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因早逝而無緣五子良將的一員猛將

因羅貫中的一部《三國演義》,令這段歷史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其中蜀漢的"五虎將"也是婦孺皆知的人物。

李典:因早逝而無緣五子良將的一員猛將

蜀漢五虎將

可五虎將是老羅杜撰的,曹魏的"五子良將"卻真真兒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有記載: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魏書》卷十七

這五人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後將軍徐晃及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今人將其合稱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李典:因早逝而無緣五子良將的一員猛將

曹魏五子良將

不過今天說的主角並不是上面這五位,而是五子良將"第六人",若不是英年早逝,名登榜單應當毋庸置疑,這個人就是李典。

李典(生卒年不詳),字曼成,曹魏名將。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鉅野)人。

李典:因早逝而無緣五子良將的一員猛將

李典在《三國志13》中的形象

李典在漢獻帝初平年間(公元190年-193年)就隨伯父李乾率領宗族部曲幾千人投靠了曹操。因率眾補充曹操兵源有功,被拜為

陽安都尉。而五子良將中的樂進,當時還是作為區區一個小吏在曹操帳下效力。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因在陽平郡募兵千人,才升任為軍假司馬、陷陳都尉。由此可見,他的資歷和官銜與李典相當。

李典:因早逝而無緣五子良將的一員猛將

樂進在《三國志12》中的形象

于禁

則是在中平四年(公元184年),由鮑信招募參與討伐黃巾軍的過程中登場。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鮑信迎曹操領兗州牧,于禁與其鄉黨均被封為都伯。後來他被推薦給曹操,官拜軍司馬。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他奉曹操之命攻克徐州廣戚,因功升任陷陳都尉。儘管比樂進獲得"都尉"晚了3年,但他們三人在曹軍中的履歷基本相當。

李典:因早逝而無緣五子良將的一員猛將

于禁在《三國志12》中的形象

徐晃年輕時做過河東郡小吏,因從車騎將軍楊奉討伐黃巾軍有功,被提拔為騎都尉。但他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隨楊奉劫天子駕,於梁(今開封)和曹操開戰,因楊奉兵敗才投奔曹操。因此他"參加革命"的時間稍稍晚於前面三人。

李典:因早逝而無緣五子良將的一員猛將

徐晃在《三國志13》中的形象

張遼早先是呂布的部將,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在曹操於下邳城擊敗呂布後,張遼率領自己的軍隊歸降曹操。曹操拜其為中郎將,並賜爵關內侯。因此,張遼比徐晃還晚一年加入曹軍陣營,比前四位資歷都要低。

李典:因早逝而無緣五子良將的一員猛將

張遼在《三國志12》中的形象

五子良將中最晚加入曹操陣營的是張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曹官渡大戰中,因曹操奇襲烏巢糧倉,張郃擔心被追究責任,遂向曹操投降。曹操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隨後張郃被拜為

偏將軍、封都亭侯

李典:因早逝而無緣五子良將的一員猛將

張郃在《三國志12》中的形象

綜合來看,李典資歷較五子良將中的徐晃、二張要早,與樂進、于禁相當。

再讓我們來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前後,對比一下他們6人的官位如何。

1.徐晃:

在官渡之戰中,隨曹操擊敗了投靠袁紹的劉備。又隨曹操擊敗顏良,攻克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進至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後,擊敗文丑,被拜為偏將軍

2.張郃:在曹軍火燒烏巢後,張郃即向曹操投降,拜為偏將軍

3.于禁:官渡之戰後遷偏將軍

4.李典:袁曹兩軍在官渡對抗時,李典負責運輸軍需。袁紹被打敗以後,遷裨將軍

5.張遼:袁紹派顏良襲擊白馬時,受曹操之命與關羽為前鋒前去解圍,因擊破袁軍,遷裨將軍

6.樂進:建安四年(199年),隨曹操擊敗了投靠袁紹的劉備,拜為

討寇校尉

按照東漢官制:重號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裨將軍>中郎將>校尉,因此在官渡之戰的時候,這6個人的官階排位如下:

徐晃=張郃=于禁>李典=張遼>樂進

*樂進在公元200年的確切官職不詳,不一定低於張遼、李典。其在建安四年為校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因擊敗袁譚、袁尚兄弟於黎陽,而拜為遊擊將軍。5年間從校尉跳到雜號將軍,中間的中郎將、偏裨將軍不知為何時升遷。但199年至官渡之戰的200年這1年間肯定不會高於偏將軍。因此最多也就是和張遼、李典持平。

綜上分析,李典在官渡之戰時的官階和五子良將是不相上下的。然後我們再來看他們6人都是何時晉升為雜號將軍的:

1.李典: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跟隨曹操攻克鄴城遷為捕虜將軍,封為都亭侯。他以"...誠宜舉宗陳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實郊遂之內,以制四方..."的理由請求遷徙族人部曲三千戶至魏郡。曹操贊同並加封他為

破虜將軍

2.張遼、樂進、于禁: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上表漢獻帝,稱讚樂進、于禁及張遼。三人因此分別官拜蕩寇將軍、折衝將軍、虎威將軍

3.徐晃、張郃: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二人隨曹操北征烏桓,在白狼山之戰中,受張遼的指揮大破烏桓,斬蹋頓及名王以下十餘人,俘虜二十餘萬人,最終討平烏桓,徹底剷除袁氏殘餘。二人因功分別官拜橫野將軍、平狄將軍

李典:因早逝而無緣五子良將的一員猛將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李典受封雜號將軍要比五子良將中任何一位都要早。

我們再來看一下李典的戰績:

1.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在黎陽攻打袁譚、袁尚。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帶領部隊駐紮在黃河邊,斷絕了曹軍運糧水道。李典北渡黃河,擊敗高蕃,保障了後勤水路的暢通。

2.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劉表派劉備北攻葉縣,曹操派遣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劉備佯裝撤退。李典認為對方有埋伏,不宜追擊。但夏侯惇未採納他的意見,帶于禁追擊,結果中埋伏。虧李典及時趕到救援,劉備方才撤退。

3.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隨曹操攻克鄴城,後又會同樂進在壺關擊敗高幹。

4.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隨曹操征討韓遂、馬超。

5.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指揮大軍圍攻合肥,隨張遼與樂進將其擊退。

李典早年追隨曹操從軍,在滅呂布、討袁紹、擊劉備、平馬超、退孫權的戰事中,皆有其身影。應該說是全程了參與了影響曹魏歷史的各大戰役。

因為李典在合肥之役後不再見諸史籍,因此推斷他不久即離世。正因為其英年早逝,沒辦法在後續的戰事中大放異彩,而其他五人都能做到出鎮一方的大將。

按照李典的人生軌跡和政治軍事生涯來看,他應該也會無一例外的做到四方(前、左、右、後)將軍。雖然由於多種主客觀原因導致李典未能列入"五子良將",並不表明他的才能和資歷在"五子"之下。

《三國志》將這李典列為十八卷十魏將之首就很說明問題,魏文帝曹丕也曾讚歎他:"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國之爪牙"。因此將他稱為"五子良將的第六人"並不過分。

李典:因早逝而無緣五子良將的一員猛將

李典在《三國志13》中的戰鬥形象

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李典:因早逝而無緣五子良將的一員猛將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