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讓阿拉引以為傲的“上海牌”國貨精品,原來出自這群“幕後英雄”之手

上海牌照相機、上海牌啤酒、上海牌手錶、上海牌縫紉機、上海牌玩具、上海童裝……這些曾經被大眾追捧的上海品牌,驚豔了一個時代。

那時候,“上海牌”三個字是優質產品的代名詞,是一代上海人抹不去的回憶,是其他省市的老百姓想盡辦法也要託人捎上一件“時髦貨”,更是近百年來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曾與我們親密相伴的產品,漸漸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中,更鮮少有人知道,為這些產品穿上美麗衣裳,打響品牌,揚名海內外的“幕後英雄”究竟是誰。

近日,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二樓的白廂展廳裡,這些曾經包圍過我們生活的熟悉商標和設計以一場展覽的方式重聚,曾經的童年記憶再度湧上心頭。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這場名為“上海牌”的展覽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與上海風景工作室聯合主辦,50件上海產品,吸引了年輕人前來了解,中老年人駐足懷舊。

今天上午,主辦方邀請幾位具有典型意義的上海牌設計師與策展方一道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講述上海牌及其背後的設計故事。

上海第一批“科班”美工的誕生

上世紀50年代,曾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中國的產品,一等質量,二等包裝,三等價格。”

儘管有著傲人的質量,卻因為沒有精心的設計和包裝,在國際市場上賣不出好價錢,甚至有國外的商人,把中國進口的產品,拆了包裝重新設計,賣出了大價錢。

那時候,所有的工廠只有美工,沒有設計師;只有供銷科,沒有市場部;他們只知道埋頭生產產品,卻不懂品牌為何物。

1959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成立。15歲的任美君,通過內部招生,成為了學校的第一屆學生。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而她的繪畫設計之路,卻早在3歲時,就跟著父親潛移默化地開始了。

“我的父親任曉志,那時候在五和織造廠擔任美工,當年風靡一時的鵝牌內衣,就是他設計的包裝。”在任美君的記憶中,從開始學寫字時,父親就開始培養她的繪畫功底,“寫一個字,畫一朵花,再寫一個字,畫一隻小鳥。字和圖案,他是一起教我的。”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任曉志設計的鵝牌內衣包裝盒

讀書後,她更是常常在課餘放假時,跟著父親去全國各地的紡織展覽會上,幫忙畫效果圖,“他很早就開始教我寫美術字,學校大部分的黑板報,都是我承包的。”

1963年,還在校園裡的任美君,在學校實踐課程中畫的一副金魚圖,就被上海唱片公司選中,成為了唱片的包裝圖。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1978年,任美君設計的檯曆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開辦的同一年,上海輕工業學校也首度開設了造型美術專業。因為時間倉促,第一屆的學生來不及面向社會招生,只能從學校的其它專業裡,招募熱愛美術的同學,於是就有了當年同學們口中的“59班”。

1960年,趙佐良和陳關鴻成為了造型美術專業第一屆面向社會招生的學生。

“那時候,我們都很喜歡畫畫,但對日用美術卻沒有什麼概念”,陳關鴻回憶道,進校第一年,學校為他們安排了大量基礎課程,素描、色彩、國畫……“當時,教我們油畫的是顏文樑,教水彩的是李詠森,他們都是各自美術領域裡的大師,這讓我們受益匪淺,打下了紮實的美術功底。”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基本功之外,學校還請來了各個工廠裡一線的美工師傅,兼職給他們上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讓這群學生在畢業後很快上手。更讓陳關鴻記憶猶新的是,讀書時的日子並不好過,“每年,我們學校都會淘汰掉一批不合適的學生,50個人的班級,到了畢業時,只剩下了27個。”

