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的百年老街——牛 行 街


牛行街,對老漯河人來說都有一種親切感。但隨著牛行街的改造和更名,八零後的人大都沒啥印象,只知道這條路叫泰山路。我認為,一個城市對老城區的改造決不能抹去它歷史的記憶,這樣才能顯現出這座城市歷史的厚重,對有歷史意義的街道不能隨意改來改去。還好,由於民眾的不認可,現在已經把這條百年老街牛行街又恢復了過來。(彩虹橋以南到湘江路口)


漯文 ||漯河的百年老街——牛 行 街


據資料記載,牛行街鼎盛時期遠近聞名,光牛行就有100多家。1911年第一家牛行“天順長”成立起,牛行生意日益發展壯大。1924年,牛行已發展到20多家,從龍王廟街一號到南大街盡頭,實在沒有再發展的餘地了。這些牛行陸續搬出源匯寨南門外。出了南寨門是一條不寬的南北路,路兩邊是兩條溝,由於這條路開的都是牛行,人們便把這條路叫做牛行街。後來各家牛行出人出錢把路兩邊的溝填平,拓寬了路面,整個牛行街約有三華里長。 到了1935年,牛行街有牛行140多家,從業人員近1500名,從此牛行街名聲大振,買賣牲畜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漯文 ||漯河的百年老街——牛 行 街

當年的牛行街


漯文 ||漯河的百年老街——牛 行 街

等待交易的耕牛


牛行街對漯河的歷史、經濟和對漯河人的生活影響太大了。從清末、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後的30多年,它一直是漯河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1960年2月,漯河市人民委員會出版的《我市建國十年來的經濟統計資料》提到:“1951年以來,牲畜市場活躍,使稅收明顯增加,是財政主要來源……”圍繞牛行街而形成百業興旺,牛行街養育了幾代漯河人……1955年6月27日,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劃分,全國六大牲畜市場把漯河放在首位,全國上點歲數的農民兄弟誰不知道漯河有個牛行街呢。


1970年,漯河市委號召整頓改造牛行街,搬遷房舍,拓寬路面,綠化美化,路面鋪上了柏油,修建了三個交易大院,從而結束了牲畜臨街買賣的歷史,使牛行街舊貌換了新顏。

進入80年代以來,牛行街較往日蕭條,牛行街的交易量也出現下降趨勢:1982年65089頭,1985年56548頭,到1987年只有33354頭。特別是進入90年代,牲畜市場基本不存在了。


漯文 ||漯河的百年老街——牛 行 街

買賣都非常認真 這樣可以看出牛的歲數


在農村的生產隊時期,全國許多地方的農民,誰沒到過牛行街啊!我家五叔在農村是生產隊長,每年都要坐舞陽到漯河的小火車來牛行街幾趟,多數是來買牲口的,賣的時候很少。當時耕牛是不許任意宰殺受國家保護的,交易也必須要有手續。買牲口,對生產隊來說可不是一件小事兒,是全村關注的大事。所以,我五叔每次來牛行街都要轉上兩天,精挑細選,生怕買的不好回去沒法向老少爺們兒交代。那時農村的幹部都很清廉,捨不得多花生產隊一分錢,每次來漯河他不住旅社都住在我家,說這樣能為生產隊省錢。


漯文 ||漯河的百年老街——牛 行 街

小火車正在裝運耕牛


漯河小火車站就在交通路南頭的閆莊,車站有專門運送牲畜的敞篷車皮,人可以一起看護著牛,也可以坐客車,每趟列車都掛有兩節客車供人們乘坐,來來往往都很方便。我和父親經常會幫叔叔在車站照看耕牛,並把耕牛一起送上火車。

漯文 ||漯河的百年老街——牛 行 街

獸醫在為耕牛體檢


牛行街的獸醫當時也是遠近聞名的,由於牲畜交易量大,難免會出現牲畜生病的情況,所以就有了牛行街獸醫院。隨著牲畜交易量的萎縮,獸醫院不但看牲畜,市區人家的狗、貓得病了都會來這裡看。有一年天下大雨,我家養的一隻品種貓,生產時情況不太好,就冒雨把貓送到這家獸醫院,經過救治老貓和小貓都安然無恙。在漯河,牛行街獸醫院那也是非常有名氣的。


漯文 ||漯河的百年老街——牛 行 街

騾馬交易場所


牛行街的興旺也帶動了附近相關產業的發展,鼎盛時期的牛行街兩邊建有許多客棧、飯店,曲藝廳,戲院。有說書唱戲的,有玩雜技魔術的。還有沿街叫賣的,非常熱鬧。

牛行街牲畜多,需要的草料也多,記憶中,那時的中學生,有不少利用暑假到鄉下割草運到牛行街去賣,雖說一次能賣兩三毛錢,但還是能夠補貼一下家用。

進入80年代,漯河儘管舉辦過多次騾馬交易大會,但還是抵擋不住機械化帶給牲畜行業的日漸蕭條,名噪一時的牛行街騾馬交易最終還是退出了歷史舞臺。

雖說 牛行街的騾馬交易不存在了,但這條百年老街還在,這段輝煌的歷史還在,它是漯河人永遠抹不去的記憶和鄉愁。


漯文 ||漯河的百年老街——牛 行 街


文 ||孫愛國

圖文整合 ||許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