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愛國主義:不會做蘋果派就是不愛國

美式愛國主義:不會做蘋果派就是不愛國

1902年,《紐約時代》刊登過如下文章:

“(前略)(蘋果)派是我國民族強大和成為工業霸主的秘訣,也是繁榮的代名詞。英雄都愛吃蘋果派,而那些不吃的人永遠都是敗者!”

文章言詞激烈,卻不難看出文章中美國人溢於言表的愛國之心與淳樸的民族感情以及對於傳統甜點蘋果派的由衷熱愛。

在美國人心中,蘋果派的地位是其他甜點所不能替代的,蘋果派已不僅僅是一味甜點。這一點,在美國人的生活中均有體現。例如,好妻子的標準是能夠做出美味的蘋果派;只有散發出蘋果派香氣的地方,才是美國人的廚房;在美國人的日常用語中也能聽到用蘋果派作比喻的慣用句。


美式愛國主義:不會做蘋果派就是不愛國


為何一味甜點能夠成為美國的象徵呢?


01

英國的蘋果派


蘋果原產國在中亞或高加索附近。公元前324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之際在現在的哈薩克斯坦附近發現了蘋果樹,之後帶回馬其頓栽培。這或許是最早的有關蘋果傳入歐洲的說法。

1381年,英國的一本食譜書上有蘋果派做法的記錄,這是最早的蘋果派食譜。這一點說明蘋果派已經是英國普通居民的食物,不過,當時的蘋果派與我們想象中有相當大的不同。當時的砂糖屬於奢侈品,餡料並不是用派皮包裹,而是用一種稱為“coffin”的無味堅硬的油酥糕點或不能食用的天然素材包裹後烤制。即使這樣,英國人也非常喜歡這種“蘋果派”。1590年,詩人羅伯特·格林在他的詩中如此寫道:“你的呼吸宛如蘋果派。”當時的蘋果派究竟有多甜不得而知,不過,應該不及現在使用改良品種的蘋果這般甜,或許還挺酸。

16世紀前半葉,一位荷蘭麵包師發明了現在經典的網格狀派皮的蘋果派。同樣的,蘋果派在荷蘭也很有人氣,且獨具一格。之後,蘋果派還傳到了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歐洲國家。


美式愛國主義:不會做蘋果派就是不愛國

▲ 美國經典的網格狀蘋果派。


02

蘋果傳到美國


實際上,美國也有野生的蘋果,但是因為味道太酸導致口感差,難以食用,完全不能與歐洲的品種相比。有資料顯示,17世紀前半葉已有歐洲高品質的蘋果進入美國。1625年,一位名叫威廉·布拉克斯頓的牧師在波士頓開設了北美最早的蘋果園。種植蘋果關鍵的一步是授粉,威廉牧師在開園之初,由於授粉不足吃了不少苦頭,之後導入歐洲蜜蜂,才算解決了授粉的問題。

在蘋果向美國中西部普及的過程中,有一個人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叫約翰·查普曼,外號“蘋果佬約翰尼”(Johnny Appleseed),是美國西進運動中的傳奇人物。他原本經營果園,不知是何緣故,他帶上蘋果的種子來到美國中西部四處尋找適合種植蘋果的土地。一旦找到合適的土地,就將蘋果樹苗無償贈與土地所有者,並毫無保留的將栽培方法教授土地所有者。他留著長髮,經常穿著一條破破爛爛的褲子。如此獨特的裝束和行事作風為後來的詩歌和故事帶來了許多的創作靈感。


美式愛國主義:不會做蘋果派就是不愛國


“蘋果佬約翰尼”作出的貢獻究竟有多大無法估量,不過,蘋果栽培和品種改良在北美大陸蔚然成風,1845年美國登記在冊的蘋果苗床目錄達350種,而且都是高品質的栽培品種。

美國有關蘋果派的最早記載是語言學家安東·梅特卡夫所著的《America in So Many Words:Words with Shaped America》一書。他的書裡記載了哈佛大學畢業生、波士頓人賽繆爾在1697年10月1日前往霍格島遠遊時的日記:

“剛開始吃黃油、蜂蜜、茅屋奶酪、奶油,晚餐吃美味的烤羊羔、火雞、野雞和蘋果派。”

早期的時候,除了英國移民,來自荷蘭、法國、德國、瑞典的移民都有各自風味的蘋果派,當時還不存在所謂美國的蘋果派。

1789年,美國最早的料理書《American Cookery》中記錄了幾種蘋果派的做法。這幾種蘋果派做法有一些共通之處,比如剝皮取芯,晾乾後保存,製作時再取用。


美式愛國主義:不會做蘋果派就是不愛國

▲ 美國最早關於蘋果派做法的食譜書。


03

象徵開拓精神的蘋果


美國女作家勞拉·英格斯·懷德的著名小說《大草原之家》(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描繪了美國西部大開發時代美國一戶蘋果果農的故事。在故事中,這一家人遇上了嚴重大幹旱,遂決定從鐵路公司購買大片紅蘋果地,將所有的一切都押在了這片蘋果園。主人公勞拉的女兒羅絲有這麼一句臺詞:

“等我13歲的時候,這裡的蘋果將全部結滿果實……蘋果將運上火車,送到城鎮。城鎮上的人買了蘋果後就會做蘋果派。”

勞拉一家的蘋果園在豐收之前還需要等上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勞拉他們從附近的蘋果園購買蘋果,一部分插入土中用於生食,其他的剝皮切開晾曬三天三夜保存起來。如此一來,即使在冬季,也能吃鮮蘋果和蘋果派。


