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124
殲16飛控系統性能一般,沈飛也沒有完全吃透國產側衛的飛控。
殲16是我國航空工業沈飛在國產殲11BS的研製經驗基礎上、吸收蘇30MKK的使用經驗,通過換裝國產先進航電系統及發動機打造的一款雙座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兼具制空與對地打擊能力,是我國當前綜合性能僅次於殲20的三代半戰機。
殲16航電系統以一臺大口徑、大公里AESA雷達為核心,對空、對地能力較蘇30MKK有了脫胎換骨的提升。但是殲16也有幾個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機身強度仍然沒有質的提升,機體壽命約4000下視;還有就是飛控系統也差強人意。注意殲16仍然保留的減速板。
相較於俄羅斯的蘇35,殲16雖然憑藉航電和武器系統優勢在綜合性能上佔上風,但是蘇35的平臺性能更勝一籌,一是機體結構提升,機體壽命達到6000小時,而是通過採用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大大提高了操作品質。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依託先進電傳飛控,蘇35取消了減速板。
說起國產側衛的飛控系統,處於控制項目風險、儘快實現戰鬥力的考慮,在殲11A和殲11B上沿用了蘇27SK俯仰方向使用模擬電傳飛控+橫向方向使用機械增穩的混合式飛控系統。值得一提的是,梟龍戰機為了控制成本也採用了俯仰方向使用電傳飛控+橫向方向使用機械增穩的混合式飛控。
直到殲11BS上研製廠商才實現了數字電傳飛控,但是殲11BS的電傳飛控比較初級,只是將蘇27模擬電傳飛控的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相當於把小霸王學習機上的卡帶遊戲轉換成電腦遊戲一樣,沈飛並沒有完全摸透蘇27的飛控系統的控制律,使得殲11BS因電傳故障發生過重大事故。
我國首型艦載戰鬥機殲15同樣沿用了殲11BS的飛控系統,但是因電傳飛控系統故障已經墜毀了3架,造成寶貴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1死2重傷,沈飛對國產蘇27戰機的飛控系統掌握吃透程度可見一斑。
殲16的飛控系統繼承了殲11BS及殲15,上圖是參加2017年沙場閱兵的殲16、殲20飛行員的採訪,殲16飛行員在採訪中提及“殲16不好穩住,老是要穩杆,姿態保持比較困難。”而殲20飛行員則說“(殲20)飛行品質都可以說做到了完美”。殲16與殲20飛控系統水平如何,高下立現。
畢竟一個出自紮紮實實的自我研製,用起來自然輕車熟路;另一個則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仿製,抄作業都沒抄明白。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衡量戰機先進程度的標準有很多,其中就有一樣電傳操作系統。得益於電傳操作系統,飛機無論如何飛,都飛不出設計的包線之外,帶來的是高安全和高機動性,從而使飛機性能得到極大進步。
試問殲-16的電傳如何,答案是可以任何強國戰機比肩而立,要問有無證據,有的。按公開報道,1996年我國即打造了一款數字式全權三軸四餘度飛控驗證機殲-8II ACT,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即說明這一技術,我們成了。
而在網絡個人看見仍有一些急著扣帽子的山寨黨們,躲在陰暗角落裡吭哧憋肚,說什麼師學的誰誰云云,以己昏昏使人也發矇而已。尖端技術都是人家的命根子,只有立足自研。該系統有硬件和軟件之分,硬件方面大致有傳感器、飛控計算機和輸入設備等,飛控計算機又以工作模式分為模擬式、數字式和數模混合式,我們屬於數字式,在殲-8驗證機即取消了機械備份,即為明證。
