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贾母贾政不早点成就“金玉良缘”,贾母又“暗中”排挤“宝黛姻缘”呢?

LaoTzu471365


贾母贾政根本就无心成就“金玉良缘”,更谈不上早点。

至于贾母“暗中”排挤“宝黛姻缘”,这并非曹雪芹原意。

这样说的理由有如下三点:

一、贾母心里对黛玉的偏爱,不言自明。

作为贾母嫡亲的外甥女,黛玉初进贾府时,是跟贾母住在一起的。这样的待遇,整个贾府,也就她最宠爱的宝玉能享受。贾母对黛玉的偏爱,可见一斑。

贾母之所以如此偏爱黛玉,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她的几个孩子中,最疼爱的就是黛玉的母亲贾敏。可是,女儿出嫁之后,母女不能经常见面,现在,女儿又先自己而去,贾母内心的悲伤可想而知。

没有办法再爱自己的女儿了,怎么办?外甥女来了,很自然地,就把对女儿的爱转移到了外甥女身上。再加上黛玉容貌清丽,气质出众,举止言谈不俗,这些,都让贾母情不自禁地给了黛玉更多的关爱。

黛玉和宝玉相处久了,有时,黛玉就会在宝玉面前耍小性子,两人偶尔闹个矛盾,贾母总是笑称他们俩是“冤家”。

虽然是玩笑话,但是,贾母的用心是很明显的。

有人会说,宝钗来了之后,贾母后来不是经常夸宝钗吗?

是啊,对于识大体、顾大局的宝钗,贾府上上下下的人不都在夸吗?怎么单单是贾母夸奖,就有了要金玉结缘的意思了?

二、贾政作为一个很正派的人,更喜欢黛玉的家世,不喜欢薛家的经商背景。

这从他反对侄女迎春的婚事就可见一斑。

有人提亲要迎春嫁给孙绍祖。这个孙绍祖年纪不满三十,家境富裕,还在兵部候缺。看起来两家挺般配,贾赦见是世交之孙,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就想答应这门亲事。

可是贾政并不同意,原因就是两家虽是世交,但是当年不过是孙家的祖上祖贪慕贾家的权势地位,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

况且这孙家并非诗礼名族之裔,跟自己的希望结亲的家庭背景不符合,就劝谏过贾赦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

对自己侄女的婚姻尚且如此要求,对于儿子的婚姻大事,贾政更是有自己的想法。

黛玉的家境不用说了,父亲林如海是探花出身,读书人无疑了,林家既是公侯世家又是书香清贵门弟,这就符合贾政的要求。就是黛玉本人,也是饱读诗书的。

刘老老二进贾府,参观大观园,在黛玉的房间里,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垒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这个小插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黛玉的饱读诗书。

薛家呢?不仅不是诗礼名族之裔,反而是金陵一霸,是经商的。薛家与贾府本只是姻亲,却因为薛蟠打死了人,不得不暂时借住在贾府,借助贾府势力来避风头。

贾政深恶孙家这样的人家,连庶侄女都不乐意嫁,怎么可能再与薛家这样的人家结儿女亲家?

三、宝玉、黛玉年龄都还小,还不着急婚事。

对于宝玉这样的世家子弟,婚姻大事向来是不用发愁的。再加上贾政一门心思要宝玉好好读书,好走儒家科举取士之路,将来光耀门楣。所以,在宝玉身上,其实是承载了贾家继续兴旺发达的希望的。

既然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愁婚,那就先按贾政为宝玉设计的路线走着,至于其它的事,不着急,慢慢来。

总结一下,无论从贾母、贾政对黛玉的情感,还是从宝玉、黛玉的年龄来说,都不存在他们要早点成就金玉良缘的想法。至于小说后来的发展,重申一下:那不是曹雪芹的原意。


鱼悦龙门


题主很聪明,挖好了坑让人跳,在疑问句中暗伏了肯定,好象真的贾母、贾政支持金玉姻缘,反对木石前盟,那不妨反问一句,你这个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黛玉咏菊诗中的“陶令盟"是什么意思?这个盟就是贾政亲自拍板订下的木石前盟,时间是雍正十一年,黛玉十岁的时候。元春的报情(抱琴)什么意思?因为元春十五岁便出嫁,二十多年没有为父母尽孝,只能让女儿替自已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报恩的具体表达方式就是二玉的婚姻,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而宝钗和贾母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贾母又没有精神错乱,怎么会弃黛而选钗呢?

