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上海牌照相机、上海牌啤酒、上海牌手表、上海牌缝纫机、上海牌玩具、上海童装……这些曾经被大众追捧的上海品牌,惊艳了一个时代。

那时候,“上海牌”三个字是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是一代上海人抹不去的回忆,是其他省市的老百姓想尽办法也要托人捎上一件“时髦货”,更是近百年来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曾与我们亲密相伴的产品,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中,更鲜少有人知道,为这些产品穿上美丽衣裳,打响品牌,扬名海内外的“幕后英雄”究竟是谁。

近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二楼的白厢展厅里,这些曾经包围过我们生活的熟悉商标和设计以一场展览的方式重聚,曾经的童年记忆再度涌上心头。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这场名为“上海牌”的展览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与上海风景工作室联合主办,50件上海产品,吸引了年轻人前来了解,中老年人驻足怀旧。

今天上午,主办方邀请几位具有典型意义的上海牌设计师与策展方一道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讲述上海牌及其背后的设计故事。

上海第一批“科班”美工的诞生

上世纪50年代,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中国的产品,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

尽管有着傲人的质量,却因为没有精心的设计和包装,在国际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甚至有国外的商人,把中国进口的产品,拆了包装重新设计,卖出了大价钱。

那时候,所有的工厂只有美工,没有设计师;只有供销科,没有市场部;他们只知道埋头生产产品,却不懂品牌为何物。

1959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立。15岁的任美君,通过内部招生,成为了学校的第一届学生。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而她的绘画设计之路,却早在3岁时,就跟着父亲潜移默化地开始了。

“我的父亲任晓志,那时候在五和织造厂担任美工,当年风靡一时的鹅牌内衣,就是他设计的包装。”在任美君的记忆中,从开始学写字时,父亲就开始培养她的绘画功底,“写一个字,画一朵花,再写一个字,画一只小鸟。字和图案,他是一起教我的。”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任晓志设计的鹅牌内衣包装盒

读书后,她更是常常在课余放假时,跟着父亲去全国各地的纺织展览会上,帮忙画效果图,“他很早就开始教我写美术字,学校大部分的黑板报,都是我承包的。”

1963年,还在校园里的任美君,在学校实践课程中画的一副金鱼图,就被上海唱片公司选中,成为了唱片的包装图。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1978年,任美君设计的台历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办的同一年,上海轻工业学校也首度开设了造型美术专业。因为时间仓促,第一届的学生来不及面向社会招生,只能从学校的其它专业里,招募热爱美术的同学,于是就有了当年同学们口中的“59班”。

1960年,赵佐良和陈关鸿成为了造型美术专业第一届面向社会招生的学生。

“那时候,我们都很喜欢画画,但对日用美术却没有什么概念”,陈关鸿回忆道,进校第一年,学校为他们安排了大量基础课程,素描、色彩、国画……“当时,教我们油画的是颜文樑,教水彩的是李咏森,他们都是各自美术领域里的大师,这让我们受益匪浅,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功底。”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基本功之外,学校还请来了各个工厂里一线的美工师傅,兼职给他们上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这群学生在毕业后很快上手。更让陈关鸿记忆犹新的是,读书时的日子并不好过,“每年,我们学校都会淘汰掉一批不合适的学生,50个人的班级,到了毕业时,只剩下了27个。”

严格的培训让这群学生毕业后成为了整个行业的“香饽饽”,全国各地的工厂争相抢要,最终,17位同学被分配到了全国各地,而赵佐良和陈关鸿则留在了上海。

没有留下名字,却为一代人留下记忆

浅蓝色的条纹背景,深蓝色的椭圆边框,被泡沫包围的“天鹅”商标,和醒目的红色大字——上海啤酒,这是陈赓年为上海啤酒设计的包装标签。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和任美君、赵佐良、陈关鸿这些“科班生”不同,陈赓年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

当时刚刚从部队退伍的他,被分到了上海啤酒厂,“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也经常在学校出黑板报,进部队后,常常出战报。后来进了厂里没多久,单位就把我从工厂线调到了工会里负责美工。”

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所有的字体都是手绘的。“‘上海啤酒’四个字,外文和中文全是我自己设计的,当时上海啤酒厂开始想要打响品牌,所以我就把厂名放到上面,这样更醒目。”

毕业后的赵佐良,则被分配到上海日化二厂当美工,师从老一辈设计师顾世朋。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赵佐良设计的咏梅香脂和顾世朋设计的蓓蕾护肤脂

蓓蕾护肤脂、美加净的外文商标“MAXAM”……这些都出自顾世朋的手笔,更重要的是,他与另一名设计大师钱定一共同牵头组织了食化公司美工组。

“有了美工组以后,我们的产品才开始变成商品。”从毛头小伙到如今年过花甲,赵佐良从跟着师傅,设计“咏梅香脂”,到后来上世纪80年代的“珍珠霜”,现在家喻户晓的“石库门老酒”、“可的”便利店等等,可以说见证了上海品牌设计的几代变迁。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陈赓年(左)和赵佐良

上世纪80年代,在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洋品牌”还并不为国人所熟知时,能拥有一双“狼牌”运动鞋,是一件“时髦事”,市百一店、华联商厦等商场,常常能看到顾客排队争购的场面。

而陈关鸿正是“狼牌”背后的设计师。红白二色的简洁设计,“WOLF”英文字母充斥画面,“狼”的标志镶嵌其中,一改大色块、大线条的设计,引人注目,没有过去文字、色彩过多的“套路”,直到现在看来,都不落伍。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在陈关鸿看来,尽管那个年代的他们,没有资格在产品上留下姓名,也没有“设计师”这样好听的名头,但他们都有一颗“匠人之心”,“我们和现在的一些设计师最大的不同,是长年扑在厂里,对整个产品的生产、定位和受众,了解更加充分。”

除了这些为上海品牌作出了卓越的幕后英雄,展览现场还有些产品,并没有找到设计者的名字。

其中,有一套名为“上海风景”的扑克牌很有意思。除了大小怪,其它牌面都以手绘风格,呈现了许多曾经的上海地标——复兴中路的上海跳水池、天山路的跳伞塔,还有老北站等等,成为大家了解上海的一扇窗口。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它们究竟出自谁之手?这也是本次展览举办的初衷之一。

“如今这些上海牌渐渐在消失,我希望通过寻找、梳理1950至1980年代在上海诞生的设计、生产的日用品等内容,引发大家一起去探寻其背后的设计者和趣闻轶事,为上海的设计史和工业史拾遗补缺。”上海风景工作室总监姜庆共说。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据悉,此次在市群艺馆二楼白厢展厅展出的50件上海产品,是通过互联网从全国36个城市收集而来的;同时还展出了15本1960至1980年代上海的出口产品样本,一起见证了那个时代上海轻工业产品在中国各地的影响力,及在海外地区的创汇历程。

今天,以上海牌冠名的产品已不多见,当年的设计师们也随之被渐渐淡忘,“谁的设计?”成为了梳理上海设计史的重要话题之一。在这些展品中,你会看到留存于那个时代的设计文化和审美风格,这也是向那些曾经奉献于“上海设计”的前辈设计师们的一份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