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只生產了兩千五百挺 卻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的著名輕機槍


雖然只生產了兩千五百挺 卻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的著名輕機槍

曾經有這麼一款輕機槍,雖然是在名槍的基礎上倉促地改造而來,雖然只生產了2500挺就被叫停,但是在歷次戰爭中這款輕機槍煥發出了不同尋常的作用的魅力,足以躋身於一代名槍之列,它就是蘇聯第一支獨立製造的輕機槍~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

雖然只生產了兩千五百挺 卻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的著名輕機槍

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整體重量為12.9kg,全槍長1330mm,槍管長655mm,採用7.62×54mmR子彈,初速850米/秒,供彈具為100發彈鼓或250發帆布彈帶。最初由圖拉兵工廠製造生產。先後參加過西班牙內戰、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等大型戰爭或者戰役,可謂是身經百戰久歷烽煙,而其本身作為一款改裝武器來說,它在戰場上的表現可以說是已經屬於超常發揮了。

雖然只生產了兩千五百挺 卻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的著名輕機槍

這款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誕生的時間是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根據記載,在當時由於蘇聯軍隊配備的基礎上大多為進口型號,比如劉易斯機槍、霍奇基斯M1909機槍,甚至於連差評連連的邵沙輕機槍都在部隊中服役,這些都是沙俄時期裝備的武器,最少都是使用了十多年以上老式裝備,無論壽命和型號,都已經出現嚴重老化,有一些甚至於連相匹配的彈藥和用來更換的零配件難以找到,為了不至於在戰鬥中出現火力配置方面的斷層,蘇聯紅軍的急需一款可以快速生產大量裝備的輕機槍。

雖然只生產了兩千五百挺 卻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的著名輕機槍

其實在十月革命以後,由於新生的蘇聯面臨西方各國的經濟封鎖和制裁,再加上各國的干預軍的軍事行動,以及沙俄的圍攻和反撲,蘇聯軍方曾經將陸軍使用的M1910式水冷馬克沁機槍去掉水冷套桶,加裝增加氣流循環的氣冷套桶,並在氣冷套桶上開槽易利降溫,改進了助退器增加射速,又增加同步射擊裝置,設計出了新型的PV-1氣冷馬克沁航空機槍,當做戰鬥機的機載武器,所以對於馬克沁機槍的改造上蘇聯本身還是具備了一定的技術經驗的。

雖然只生產了兩千五百挺 卻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的著名輕機槍

1923年,蘇聯主炮局(GAU)啟動一項緊急計劃,打算短時間之內,研究開發一種使用7.62×54mmR彈藥的輕機槍。在當時蘇聯槍械設計師Ivan Nikolaevich Kolesnikov(伊凡·尼古拉耶維奇·科列斯尼科夫)和Fedor Vasilievich Tokarev(費多爾·瓦西裡耶維奇·託卡列夫)都參加了這一次的設計競標。

雖然只生產了兩千五百挺 卻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的著名輕機槍

為了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製造出可以用於實戰的輕機槍,蘇聯軍方啟用臨時應急方案,決定先在馬克西姆也就是馬克沁機槍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根據軍方對這種新武器的戰術要求,研發小組就把重點改造的項目,放在了減輕馬克沁機槍的重量讓其機動性得以加強的問題上。

雖然只生產了兩千五百挺 卻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的著名輕機槍

到了1923年,第一個提交設計方案的是科列斯尼科夫改進的Maxim-Kolesnikov機槍。這種MK輕機槍的槍管採用了輕型開槽風冷套筒的氣冷式設計,取代了原來比較笨重的水冷式。槍管的長度也改為650毫米,比原來縮短了70毫米,並且可以快速更換槍管。在實際運用中,雖然比馬克西姆機槍更輕便,但是射速仍然保持在每分鐘600發,供彈系統採用50發、100發或者兩百發的帆布子彈帶供彈。不過可能還是重量太重和設計結構不合理的原因,這種Maxim-Kolesnikov機槍沒有被軍方採納,最終只生產了大約50挺左右的樣子。

雖然只生產了兩千五百挺 卻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的著名輕機槍

時間又到了1924年,託卡列夫也向軍方提交了設計改進後的Maxim-Tokarev輕機槍的原型槍。這種MT機槍也採用了風冷式槍管套,整體結構上和馬克沁有了非常明顯的不同,不但改成了風冷式,槍管也相應的縮短,重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減輕,增加了便攜性和機動性,並設計了一種特殊的槍架機構以方便在野外隨時更換使用。在1925年的初期,蘇聯軍方開始對兩種設計方案進行測試評估。同年5月26日,因為性能優良和較強的機動性,託卡列夫提交的這一款Maxim-Tokarev輕機槍最終被軍方認可並採納。

雖然只生產了兩千五百挺 卻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的著名輕機槍

1925年7月,準備正式投產的Maxim-Tokarev輕機槍的相關製造設備開始緊張籌備中。同年11月開始正式投產,由前蘇聯圖拉兵工廠生產這種輕機槍,一直到了1927年的年底,一共生產了大約2500挺的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然而,這種輕機槍可謂生不逢時,沒多久蘇聯軍方採用了性能更強、質量更輕、有更有發展潛力的DP-27機槍。所以這種馬克西姆-託卡列夫機槍也就只生產了這2500挺,而且其中大部分還被擱置在倉庫,裝備部隊的非常少。

雖然只生產了兩千五百挺 卻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的著名輕機槍

在1938年至1939年期間,正值抗日戰爭的初期,除了其他裝備,蘇聯向我國提供了1,400挺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這些輕機槍雖然在蘇聯屬於剩餘物資,但是對於當時的抗日武裝來說可是屬於雪中送炭的稀缺裝備,雖然這些裝備都不是無償的。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和其他蘇式裝備一起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