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心经--黄蒙拉:我是如何教自己闺女拉琴的

文章内容摘自黄蒙拉的专访:「我」代表黄蒙拉本人。





学琴心经--黄蒙拉:我是如何教自己闺女拉琴的


我从小的学琴经历


我是被父母要求学小提琴的。外人不知道学小提琴有多难,我爸妈都是医生,他们觉得这么小一个东西,有什么难的?


我小学的主课老师是乔老师,后来乔老师去美国了,我六年级就跟着乔老师的老师——俞丽拿老师学了。


你们会觉得俞老师很幽默,没什么距离感,当时我没这么觉得。我那时候每星期压力都很大,刚上完课就赶紧回家练琴,因为只有六天就得上课了,她对我还是蛮严厉的。没有俞老师,我可能还开不了窍


学操作技能真的很无趣。你说我好喜欢拉小提琴,绝对是假的。

这是一个很难玩的游戏,我们要练大量基本功,做大量训练,可能练很久都不好听,没效果。


举个例子,我前不久去北京上大师班,一个小男孩拉完,我问他学了几年,他说八年,我后来就不好意思说了,听起来就是学习两年的效果。可想而知,小提琴有多难,进步有多慢,要是碰到不好的老师,就是浪费生命。


我开始是觉得不好玩,俞老师介入后,不管你觉得好不好,反正给你一套标准,你必须完成任务。虽然难玩,但我必须玩通关


拉琴很枯燥,女儿会不会觉得苦


从来没有过的,音乐本身有强大的力量,可以拽住想被它吸引的人,我家孩子从小每天练琴,已经养成了习惯。家里每个人都会拉小提琴,活在世界上,她会觉得有件事是必须做的,那就是练琴。


我女儿七岁,三岁开始学小提琴,太太负责教,我负责大方向。我们俩都比较严,拉空弦都练了一个月。


我和妻子都经历过成年累月的基础训练,会非常枯燥无趣,我们认为孩子不可避免地也要走上这条道路。


艺术对孩子来说太高深了,在他们年纪很小的时候,是无法去真正理解艺术的。


西方音乐中到处都是生和死、激烈的感情冲突……孩子怎么去理解这样的深度?至少要失去过自己不想失去的,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生离死别、爱情。只有体验过伟大、渺小、肮脏,才能在音乐中产生共鸣,并且演奏好。


趁小抓紧打基础,当你慢慢有话想说时,不再每天开开心心地傻乐时,你才会开始慢慢转向艺术,从当中找到精神支柱——这是青春期以后的事情。也许你能在艺术海洋中遨游一辈子,但首先你要有可以调整的砝码:

那就是十几岁二十岁之前打下的基本功


学琴心经--黄蒙拉:我是如何教自己闺女拉琴的

(黄蒙拉和女儿同台演奏)


如何给孩子找启蒙老师?


一般三四岁就可以学小提琴了,这是需要童子功的艺术。不管学什么,好老师都很重要,你要么找好老师,要么不学。老师也分很多层面:


  • 有些是有目标的,他还会告诉你路径,给你设几个节点,教你怎么一步一步走过去;
  • 有一些老师有目标,但没路径,不知道怎么带你走过去;
  • 还有一些老师目标都没有,这个就比较尴尬了。


找老师最低的标准,是他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正确的。不要觉得启蒙时期的老师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


学小提琴很苦,不但苦,还容易走歪。一旦老师没找好,你很容易养成各种坏习惯,比如弓子没走直,手的压力、弓弦的接触点、手型、持琴的高度都容易出问题,耳朵都可能听坏。太多问题了,对只有一种,不对是千奇百怪。


初学的话,你可以让名师推荐学生,名师的学生,目标不会错。


另外,还可以找退休老师。一开始你不太可能找名师,一来很贵,二来很多名师也不愿意教启蒙的孩子。好老师是可以慢慢打听出来的。


会不会鼓励学生参加比赛?


比赛时的演奏和音乐会上的演奏是两种状态。音乐会更纯粹,我会把所有观众假想成朋友,是为朋友、为艺术演奏。比赛时你很难做到这一点,总会有压力,是为了成功。

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没有机会去展示给听众,比赛是一个机会。所以,我不敢否定比赛,但我也不敢过度鼓励去比赛。


在大学时,我喜欢到处参加音乐节,认识老师,认识朋友,找机会开音乐会。九十年代在上海,大家没什么机会开音乐会。那时候我没想过要给自己争取机会,只是觉得出去总比在家呆着好。后来,我发现我这个状态很适合做艺术。古典音乐不是闭门造车的艺术,这是西方艺术,我们需要走出国门,需要去见识世界。所以误打误撞,所有的经历都是有用的。


现在的学生眼界开阔多了,但坏也坏在这,深度不够,不珍惜。我们上学时有一个外国专家来上课,简直爆满,大家求知欲都很强,专家每说一句话我们都会去分析,跟自己学的东西去综合。


现在,音乐学院每学期都有很多大师,学校每星期都可以安排学生上大师班,学生已经不珍惜,不当回事了。以前我们要买原版碟都非常难,买一张碟回来反反复复听,现在网上随便看,反而会选择迷茫。



比赛我鼓励参加,但是要把心态摆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