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企業的“三分天下”

人臉識別企業的“三分天下”

東漢末年,地方割據勢力壯大崛起,割據勢力之間爭鬥兼併不斷,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三方割據政權最終留下,此後三方勢力彼此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爭奪,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二十一世紀的如今,在人工智能科技不斷髮展的情況下,彷彿可以再次看到“三分天下”的局面呈現,而發生這一幕的卻是在當下最為火熱的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領域。

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技術經過早期的研發、實踐,目前已經進入到大規模商業落地階段。而在人臉識別技術研發初期,只有寥寥數家企業參與其中,當技術發展愈發成熟,應用前景愈發顯現時,眾多企業玩家紛紛入局參戰,通過自身的發展優勢,不斷攻城掠地,爭先搶佔人臉識別商業落地場景。

從目前人臉識別產業鏈所處中下游位置及終端用戶觸達層面來看,可將人臉識別企業分為三大陣營。分別是以核心識別算法為主打優勢的初創企業技術型陣營;擁有龐大數據積累資源和資金研發優勢的互聯網巨頭企業生態型陣營;以硬件設備生產製造為代表的傳統企業製造型陣營。

技術型:初創企業的崛起

根據億歐智庫最新發布的《2019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市場研究報告》顯示,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初創企業TOP10融資金額合計約達350億元,其中TOP3企業的融資金額合計超過300億元,吸金能力驚人。

現如今,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融資靠的不僅僅是動人的創業“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擁有真正發展前景的技術實力,離開了技術發展的前瞻性和商業落地的可行性,一切都是空談。

人脸识别企业的“三分天下”

從TOP10融資企業來看,漢柏科技最早成立於2009年,最晚的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TOP3企業商湯、曠視、依圖分別成立於2014年、2011年和2012年,以上都屬於典型的人臉識別早期初創公司。各家依靠識別算法方面的研發投入,在檢測率、誤檢率、漏檢率、檢測速度方面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和行業領先度。

行業領先的技術優勢是初創企業的最大特點,但如果只是單一的技術領先,卻沒有落地應用中的硬件產品作為發展載體,也可能成為技術型企業的致命缺陷。就像熟讀兵法,善於排兵佈陣的將軍,如果缺少衝鋒陷陣的將士,也難免會陷入尷尬之境。

純靠軟件為生的技術企業在整體產業鏈中的價值環節相對薄弱,無法通過硬件產品打通下游應用,就無法實現多元場景融合滲透,競爭實力將明顯受限。

因此,技術型企業通常選擇與硬件設備廠商和系統集成商之間進行合作,賦能產品應用,佈局多元化產品,以此延伸產業價值並實現終端用戶觸達;同時,也有部分企業選擇依靠自身實力發展軟硬一體設備,立足實現產業鏈全線貫通,典型代表如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

生態型:互聯網企業的滲透

人臉識別在商業落地應用當中,不僅需要精準的算法技術,同樣也需要龐大的用戶數據做背後支撐。

以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企業經過多年的產業深耕,分別形成了各自強大的企業生態,並積累了豐富的用戶數據。

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的研發、應用,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互聯網企業的產品服務生態,同時還可以依託企業成熟的生態領域和龐大的數據資源池,快速實現場景滲透和應用落地。

2015年,阿里巴巴發佈由螞蟻金服與Face++合作研發的支付寶的人臉識別技術“Smile to Pay”;2017年6月,阿里雲正式發佈了“圖像識別”和“人臉識別”兩項視覺智能服務。

2012年,百度基於人臉識別技術推出了國內第一款全網人臉搜索引擎;2013年,百度媒體雲正式推出人臉識別服務;2016年,包含人臉識別技術的百度大腦正式對外發布。

2012年,騰訊優圖成立,2012-2013年之間,基於騰訊優圖研發的人臉識別技術在QQ空間中進行運用;2015年,騰訊優圖開放平臺V1.1全新發布,推出優圖自研UFace深度人臉識別系統;2016年,騰訊優圖團隊獨立升級為公司級的優圖實驗室,併發布全新3.0開放平臺;2018年,騰訊優圖實驗室再次升級為騰訊計算機視覺研發中心,加碼研發投入。

從互聯網企業識別技術發展路徑可以看出,互聯網企業一方面會同技術型企業加強在算法技術上的合作,另一方面憑藉自身雄厚的資金實力,不斷加強研發投入,實現核心技術創新可控。

依託豐富的互聯網用戶生態,互聯網企業基於自身公有云平臺快速對外開展人臉識別業務,同時通過內部多元化的互聯網服務進行橫向拓展,如人臉識別在阿里金融支付生態領域的應用延伸和在騰訊社交娛樂生態領域的應用延伸。

然而,由於沒有成熟的全國銷售渠道,同時也缺乏大型項目的承包能力和實施能力,傳統互聯網的發展模式使得互聯網企業在TO B和TO G業務領域顯得尤為吃力。因此,互聯網企業通常會選擇與系統集成商合作,以此加強彌補人臉識別生態發展環節中的不足。

製造型:傳統企業的進階

傳統設備製造企業體量巨大,擁有各自企業所在領域的特色優勢硬件產品,在行業領域深耕多年,同時具備項目集成與實施能力。

根據億歐智庫最新發布的《2019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傳統硬件設備上市企業中,目前主要涉及人臉識別技術的共計28家企業,億歐智庫根據企業所處產業鏈中下游位置,整理出2018年收入TOP 10相關企業。

人脸识别企业的“三分天下”

從能力範圍來看,10家企業即可提供硬件產品,同時也可提供綜合型解決方案,並具備項目實施能力。相關代表產品有視頻監控設備、金融自助服務設備、閘機出行設備等,涉及領域涵蓋了目前人臉識別主要商業落地的安防、金融、交通出行、智慧園區等場景。

因此,傳統設備製造企業只需通過人臉識別軟件算法的開發植入,便可輕易實現商業應用。雖然目前傳統設備製造企業所用的算法大多是通過同初創技術企業合作,聯合研發、授權所得,但越來越多的傳統制造企業在核心人臉識別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爭先打造基於自身算法能力的軟硬一體化識別設備。

從技術優勢來看,傳統制造企業雖然短期內難以超越初創企業和互聯網生態企業,但隨著研發的投入和應用的實踐,傳統制造企業的識別技術將會快速得到完善和提升。

反觀產品方面,傳統企業的硬件產品完善程度、生產製造能力和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渠道都是其餘兩大陣營企業短期內甚至中長期內都難以實現超越的。

以渠道建設為例,傳統企業目前覆蓋各自領域的全國銷售網絡不僅需要大量資金鋪墊建設,更是企業經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經營積累所得,具備完善的銷售、實施、服務等綜合能力。

因此,傳統制造企業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上的追趕,便可依託自身的生產實施能力,快速實現所在領域的商業落地,搶佔新興市場份額,實現企業轉型進階。

結語

三大陣營企業各有特色,彼此之間相互交叉,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從長期發展來看,雖然目前部分傳統制造企業同其餘兩大陣營企業之間有相互合作和彼此依託的關係,但當人臉識別技術完善成熟且無實質性應用差異後,傳統企業極有可能成為最大的潛在威脅,實現彎道超車。

在這片新興崛起的市場之中,三大陣營企業各自不斷髮力,完善產業生態,憑藉商業創新造就了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但“三分天下”的格局是否會因技術的突破或者企業的崛起而就此打破,讓大家共同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