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存的世界真实吗?用“经验主义”回答“怀疑主义”可行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会怀疑一个问题: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比如说,有时候我们拿起一支笔或是一张纸,我们是不是会怀疑:这支笔、这张纸,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吗?甚至你是否也会对拿起这支笔、这张纸的自己产生怀疑:我到底是不是一个物理客体,我是否存在?


我们生存的世界真实吗?用“经验主义”回答“怀疑主义”可行吗?


我为何会产生这些怀疑呢?这些怀疑有没有哲学上的解释呢?当然了,“怀疑主义”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对怀疑主义的解答也有不同的角度和哲学理论观点。今天,我们就来见证一下“经验主义(empiricism)”的力量吧,相信在经过经验主义的逻辑推理之后,你会有怀疑论又新的感悟。


我们都已经知道,哲学家笛卡尔首先开始了怀疑论。他是从清空了自己的全部思想体系开始,逐步走向他全新的怀疑之路的。笛卡尔在哲学思索中陷入了极端的怀疑主义之中,得出了自己的信念“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这个广为人知的结论。这个“我正在思考或怀疑”的信念,使得他能够一步一步地对事物重新进行推理,去重新论证他曾经依赖的诸多事实。但是到了最后,笛卡尔所留下的信念大多数都与“非物质世界”有关。例如,他决定他能够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够思考的存在,他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最终,他产生了一个观点:

我们的有些思想是清楚而明确的,能够以某种方式自己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我们生存的世界真实吗?用“经验主义”回答“怀疑主义”可行吗?

勒内·笛卡尔


但是很多哲学家并不同意这一观点,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思想本身并不足够。原因就在于,你的思想并不意味着能够以一种可靠的方式正确反映物质世界,也就是说,思想本身并不可靠。所以,笛卡尔的反对者们认为“我思,故我在”的理论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去批判这一理论观点呢?在这一问题上,哲学家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最可靠地接近现实的本质,以及真理”。事实上,这两种理解都是对“怀疑主义”的回答,第一种是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另一种就是经验主义,我们可以沿着这两条理论之路,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

笛卡尔崇尚理性,他决定用“理性主义”来回答“怀疑主义”。他相信生活中最真实的东西是思想,它是能够通过纯粹推理获得的命题。演绎真理、数学真理就是属于这个范畴。但是经验主义是与之相对的,它基于一个原则——知识最可靠的来源,不是我们的思想或推理,而是我们的感官。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演绎和基本逻辑去认识事物,但是引领我们通往真理之路的,给我们最大可能性接近真理的,是像归纳和科学方法之类的事物。它们告诉了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事实的方法。

在这两种观点的辩论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最出名的。柏拉图坚信真理蕴藏在思想的非物质世界中,而亚里士多德的关注点则坚定地放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之中。那么笛卡尔呢?如果笛卡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思想者,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17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洛克所持有的观点就是“白板说”,洛克相信我们出生时都是一块白板,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经验获得的。洛克反对天赋观念,即认为我们出生前就已经具备特定的知识,如对与错,什么是上帝的本质之类。在洛克的观点中,我们生来是一无所知的,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感官信息获取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全然相信我们感官获得所有信息呢?并非如此。

我们生存的世界真实吗?用“经验主义”回答“怀疑主义”可行吗?

约翰·洛克


洛克同意笛卡尔的一点在于,他们两者都认为,感官所传递的信息,并非是完全可靠的。有时候,你的感官会告诉你错误的信息,比如当你认为看见或听见不存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幻听”、“错听”的一些现象。针对这样的问题,笛卡尔对此的解决方法是把感官经验当作是不可靠的知识来源全部摒弃掉。洛克并未如此极端,他则对此提出了事物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第一性质是物理客体本身具有的性质,这些性质不在我们的脑中,而是实际存在于物质中。第一性质包括物体的硬度、密度、重量和质量,比如物体的延展性、高度、深度和宽度。他也加入了外形,也就是物体的形状,以及移动性,就是物体是静止的,还是在运动中的。所以根据洛克的观点,第一性质属于物体本身。

第二性质不是真实的,至少在客观上无法达成一致。

第二性质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通过第一性质产生,它包括了类似颜色、味道、纹理、气味和声音这样的性质。

洛克相信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之间的差别解释了我们为何会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产生分歧。我们会在第一性质上达成一致,因为第一性质属于物体本身,但是在第二性质的解释上,往往存在诸多争议。第一性质不取决于任何人,它只与物体本身有关,第二性质的判断则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器官。

我们生存的世界真实吗?用“经验主义”回答“怀疑主义”可行吗?

贝克莱


洛克的这一解释说服了很多人,其中一个便是爱尔兰哲学家乔治·贝克莱。他非常相信洛克的解释,然而,正是太过于相信这一解释,他开始用洛克自己的逻辑攻击洛克的理论。贝克莱开始分解洛克提出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对其中的差别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例如,我们可以举一个苹果的例子,你可以知道一个苹果的形状,苹果的形状是第一性质,这是立即能够感知到的。但是,你不能感知物体的某些特性,同时完全忽略其他性质,比如“同时发现它的颜色”。也就是说,你无法发现任何第一性质而同时不考虑第二性质,你无法看见没有颜色的苹果,你无法感觉到没有纹理的苹果。

试想一下,一个只有第一性质的苹果,它只有特点的形状、大小,但是没有任何颜色、纹理或味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记得,根据洛克的断言,第二性质不是客观真实的,它们只能被主观感知到,但是贝克莱已经演示了这两种性质是无法被分开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意味着,第一性质也不可能是真实的,它们同样可能是你的大脑送产生出的事物。

贝克莱由此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物质”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感知”。所以贝克莱自己的论断是“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epi)”。根据这一观点,存在的并不是“物质”,而是“感知者”。

我们生存的世界真实吗?用“经验主义”回答“怀疑主义”可行吗?


是不是觉得有些诧异,如此说来,按照贝克莱的观点,我们都是在思维的世界里飘游着,一切都只是我们的感知而已。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的感知消失了,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到了最后,贝克莱相信只有一样东西防止我们的感官消失,那就是上帝。贝克莱相信上帝是终极的感知者,上帝不眨眼地注视感知着一切,维持事物的存在。在西方的大多数哲学观点里,上帝都是究极的存在物,因此无法回避,也成了诸多哲学理论的最终指向。

事实上,几乎没有人会放弃对物理世界的信念,我们感知的这一切都应当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经过了贝克莱的这一论证,我们又如何重夺物理世界的存在呢?那就要看看之后的卡尔波普尔和科学实证主义者的观点啦,看看他们能否帮助我们重新确立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了。

参考内容

1.phiilosophy crash course-洛克、贝克莱与经验主义

2.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怀疑论、经验主义、洛克“白板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