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爱国主义:不会做苹果派就是不爱国

美式爱国主义:不会做苹果派就是不爱国

1902年,《纽约时代》刊登过如下文章:

“(前略)(苹果)派是我国民族强大和成为工业霸主的秘诀,也是繁荣的代名词。英雄都爱吃苹果派,而那些不吃的人永远都是败者!”

文章言词激烈,却不难看出文章中美国人溢于言表的爱国之心与淳朴的民族感情以及对于传统甜点苹果派的由衷热爱。

在美国人心中,苹果派的地位是其他甜点所不能替代的,苹果派已不仅仅是一味甜点。这一点,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均有体现。例如,好妻子的标准是能够做出美味的苹果派;只有散发出苹果派香气的地方,才是美国人的厨房;在美国人的日常用语中也能听到用苹果派作比喻的惯用句。


美式爱国主义:不会做苹果派就是不爱国


为何一味甜点能够成为美国的象征呢?


01

英国的苹果派


苹果原产国在中亚或高加索附近。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际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附近发现了苹果树,之后带回马其顿栽培。这或许是最早的有关苹果传入欧洲的说法。

1381年,英国的一本食谱书上有苹果派做法的记录,这是最早的苹果派食谱。这一点说明苹果派已经是英国普通居民的食物,不过,当时的苹果派与我们想象中有相当大的不同。当时的砂糖属于奢侈品,馅料并不是用派皮包裹,而是用一种称为“coffin”的无味坚硬的油酥糕点或不能食用的天然素材包裹后烤制。即使这样,英国人也非常喜欢这种“苹果派”。1590年,诗人罗伯特·格林在他的诗中如此写道:“你的呼吸宛如苹果派。”当时的苹果派究竟有多甜不得而知,不过,应该不及现在使用改良品种的苹果这般甜,或许还挺酸。

16世纪前半叶,一位荷兰面包师发明了现在经典的网格状派皮的苹果派。同样的,苹果派在荷兰也很有人气,且独具一格。之后,苹果派还传到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美式爱国主义:不会做苹果派就是不爱国

▲ 美国经典的网格状苹果派。


02

苹果传到美国


实际上,美国也有野生的苹果,但是因为味道太酸导致口感差,难以食用,完全不能与欧洲的品种相比。有资料显示,17世纪前半叶已有欧洲高品质的苹果进入美国。1625年,一位名叫威廉·布拉克斯顿的牧师在波士顿开设了北美最早的苹果园。种植苹果关键的一步是授粉,威廉牧师在开园之初,由于授粉不足吃了不少苦头,之后导入欧洲蜜蜂,才算解决了授粉的问题。

在苹果向美国中西部普及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叫约翰·查普曼,外号“苹果佬约翰尼”(Johnny Appleseed),是美国西进运动中的传奇人物。他原本经营果园,不知是何缘故,他带上苹果的种子来到美国中西部四处寻找适合种植苹果的土地。一旦找到合适的土地,就将苹果树苗无偿赠与土地所有者,并毫无保留的将栽培方法教授土地所有者。他留着长发,经常穿着一条破破烂烂的裤子。如此独特的装束和行事作风为后来的诗歌和故事带来了许多的创作灵感。


美式爱国主义:不会做苹果派就是不爱国


“苹果佬约翰尼”作出的贡献究竟有多大无法估量,不过,苹果栽培和品种改良在北美大陆蔚然成风,1845年美国登记在册的苹果苗床目录达350种,而且都是高品质的栽培品种。

美国有关苹果派的最早记载是语言学家安东·梅特卡夫所著的《America in So Many Words:Words with Shaped America》一书。他的书里记载了哈佛大学毕业生、波士顿人赛缪尔在1697年10月1日前往霍格岛远游时的日记:

“刚开始吃黄油、蜂蜜、茅屋奶酪、奶油,晚餐吃美味的烤羊羔、火鸡、野鸡和苹果派。”

早期的时候,除了英国移民,来自荷兰、法国、德国、瑞典的移民都有各自风味的苹果派,当时还不存在所谓美国的苹果派。

1789年,美国最早的料理书《American Cookery》中记录了几种苹果派的做法。这几种苹果派做法有一些共通之处,比如剥皮取芯,晾干后保存,制作时再取用。


美式爱国主义:不会做苹果派就是不爱国

▲ 美国最早关于苹果派做法的食谱书。


03

象征开拓精神的苹果


美国女作家劳拉·英格斯·怀德的著名小说《大草原之家》(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描绘了美国西部大开发时代美国一户苹果果农的故事。在故事中,这一家人遇上了严重大干旱,遂决定从铁路公司购买大片红苹果地,将所有的一切都押在了这片苹果园。主人公劳拉的女儿罗丝有这么一句台词:

“等我13岁的时候,这里的苹果将全部结满果实……苹果将运上火车,送到城镇。城镇上的人买了苹果后就会做苹果派。”

劳拉一家的苹果园在丰收之前还需要等上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劳拉他们从附近的苹果园购买苹果,一部分插入土中用于生食,其他的剥皮切开晾晒三天三夜保存起来。如此一来,即使在冬季,也能吃鲜苹果和苹果派。


