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最佳戰車並非虎豹,無炮塔三突製造王牌毫不遜色

德軍最佳戰車並非虎豹,無炮塔三突製造王牌毫不遜色

​(溫馨提示:本文約3000字,配圖10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言及二戰德軍的裝甲車輛,最出名的當然是虎式坦克、“黑豹”坦克,有“德意志軍馬”之稱的IV號坦克也是軍迷們耳熟能詳的,但是戰後很多評論家認為,二戰期間德軍最佳的裝甲車輛並非上述著名坦克,而是基於III號坦克底盤設計的無炮塔戰車——III號突擊炮。這種裝甲車輛最初是作為步兵支援武器開發的,用以伴隨步兵作戰,提供支援火力。隨著戰爭的推進,III號突擊炮換裝了強力的穿甲火炮,逐漸演變為一種非常有效的反裝甲車輛。儘管裝甲相對薄弱,但憑藉低矮的外形,優良的機動,III號突擊炮在防禦戰中大顯身手,同時造價低廉、易於製造,便於補充戰損,因此在戰爭後期III號突擊炮的產量超過所有坦克,達到11300輛,是德軍制造數量最多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


德軍最佳戰車並非虎豹,無炮塔三突製造王牌毫不遜色

■1942年9月在斯大林格勒前線作戰的III號突擊炮,為短身管炮的早期型號。


突擊炮的概念起源於一戰,當時德國陸軍意識到步兵在進攻敵方堅固陣地時缺乏伴隨直瞄火力用於摧毀壓制火力點和堡壘工事,當時的野戰火炮大多笨重,難以跟隨步兵運動。基於一戰經驗,德軍在20世紀30年代尋求新型步兵支援武器。1935年,當時還是上校的埃裡希·馮·曼施坦因提出開發一種機動火炮,在履帶式底盤上搭載一門大口徑火炮,具備一定裝甲防護,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得到總參謀長路德維希·貝克的贊同,曼施坦因由此被稱為“突擊炮之父”。


德軍最佳戰車並非虎豹,無炮塔三突製造王牌毫不遜色

■這幅彩繪表現了“巴巴羅薩”行動初期在東線作戰的德軍III號突擊炮。


1936年6月,戴姆勒-奔馳公司奉命啟動了新型機動火炮的研發工作,以最新型的III號坦克底盤為基礎,用固定式裝甲戰鬥室取代了坦克的旋轉炮塔,搭載一門克虜伯公司製造的24倍徑Stuk 37型75毫米火炮,於1937年12月由阿爾凱特公司製造了5輛原型車,交予第1裝甲團試用,後經過改進後於1940年1月投入量產,以“III號突擊炮”的名義列裝服役。不過,作為一種履帶式自行火炮,III號突擊炮的兵種歸屬卻讓德軍著實頭疼了一番,不論裝甲部隊,還是步兵部隊都不適合接收這種武器,之後只好納入炮兵部隊,為此成立了獨立的突擊炮兵,以突擊炮營為基本作戰單位,戰爭後期又擴編為突擊炮旅。同時,在戰爭中期後,在裝甲師、裝甲擲彈兵師和步兵師編制內也會編入突擊炮營,作為機動力量。


德軍最佳戰車並非虎豹,無炮塔三突製造王牌毫不遜色

■1943年4月,德軍“大德意志”師所屬突擊炮營在舉行檢閱,該營裝備了長身管型III號突擊炮。


III號突擊炮的早期型號裝備一門短身管、低初速的75毫米火炮,主要發射榴彈用以摧毀敵方防禦工事,封閉式戰鬥室和正面50毫米厚的裝甲可以為車組成員提供良好的保護,因此從法國戰役開始,III號突擊炮在支援作戰中頗受步兵好評。然而,短身管75毫米炮的穿甲能力較弱,而在蘇德戰爭爆發後,面對T-34、KV-1的威脅,III號突擊炮必須提升火炮威力,由步兵支援車輛向反裝甲車輛轉變。1942年春季,III號突擊炮換裝一門43倍徑Stuk 40型75毫米火炮,到同年秋季又升級為48倍徑Stuk 40型75毫米火炮,在發射高初速穿甲彈時可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130毫米垂直裝甲,足以抗衡當時戰場上大多數蘇軍和盟軍的裝甲車輛,其正面裝甲厚度也增加至80毫米。


德軍最佳戰車並非虎豹,無炮塔三突製造王牌毫不遜色

■這幅彩繪表現了戰爭中期裝備德軍的III號突擊炮F型,配備48倍徑75毫米炮,注意炮管上的擊殺環。


實戰證明,III號突擊炮由於裝甲相對薄弱,射界有限,不適合執行進攻任務,但無炮塔結構帶來的低矮外形使其非常利於隱蔽,不易被發現和摧毀,在防禦作戰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戰爭中後期德軍轉入防禦階段後,III號突擊炮成為抵禦蘇軍鋼鐵洪流的中堅力量。此外,III號突擊炮結構相對簡單,易於製造,成本低廉,單車造價僅82500馬克,而IV號坦克造價超過10萬馬克,至於黑豹、虎式更是達到17~25萬馬克,1輛虎式坦克相當於3輛III號突擊炮,易於量產對於快速補充戰損,保持部隊實力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III號突擊炮相比其他德制戰車最突出的優點。