嚴格的培訓讓這群學生畢業後成為了整個行業的“香餑餑”,全國各地的工廠爭相搶要,最終,17位同學被分配到了全國各地,而趙佐良和陳關鴻則留在了上海。

沒有留下名字,卻為一代人留下記憶

淺藍色的條紋背景,深藍色的橢圓邊框,被泡沫包圍的“天鵝”商標,和醒目的紅色大字——上海啤酒,這是陳賡年為上海啤酒設計的包裝標籤。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和任美君、趙佐良、陳關鴻這些“科班生”不同,陳賡年是“半路出家”,自學成才的。

當時剛剛從部隊退伍的他,被分到了上海啤酒廠,“我從小就喜歡畫畫,也經常在學校出黑板報,進部隊後,常常出戰報。後來進了廠裡沒多久,單位就把我從工廠線調到了工會里負責美工。”

那個年代,沒有電腦,所有的字體都是手繪的。“‘上海啤酒’四個字,外文和中文全是我自己設計的,當時上海啤酒廠開始想要打響品牌,所以我就把廠名放到上面,這樣更醒目。”

畢業後的趙佐良,則被分配到上海日化二廠當美工,師從老一輩設計師顧世朋。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趙佐良設計的詠梅香脂和顧世朋設計的蓓蕾護膚脂

蓓蕾護膚脂、美加淨的外文商標“MAXAM”……這些都出自顧世朋的手筆,更重要的是,他與另一名設計大師錢定一共同牽頭組織了食化公司美工組。

“有了美工組以後,我們的產品才開始變成商品。”從毛頭小夥到如今年過花甲,趙佐良從跟著師傅,設計“詠梅香脂”,到後來上世紀80年代的“珍珠霜”,現在家喻戶曉的“石庫門老酒”、“可的”便利店等等,可以說見證了上海品牌設計的幾代變遷。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陳賡年(左)和趙佐良

上世紀80年代,在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洋品牌”還並不為國人所熟知時,能擁有一雙“狼牌”運動鞋,是一件“時髦事”,市百一店、華聯商廈等商場,常常能看到顧客排隊爭購的場面。

而陳關鴻正是“狼牌”背後的設計師。紅白二色的簡潔設計,“WOLF”英文字母充斥畫面,“狼”的標誌鑲嵌其中,一改大色塊、大線條的設計,引人注目,沒有過去文字、色彩過多的“套路”,直到現在看來,都不落伍。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在陳關鴻看來,儘管那個年代的他們,沒有資格在產品上留下姓名,也沒有“設計師”這樣好聽的名頭,但他們都有一顆“匠人之心”,“我們和現在的一些設計師最大的不同,是長年撲在廠裡,對整個產品的生產、定位和受眾,瞭解更加充分。”

除了這些為上海品牌作出了卓越的幕後英雄,展覽現場還有些產品,並沒有找到設計者的名字。

其中,有一套名為“上海風景”的撲克牌很有意思。除了大小怪,其它牌面都以手繪風格,呈現了許多曾經的上海地標——復興中路的上海跳水池、天山路的跳傘塔,還有老北站等等,成為大家瞭解上海的一扇窗口。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它們究竟出自誰之手?這也是本次展覽舉辦的初衷之一。

“如今這些上海牌漸漸在消失,我希望通過尋找、梳理1950至1980年代在上海誕生的設計、生產的日用品等內容,引發大家一起去探尋其背後的設計者和趣聞軼事,為上海的設計史和工業史拾遺補缺。”上海風景工作室總監姜慶共說。

曾经让阿拉引以为傲的“上海牌”国货精品,原来出自这群“幕后英雄”之手

據悉,此次在市群藝館二樓白廂展廳展出的50件上海產品,是通過互聯網從全國36個城市收集而來的;同時還展出了15本1960至1980年代上海的出口產品樣本,一起見證了那個時代上海輕工業產品在中國各地的影響力,及在海外地區的創匯歷程。

今天,以上海牌冠名的產品已不多見,當年的設計師們也隨之被漸漸淡忘,“誰的設計?”成為了梳理上海設計史的重要話題之一。在這些展品中,你會看到留存於那個時代的設計文化和審美風格,這也是向那些曾經奉獻於“上海設計”的前輩設計師們的一份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