率先在三代機殲-15艦載機使用,用於殲-16,而殲-16做為我國四代機,重型四代機的主力,處處精心獨到,包括低可探測塗裝和電傳操縱等最新技術,被網友們奉為殲-11系列飛機中最棒的一款型號,即便在國際四代機之列中,也位於尖端的位置。
世上四代重型機中,三大系列,美之F-15,俄羅斯蘇-35,接下來便是我們的殲-16,因此不用心裡打鼓,有它在各種軍演,比賽和訓練中的表現為證。
魂舞大漠
618所似乎為殲-16和殲-15B重新編寫了數字飛控系統,目前來看似乎不錯
飛控系統在現代戰鬥機設計研發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殲-11項目升級改進研究方面,沈飛集團一直是與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618所)進行合作。雙方最初是逆向分析蘇-27SMK戰鬥機的模擬飛控系統的輸出信號,從而“山寨”出國產化的模擬飛控系統,使用在殲-11B戰鬥機上並取得成功。之後再根據在殲-8II ACT驗證機上的研究成果,再次反向編譯成數字飛控系統,用在殲-11BS戰鬥教練機上,結果載了個大跟頭,接連出現好幾次飛控故障事故,甚至還上央視“公開處刑”過……
我國在飛控方面的研究是在80年代開始,由於當時我國電子技術極其薄弱,我們是找歐洲進行合作研究。當時同樣是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思路,成飛是與法國達索進行合作,沈飛是與德國MBB進行合作,德國的MBB公司很多軍迷感到很陌生,但是全稱可以說是很“著名”:梅塞施密特-伯爾科-布洛姆,當時颱風戰鬥機的飛控就是他研究編寫的。雖然MBB在世界上還是不錯,但在飛控方面,比起法國達索還是差了一截。
我國與歐洲的合作在受到西方國家制裁後終止,之後根據研究了被美國退回的兩架“和平珍珠”項目改造的殲-8II戰鬥機,項目雖然終止,但當時美國並沒有拆除上面的飛控和航電系統,成為我們一個珍貴的研究對象。最後,在1996年沈飛和618所合作搞出我國第一架全權四度餘飛控驗證機殲-8II ACT,到此時可以說是沈飛與618所還是我國飛控的第一把交椅。
而成飛的彎道超車,則是從以色列獲得已放棄的LAVI“獅”式戰鬥機的上全套飛控軟件、計算機程序和線傳系統。根據官方報道611所花了3年時間全部破解相關奧秘,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LAVI戰鬥機的飛控代碼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編寫的,這家公司在飛控方面真的是世界第一,這種對標學習的方式可以說是讓成飛獲益匪淺。
殲-15的飛控系統改進自殲-11BS,可能是三翼面氣動有所不同,先後發生曹先建和張超兩起飛控事故,造成一死一重傷的嚴重事故。
這就導致前幾年國內航空領域出現非常鮮明的對比,一邊是殲-10的巨大成功,試飛過程中沒有摔過,服役到現在飛控系統故障事故沒有見報道。而另一邊,殲-11BS和殲-15,作為原本可靠性更強的雙發戰鬥機,都出現機毀人亡級的事故,事後曝光還是飛控方面的問題。沈霍伊和618所就時常作為反面教材,被國內軍迷們“遊街示眾”。
殲-11BS後期批次飛控看起來改進不少,都敢做這樣的超低空飛行但是根據2017年左右的非官方不可靠消息報道,618所“知恥而後勇”,總結之前失敗教訓,為殲-16和新型艦載機(應該是殲-15B吧)編寫了全新的數字化飛控系統。從現在來看,殲-16應該很可能採用的新的飛控系統,性能和可靠性應該有較大增強。這是網上的一張殲-16訓練照片,圖中這架殲-16右側機翼翼下掛載了一枚空地-88遠程空對地導彈,左側機腹進氣口掛了一個數據鏈傳輸吊艙。可以看出此時這架殲-16,左右兩側機翼是處於不對稱掛載狀態,需要進行升力補償才能保持平衡狀態。早期飛機是飛行員全程人力干預,現在都是飛控系統自動配平,不過這需要飛控系統具有相當水平才行。
殲-10C不對稱掛載空地-88導彈,空地-88是一款重量715公斤的大型空對地武器,個人認為能夠較為自由的不對稱掛載這玩意已經可以說明飛控系統比較成熟了。五嶽掩赤城
比蘇30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