德軍最佳戰車並非虎豹,無炮塔三突製造王牌毫不遜色

■1943年阿爾凱特工廠的III號突擊炮生產車間,該車產量超過11000輛。


在戰爭期間,III號突擊炮廣泛服役於德軍的所有戰線上,從東線到北非,從西線到意大利,都能看到III號突擊炮的身影,在難以計數的戰鬥中,III號突擊炮創造了驚人的戰績。即便在早期裝備短身管炮時,III號突擊炮就展露出在反坦克方面的潛力,比如著名虎式坦克王牌“裝甲戰神”魏特曼早先就是一名III號突擊炮車長,他在1941年9月的一次支援任務中伏擊了蘇軍一支T-26坦克部隊,在半小時內擊毀6~7輛坦克,自身毫髮無損。在換裝長身管炮後,III號突擊炮更顯露出坦克獵手的本色,常常在伏擊中打出很高的交換比,比如黨衛軍“帝國”師所屬突擊炮營在1943年7月到1944年1月間擊毀129輛坦克,自身僅損失2輛。陸軍第667突擊炮營在1942年8月到1943年11月間累計擊毀了1000輛坦克。據統計,在戰爭期間被III號突擊炮擊毀的坦克超過21000輛,而其他車輛也是數以萬計。在經歷漫長又激烈的戰鬥後,突擊炮部隊和德軍坦克部隊一樣產生了諸多王牌,下面就大家介紹三位來自突擊炮部隊的頂尖裝甲獵手。


德軍最佳戰車並非虎豹,無炮塔三突製造王牌毫不遜色

■這幅彩繪表現了在北非戰場作戰的III號突擊炮早期型。


胡戈·普里莫茨:於1942年6月調入突擊炮部隊,以軍士長軍銜在第667突擊炮營擔任排長,該營被部署在中央集團軍群戰區內的勒熱夫突出部,負責為步兵進攻提供火力支援,並在防禦中擔負反坦克任務。1942年9月15日,蘇軍向第667營防守的陣地發起猛攻,普里莫茨指揮3輛突擊炮依託地形頑強狙擊,靈活機動,挫敗了蘇軍的進攻,擊毀了大量坦克,其中普里莫茨的戰車就摧毀了24輛坦克,他因此獲得騎士十字勳章。11月24日,蘇軍發動著名“火星”行動,試圖殲滅勒熱夫突出部的德軍部隊,普里莫茨在防禦戰中再度扮演了關鍵角色,曾在一天內擊毀7輛坦克,到12月底其戰績已經提升到60輛,於1943年1月25日被希特勒親自授予橡葉飾,成為少數獲得這一高級榮譽的基層士兵之一,以“橡葉軍士長”之名被廣為宣傳。此後,普里莫茨被調往後方從事訓練工作,再未參戰,並晉升至中尉,他的最終戰績為68輛,是最出名的突擊炮王牌。


德軍最佳戰車並非虎豹,無炮塔三突製造王牌毫不遜色

■普里莫茨軍士長獲得橡葉騎士十字勳章的標準照。


約瑟夫·布蘭德:他很早就加入突擊炮部隊,在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中作為第202突擊炮營的一員初次參戰。在1941年至1943年間,布蘭德在戰鬥中屢立戰功,成為一名王牌車長,於1943年6月晉升上尉,並在同年9月15日因為累計擊毀45輛坦克而獲得金質德意志十字獎章。戰爭後期,布蘭德升任第912突擊炮旅旅長,參加了庫爾蘭橋頭堡的戰鬥。在1944年12月的第三次庫爾蘭戰役中,他指揮部隊擊退了蘇軍的主要攻勢,單日擊毀26輛坦克,獲頒騎士十字勳章。在1945年1月的第四次庫爾蘭戰役中,第912旅繼續其出色表現,擊毀77輛坦克,布蘭德的個人戰績也提升到57輛。在2月20日的戰鬥中,第912旅又創造了兩小時內擊毀45輛坦克的戰績。布蘭德於1945年4月30日被授予橡葉騎士十字勳章。戰爭結束後,布蘭德被蘇軍俘虜,於1948年獲釋,其個人戰績為66輛。


德軍最佳戰車並非虎豹,無炮塔三突製造王牌毫不遜色

■約瑟夫·布蘭德的個人簽名照,注意他衣袖上的庫爾蘭戰役袖標。


弗裡茨·阿姆林:與布蘭德一樣,阿姆林同樣來自第202突擊炮營,於1941年11月加入該營,並且參加了勒熱夫突出部的戰鬥。和普里莫茨一樣,阿姆林在1942年12月的“火星”行動中展露頭角。在12月11日的戰鬥中,第202營的2輛突擊炮奉命阻擊蘇軍進攻,阿姆林是其中一輛突擊炮的車長。2輛突擊炮面對優勢之敵沉著應戰,頻繁轉移陣地,以精準的炮火給進攻者造成了慘重的損失。在戰鬥中,阿姆林的戰車中彈受損,飛濺的碎片打傷了他的臉部,但他堅持帶傷戰鬥,到當天戰鬥落幕時,阿姆林的突擊炮已經擊毀了24輛坦克,其中5輛是在一分鐘內連續擊毀的。儘管有傷在身,阿姆林和他的車組仍然堅持在前線,在次日的交戰中又擊毀了18輛坦克,創造了兩天內累計擊殺42輛坦克的神蹟,因此被授予騎士十字勳章。和普里莫茨一樣,阿姆林在成名後也被調往後方擔任教官,倖存在戰爭結束。


德軍最佳戰車並非虎豹,無炮塔三突製造王牌毫不遜色

■弗裡茨·阿姆林榮獲騎士十字勳章的肖像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