美式愛國主義:不會做蘋果派就是不愛國

▲ 《大草原之家》是深入人心的一部文學作品,也曾被搬上熒幕。


美國中西部有很多貧瘠的土地,而那些不適合種植玉米和小麥的地方大部分都種植了蘋果。對於中西部的人們來說,蘋果派是傳統食物,也是令人懷念的家鄉的味道,是應該一直守護的味道。吃蘋果派長大的人在商業、軍事、政治各方面無論國內國外都很活躍,他們都直言:“蘋果派是我們的力量之源。”

04

蘋果派是美國象徵還是反美國的爭論


20世紀初,美國國內曾就美國的飲食文化發生巨大的爭論,其中一個爭論點是蘋果派是否能象徵美國。

反對派主張:“蘋果派使用過多的砂糖,不利於健康,也不道德,正是美國的癌症所在。”這些反對派是從構築道德社會立場尋求改善飲食文化的革新派,他們不追求過於奢侈的食材,也不過於隨便,而是使用容易入手的、利於健康的食材,從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的根源開發出最適合美國人的料理。

家政學家伊麗莎白·富爾頓堅信造成人們離婚的原因在於經常吃“像酒精依賴症那樣的蘋果派”。她倡議主婦們放棄由人工味道製造的蘋果派,“迴歸新鮮的水果”。

在這些反對主張的背後,是從19世紀前半葉開始興起的基督教的社會改革運動。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傳統社會面臨崩潰危機,為了構建基督教新的脈絡,以美國北部為中心進行各種各樣的社會改善運動。這些社會改善運動主張勤儉節約,禁止飲酒和肉食,譴責過度縱慾,其中,香甜的蘋果派也成為攻擊的對象。他們主張食用自然的蘋果,即“亞當和伊娃吃的蘋果”。

另一方面,蘋果派的擁護者主張“在美國處於貧困時代,蘋果派是我們的食物和精神支柱,許多偉大人物都是蘋果派的擁躉。蘋果派是美國不可或缺的存在。”1895年紐約的一則新聞甚至誇張地說:“所有的美國人都是帶著對蘋果派的渴望出生的。”


美式愛國主義:不會做蘋果派就是不愛國


在蘋果派危機中,擁護派將蘋果派與愛國結合在一起,開創了一種新的愛國主義,“只有熱愛傳統蘋果派的人才是真正的愛國者”。開篇說的“蘋果派是我國民族強大和成為工業霸主的秘訣”正是依據此新愛國主義。

05

成為愛國主義象徵甜點的蘋果派


蘋果派的擁護派和反對派的爭論由於一戰的爆發,最後由擁護派獲得了勝利。隨著美國加入一戰,在一片愛國氛圍下,擁護派借勢強調“美國人要吃蘋果派”,在戰爭報導中廣泛宣傳。

1918年,《波士頓環球日報》發表了一篇如下社論:

“在外國的美國青年因為沒有吃蘋果派而變得無精打采。”“如果是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或許他會這麼說,‘給我蘋果派,不然就死。’是的,沒有蘋果派的自由不能稱之為自由。”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當戰地記者詢問從軍的士兵為何志願參軍時,他們這樣回答:“為了保護媽媽和蘋果派。”


美式愛國主義:不會做蘋果派就是不愛國


在這兩次世界大戰中,蘋果派這種甜點已統合了國家、故鄉、家人、自由與平等等美國價值觀,化身為一種象徵。從此,蘋果派成為了一種愛國象徵,此前從未製作蘋果派的媽媽們也開始製作蘋果派讓孩子們吃。孩子們吃著蘋果派長大,將愛國主義深植其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冷戰開始,在與蘇聯的對抗中,蘋果派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1950年,由傑克·奧爾登(Jack Holden)和弗朗西絲·凱(Frances Kay)演唱的歌曲《The Fiery Bear》流行,當然,歌名裡的“Bear”即指蘇聯人。部分歌詞大意如下:我們熱愛棒球和蘋果派,也熱愛縣集市,我們的星條旗高掛飄揚,這裡沒有熊的立足之地。

1960年秋,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因出席聯合國大會訪問紐約,一位名叫弗吉尼亞·麥克利裡的美國普通女性向赫魯曉夫下榻的酒店送去一個小包裹。此事驚動了赫魯曉夫的警衛人員,甚至叫來排爆小組。當排爆人員小心翼翼地打開包裹,發現裡面只是一個蘋果派。


美式愛國主義:不會做蘋果派就是不愛國

▲ 出席參加聯合國大會的赫魯曉夫。


或許那個叫麥克利裡的女性只是想告訴赫魯曉夫,蘋果派是“美國真正強大的所在”。美國傳統蘋果派的上下是較為堅硬的派皮,真正的味道在於中間的蘋果。換言之,“不同於蘇聯,美國的中堅力量非常強大,這是美國真正強大所在。”

就這樣,美國人在各個時代用蘋果派來象徵美國。誇張一點來說,吃蘋果派是尊敬那些從十三個州至現代為了美國而奮鬥的人們的行為,也是認同美國價值觀的行為。

總之,讓美國人愛不釋手的食物有許多,漢堡包、比薩、可樂等,但蘋果派是最特別的那一個。

喬治·W·布什就任美國總統時,是如此介紹妻子勞拉:“(她)與前任總統克林頓的妻子希拉里不同,是傳統善良的美國女性……她很擅長烤制蘋果派。”短短的介紹裡,勞拉愛國、愛故鄉和親人、做事有分寸、穩重、溫柔但在自由遭到侵犯的時卻又能奮起反抗的印象躍然紙上。


美式愛國主義:不會做蘋果派就是不愛國


不過,按照美國現今的發展形勢,今後蘋果派究竟會成為什麼樣的存在不得而知。或許在變成過氣糕點、過甜無法食用的甜點之時,美國這個國家已發生鉅變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