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兴隆里位于五通桥区竹根镇花盐街中部,地处青龙山和茫溪河之间的斜坡台地上,有泉水在山腰喷涌而出。这里依山傍水,茫溪河自东向西汇入涌斯江,再于道士观汇入岷江中。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何家老宅 图据网络


1、在当地鲜有人知道“兴隆里”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兴隆里’是花盐街中部的一块区域,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名字,但后来被其它地名取代,‘兴隆里’就渐渐被人遗忘,很多土生土长的五通桥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一位知情人说。


在五通桥籍作家龚静染先生的《桥滩记》中,有关于“兴隆里”的描述:花盐街锁龙巷“兴隆里”建筑群,这里大多是当年盐商的宅院,保存得非常完整,是一个少见的盐商聚集地。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2、多元文化交融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花盐街412号旁一条狭长的巷子,便是著名的锁龙巷。


穿行在曲折蜿蜒的小巷里、行走在充满岁月痕迹的青石板上,看百年黄葛树破墙而出,望爬山虎紧贴墙壁与大自然交相辉映,别有意趣。走进巷子不远,视线豁然开朗,紫藤花园、龙家大院、船形屋、何家老宅等建筑安静伫立。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船形屋”,房屋一角用青砖垒成高高的尖角,乍一看就像一艘在陆地上行驶的大船。拾级而上,一座大门紧闭的双层小洋楼引人注目,绿色的藤蔓植物从屋顶倾泻而下,如同披上一件绿色外套。这座名为“紫藤花园”的小楼,风格特征明显不同于当地的民居。“这里大户人家的宅第多以青砖砌筑,西洋柱、马头墙、坡屋顶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式样。这是由于‘川盐济楚’期间大盐商经常运盐至湖南、湖北一带,使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得以交流融合。”


再往上走,一株巨大的黄葛树缘墙生长,遮天蔽日。走进仍有人居住的小院,建筑上的混搭元素格外引人瞩目。人字水、青瓦屋顶、穿斗木架构、用青石铺砌的道路,以及木刻窗花尽显传统;建于清代的老宅,内部结构保存完好,蝙蝠雕花花纹极具特色。踏着长满青苔的石阶向坡地高处而去,巷子又变得幽深起来,独栋的小洋楼、三合院、四合院依稀存在。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在石垒和木板的缝隙中,岁月缓缓溢出。踩在古老的青石板上,古房、古桥、古树悠然而立。幽深的庭院、木柱的栏杆,这些残留的气息,不禁让人想起“庭院深深几许”的诗句。


“‘兴隆里’的房屋主要修建在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以川西民居为主,也有西洋风格等多种建筑元素。”龚静染在《桥滩记》中写道。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绿阴深处的宅院大门/图源:微五通桥


3、因盐成街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说到兴隆里,绕不开乐山厚重的盐文化历史。

“先有永通,后有五通。”是老一辈盐工口耳相传的一句俗语,它也印证了乐山盐业史的缘起、流变过程。


根据《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注·江水》等记载和考证,蜀人在岷江治水和蓄卤制盐的历史开始于开明故治鳖灵时代,直到秦代李冰平盐溉发现井卤,我国才开始进入人工凿井制盐时代。北宋庆历年间,随着“卓筒井”取卤制盐技术的出现,井研县马踏、王村一带(原永通盐厂所在地)小口径盐井迅速增加,产盐量大幅提升。其后,随着燃料、卤源枯竭及运输不便,曾在永通厂打拼的盐商们便沿着茫溪河将厂址下移,以五通桥、牛华溪、金山、井研为连线,构建起一个盐业产销的金三角——五通厂。延续永通厂生产模式的五通厂依旧兴隆,为清代的犍乐盐场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盐商们来到五通桥,自然要寻觅新的住所,兴隆里就是在这段时期逐渐修葺起的一个居民群。据《五通桥区志》记载,兴隆里开始建设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清末,主要完成于民国初期。是由当时较有威望的盐商龙家联合盐的生产、销售、运输要素的老板们一起统一规划,按照“小区”理念分期分批建设起来的民居群。在盐商们看来,兴隆里的选址在重视风水的同时,也注重了盐业生产供销服务的便捷性,既有奔腾不息的茫溪河从其旁东西流过,又随山就势有其独特韵味。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4、期待振兴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年近九旬的袁淑群老人依然记得兴隆里当年热闹的情景。


“人多得很哦,码头上停满了船,行商的、跑帮的、下力的,都在这一带,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袁淑群老人回忆道,自家堡坎底下就是当时著名的盐商龙老板的老宅“龙家大院”,在当时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只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兴隆里的繁华连同这个名字一道,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中。近年来,当地居民相继迁出,还有个别留守在这里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缺少管理和维护,不少砖木结构的建筑损毁严重,木制房梁朽坏、倒塌,墙体出现倾斜,屋内甚至长出了几米高的小树。一些建筑年久失修,索性大门紧闭,以免外人随意进入发生危险。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通往龙家大院的石阶/图源:微五通桥


早在十多年前,当地就开始编制针对老街的保护、开发计划。去年底,市政府出台《乐山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五通桥三条老街近20处历史建筑得以挂牌保护。竹根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包括兴隆里所在的花盐街和临近的群力街等老街,所涉及的建筑产权状况复杂,既有个人性质的民房,也有共有产权的公房,且规模巨大,引入社会资本统一规划、打造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建成后如何运营才能盈利或至少平衡收支并非易事。面对这样的状况,不少文旅企业只得“观望”。


“老街的规模和历史文化内涵,获得过不少文化界、学术界、旅游界专家学者极高评价,著名传统建筑专家季富政甚至认为‘完全可与成都宽窄巷子媲美’。”当地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说,“这么好的资源,我们也特别期待有朝一日能够重新振兴起来,能重现昔日的热闹与繁华。”



有“盐”有味!五通桥兴隆里,藏着多少古民居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