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所大学创办“国家实验室”,许多985院校没有,实在令人羡慕

说到我国的985和211重点高校,大家肯定都能数出一大堆来。但是,要讲拥有国家实验室的学校我们许多同学可能就不太了解了。因为这些实验室大多都是用于研究和实验用的,处于我国科研发展的最前端。

国家实验室是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竞争前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国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建设若干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实验室。

目前国家预算开办20个实验室,建成的却只有五个,所以小编今天要和大家讲的就是它们其中已经建好了的几所院校。

这3所大学创办“国家实验室”,许多985院校没有,实在令人羡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国科学院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是首批20所学位自主审核高校之一,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天体物理、地球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在国内大学是实力榜单中,中科大的名次也是非常靠前,先后为我国的科学发展事业培养了许多人才,而大多数都是出自于国家同步辐射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研究这两所国家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上海交大”,位于中国直辖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位列“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Universitas 21、21世纪学术联盟的重要成员。

ESI发布的2018年3月排名数据显示,上海交通大学已有18个前百分之一学科、6个前千分之一学科、1个前万分之一学科。总排名在世界第143位,较之上期上升1位,国内高校第4位。上交拿下了一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

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物理学、农业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社会科学、动植物科学、经济与商学18个学科位居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6个学科跻身全球前1‰;工程学居全球前万分之一。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数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电子电气工程、商业与管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学校主要为国家输送航天类的高级人才,在办学方面设有30个学院,共创办了55个本科专业,招生对象从本科,研究生到博士甚至是留学生,跨度非常大,它的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国内航天类占据第一的位置。

这三所学校本身就是985或211之列的重点大学,它们拥有国家级的实验室并不是代表它们的实力就能在全国排名前三。只是说,单从国家对这些院校的科研项目投入的期待值上来看,比较高而已。而且,还有14个国家实验室也正在其他的七所学校里安营扎寨。

如果大家对此有什么想法和看法,可以积极留言评论哦!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公考研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