之所以二玉迟迟不结婚,那是在等黛玉的年龄。一般地说,女孩子结婚的年龄最小不能低于十五岁。宝琴就是十五岁出嫁的,因为她是大生日。乾隆四年二月十二日,黛玉刚进入十六虚岁的时侯,贾母亲自主持了二玉的订婚仪式,同时宣布三月份为二玉办喜事。所谓“三月香巢己垒成"指的就是新房布置完毕,只不过由于探春和元春的死亡使婚礼不得不推迟罢了。

不光贾政贾母,就连凤姐、秦可卿等都是木石前盟的坚定支持者,二宝的包办婚姻是在贾母黛玉死后、凤姐被休失权的条件下发生的,那时已是乾隆四年的十月了,同时结婚的还有宝琴、岫烟、平儿,所谓同一天生日指的就是这件事,而“十月梅花岭上香"则是点明的时间。


gaotzy


贾母是不可能早点成就“金玉良缘”的。这也是多方面的因素和博弈的结果。而贾政是不大管这些事的,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王夫人做主。至于贾母“暗中”排挤“宝黛姻缘”是不存在的,贾母更倾向于“木石前盟”,反而更多的是排挤“金玉良缘”。

从书中的贾母表现来看,她是比较拥趸“木石前盟”的。从小她就把宝玉和黛玉养在自己身边,宝黛二人从小就耳鬓厮磨,两小无猜。从宝玉上学就可以看出,两人平时都是在一起玩耍的,临上学了还要跟黛玉告别,让她等他回来吃饭,再一起制胭脂。

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在贾母的眼皮子底下做的。他们俩的房间仅仅只隔了一堵纱窗墙,所以他们互相去到对方房里根本都不能用串门来形容,这种亲密、亲昵的情形一直延续到大观园的建立,宝玉还是照往常的习惯一样爱往黛玉的房里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习惯突然有一天被紫鹃的“玩笑话”打破,宝玉才会犯痴症,贾母才会因此流下泪来,非但没有责罚紫鹃,反说紫鹃是个懂事的孩子,就这样,你能说贾母排挤“宝黛姻缘”?

贾母对黛玉的疼爱自也是不必多说的,书中有多处描写,这里就不做赘述。但是自从薛宝钗一家搬来以后,“金玉良缘”的说法就越传越盛,王夫人是很明显的支持自己的外甥女嫁给宝玉的。从她赶走“眉眼儿有点像你林妹妹”的晴雯就可以看出,王夫人一直是不怎么喜欢黛玉的,更别说林黛玉多病的身体和高傲的性格。

书中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那一回中,大家都到潇湘馆参观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当时黛玉只给贾母一个人让座斟茶了,王夫人便说不用给她倒了,这时候黛玉才反应过来要去斟茶。这件事要是放在八面玲珑的宝钗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从书中多处的描写来看,贾母多次对别人给宝玉提亲的态度就能说明,她是不赞成“金玉良缘”的。有多时候都是表演给薛姨妈看的,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贾母之所以不能早早的给“宝黛姻缘”定亲,有几方面的考虑。首先就是因为宝玉的父母尚在,自己虽然是最高领导,但是肯定还是要尊重宝玉的父母意思的,这一点从迎春误嫁中山狼就可以看出,贾母虽是极力反对,但是也无可奈何。

何况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十分的明显不赞成宝黛联姻的,再加上上面还有一个元春也是一个“金玉良缘”的拥趸者,甚至都有指婚的意思了。若不是贾母的态度在一直反对,恐怕“金玉良缘”反而要早早下定了。

也正是因为这两股势力的相互制约,按年龄算,以至于宝、黛、钗三人都快接近二十了还没有定论。直到八十回后贾家被朝廷打击,贾母去世,“金玉良缘”才没有了阻力,宝玉才和宝钗成了婚,才直接导致了林黛玉的香消玉殒!

而贾政,一直夹在中间,毫无作为,也无法作为!


TK强哥读书


贾府是封建大家庭,个人婚姻是要为家族服务的。贾宝玉是贾府未来的接班人,他的婚姻对象更多的还是要考虑政治结盟。这点从贾政娶王夫人、贾琏娶王熙凤都可以看出。从这个角度来看,林黛玉和薛宝钗都不是理想的人选:林黛玉是父母双亡的孤儿,没有任何背景;薛宝钗是父亲亡后,和母亲薛夫人寄居在贾府,哥哥薛蟠又是纨绔子弟,家族实力不断衰弱。因此,无论是金玉良缘,还是宝黛姻缘,都是少男少女心中美好的愿望罢了。对于贾母贾政这些政治老油条来说,用贾宝玉的婚姻,来攀附更大的政治势力才是最好的选择。


清源zz



云鹤166082174


犹豫于林黛玉的柔弱身体与敏感性格,迟迟下不了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