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八篇傳世佳作,每一篇都值得再讀一遍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蘇軾八篇傳世佳作,每一篇都值得再讀一遍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五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餘。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蘇軾八篇傳世佳作,每一篇都值得再讀一遍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八篇傳世佳作,每一篇都值得再讀一遍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蘇軾八篇傳世佳作,每一篇都值得再讀一遍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八篇傳世佳作,每一篇都值得再讀一遍


這首詞是蘇軾於密州知州任上所作。詞中寫出獵之行,表達了堅決抗敵的主張,抒發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整首詞豪邁大氣,讀來讓人熱血沸騰。尤其是這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何等的豪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春景》

蘇軾八篇傳世佳作,每一篇都值得再讀一遍


此詞的創作背景,朱祖謀本、龍榆生本未編年。其後諸家編年有異,而主要觀點有以下四種:曹樹銘本雲:“細玩此詞上片之意境,與本集《滿江紅》之上片相似。而這首詞下片之意境,復與本集《蝶戀花》之下片相似。以上二詞,俱作於熙寧九年丙辰密州任內。銘頗疑此詞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薛瑞生本、鄒同慶、王宗堂本均據《冷齋夜話》所載王朝雲在惠州貶所曾唱此詞及蘇軾惠州時期的詩文裡慣用此詞中出現的“天涯”一詞而繫於紹聖二年(1095)春,作於惠州。陳邇冬《蘇軾詞選》也懷疑這首詞是“謫嶺南時期的作品”。張志烈《蘇詞二首系年略考》認為此同是蘇軾罷定州任謫知英州啟程南下時的寄託之作,是他紹聖元年(1094)閏四月離定南行路途觸景而發。李世忠《蘇軾〈蝶戀花·春景〉作時考》則據詞中“青杏”、“燕子”、“柳綿”意象斷定此詞必不作於蘇軾貶惠期間,據其所表述的思想情感看,當作於蘇軾貶謫黃州時期,但沒有具體編年。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八篇傳世佳作,每一篇都值得再讀一遍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突遇風雨,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生活有時候,就像泰戈爾一句詩:天空沒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風雨、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臨江仙·送錢穆父》

蘇軾八篇傳世佳作,每一篇都值得再讀一遍


這首詞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蘇軾知杭州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名勰)而作。全詞一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婉轉回互,一波三折,動人心絃。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

蘇軾八篇傳世佳作,每一篇都值得再讀一遍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寫這首詞的時候,蘇軾從黃州遷往汝州。官場的壓力有所緩解,朝廷想要重新起用蘇軾。

蘇軾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表達出他對淺煙疏柳、香茶春蔬的喜愛,更是對人間淡然諸事的喜愛。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八篇傳世佳作,每一篇都值得再讀一遍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裡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於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讀完令人熱淚盈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