有走出回憶,不曾掙脫情網。自古多情使人痴,今日看來,果真如此。若非用情至深,又怎能寫出如此動人的佳句。

這首宋詞,很多人連詞名都不認識,卻因為一句點睛之筆,流傳千古

才使得這首,很多人連詞名都不認識的宋詞,因為這一句點睛之筆,而流傳千古。可見真正的痴情,根本無需多言,一字一句,都是刺痛人心的經典。情如一杯酒,若不飲下,怎知醉後的滋味。但是,想必有更多人都希望,情是一杯茶,就如同詩詞一樣,越品越覺得香濃,這樣才符合我們的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