美式爱国主义:不会做苹果派就是不爱国

▲ 《大草原之家》是深入人心的一部文学作品,也曾被搬上荧幕。


美国中西部有很多贫瘠的土地,而那些不适合种植玉米和小麦的地方大部分都种植了苹果。对于中西部的人们来说,苹果派是传统食物,也是令人怀念的家乡的味道,是应该一直守护的味道。吃苹果派长大的人在商业、军事、政治各方面无论国内国外都很活跃,他们都直言:“苹果派是我们的力量之源。”

04

苹果派是美国象征还是反美国的争论


20世纪初,美国国内曾就美国的饮食文化发生巨大的争论,其中一个争论点是苹果派是否能象征美国。

反对派主张:“苹果派使用过多的砂糖,不利于健康,也不道德,正是美国的癌症所在。”这些反对派是从构筑道德社会立场寻求改善饮食文化的革新派,他们不追求过于奢侈的食材,也不过于随便,而是使用容易入手的、利于健康的食材,从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根源开发出最适合美国人的料理。

家政学家伊丽莎白·富尔顿坚信造成人们离婚的原因在于经常吃“像酒精依赖症那样的苹果派”。她倡议主妇们放弃由人工味道制造的苹果派,“回归新鲜的水果”。

在这些反对主张的背后,是从19世纪前半叶开始兴起的基督教的社会改革运动。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社会面临崩溃危机,为了构建基督教新的脉络,以美国北部为中心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改善运动。这些社会改善运动主张勤俭节约,禁止饮酒和肉食,谴责过度纵欲,其中,香甜的苹果派也成为攻击的对象。他们主张食用自然的苹果,即“亚当和伊娃吃的苹果”。

另一方面,苹果派的拥护者主张“在美国处于贫困时代,苹果派是我们的食物和精神支柱,许多伟大人物都是苹果派的拥趸。苹果派是美国不可或缺的存在。”1895年纽约的一则新闻甚至夸张地说:“所有的美国人都是带着对苹果派的渴望出生的。”


美式爱国主义:不会做苹果派就是不爱国


在苹果派危机中,拥护派将苹果派与爱国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爱国主义,“只有热爱传统苹果派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开篇说的“苹果派是我国民族强大和成为工业霸主的秘诀”正是依据此新爱国主义。

05

成为爱国主义象征甜点的苹果派


苹果派的拥护派和反对派的争论由于一战的爆发,最后由拥护派获得了胜利。随着美国加入一战,在一片爱国氛围下,拥护派借势强调“美国人要吃苹果派”,在战争报导中广泛宣传。

1918年,《波士顿环球日报》发表了一篇如下社论:

“在外国的美国青年因为没有吃苹果派而变得无精打采。”“如果是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或许他会这么说,‘给我苹果派,不然就死。’是的,没有苹果派的自由不能称之为自由。”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当战地记者询问从军的士兵为何志愿参军时,他们这样回答:“为了保护妈妈和苹果派。”


美式爱国主义:不会做苹果派就是不爱国


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苹果派这种甜点已统合了国家、故乡、家人、自由与平等等美国价值观,化身为一种象征。从此,苹果派成为了一种爱国象征,此前从未制作苹果派的妈妈们也开始制作苹果派让孩子们吃。孩子们吃着苹果派长大,将爱国主义深植其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开始,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苹果派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1950年,由杰克·奥尔登(Jack Holden)和弗朗西丝·凯(Frances Kay)演唱的歌曲《The Fiery Bear》流行,当然,歌名里的“Bear”即指苏联人。部分歌词大意如下:我们热爱棒球和苹果派,也热爱县集市,我们的星条旗高挂飘扬,这里没有熊的立足之地。

1960年秋,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因出席联合国大会访问纽约,一位名叫弗吉尼亚·麦克利里的美国普通女性向赫鲁晓夫下榻的酒店送去一个小包裹。此事惊动了赫鲁晓夫的警卫人员,甚至叫来排爆小组。当排爆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发现里面只是一个苹果派。


美式爱国主义:不会做苹果派就是不爱国

▲ 出席参加联合国大会的赫鲁晓夫。


或许那个叫麦克利里的女性只是想告诉赫鲁晓夫,苹果派是“美国真正强大的所在”。美国传统苹果派的上下是较为坚硬的派皮,真正的味道在于中间的苹果。换言之,“不同于苏联,美国的中坚力量非常强大,这是美国真正强大所在。”

就这样,美国人在各个时代用苹果派来象征美国。夸张一点来说,吃苹果派是尊敬那些从十三个州至现代为了美国而奋斗的人们的行为,也是认同美国价值观的行为。

总之,让美国人爱不释手的食物有许多,汉堡包、比萨、可乐等,但苹果派是最特别的那一个。

乔治·W·布什就任美国总统时,是如此介绍妻子劳拉:“(她)与前任总统克林顿的妻子希拉里不同,是传统善良的美国女性……她很擅长烤制苹果派。”短短的介绍里,劳拉爱国、爱故乡和亲人、做事有分寸、稳重、温柔但在自由遭到侵犯的时却又能奋起反抗的印象跃然纸上。


美式爱国主义:不会做苹果派就是不爱国


不过,按照美国现今的发展形势,今后苹果派究竟会成为什么样的存在不得而知。或许在变成过气糕点、过甜无法食用的甜点之时,美国这个国家已发生巨变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