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咸豐年間街頭小人物肖像,有轎伕有保姆有鞋匠


晚清的轎子與轎伕。隨著社會的新陳代謝,過去的人物統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好在近代以來有了攝影技術,照片可以讓瞬間成為永恆。今天,小編為大家推送一組160多年前的老照片,展現咸豐皇帝統治下的百姓形象。

給洋人看小孩的保姆。照片裡的人物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有鞋匠、有保姆、有車伕、有小商販……他們在街頭忙忙碌碌,艱難地維持著家庭生計。以前有人說清朝底層百姓麻木不仁,你看這些照片所記錄的人物形象和表情,能印證上述說法嗎?

兩位衣著整潔的女僕。在此給大家著重交代,這些照片來自英國人瓦徹的收藏,一部分是他本人拍攝的作品,另外一部分是他的朋友威廉·喬斯林、羅伯特·塞拉等人拍攝的。當時瓦徹在上海的一家銀行工作。

1859年10月,賣茶壺和陶器的小販。

1859年4月,這名男子因毆打洋人而受到懲罰。這種刑罰叫戴枷示眾,犯人脖子上套著數十斤重的枷板,在人口密集的街頭受刑;既懲罰“身”又懲罰“心”,既有肉體痛苦又有精神羞辱,很嚴酷、很不文明。戴枷示眾少則三五日,多則半年,《大清律例》根據不同情況有明確規定。

1858年,賣小吃的流動商販。這名商販扛著他的食擔走街串巷,邊走邊叫賣,據說叫賣聲聲調抑揚,響徹里巷,曾有人專門撰文回憶過“叫食擔”場景。有了顧客要買,他隨時停下。食擔的一側是鍋灶,一側是碗筷調料,總重量接近百斤,扛在肩上走來走去很不容易。

推獨輪車的車伕。獨輪車在清朝民間應用非常廣泛,既能坐人,也能拉貨,靈巧輕便。不過,要平穩地推著它行進,需要一定的技術。這位車伕的面部拍虛了,因為那時候的照相機曝光時間長,人只要有移動,難免就虛化了。


挑扁擔賣點心的商販。這張照片詮釋了什麼叫“小生意”。他用扁擔能挑多少東西啊?木桶裡的點心就算全部賣完,又能賺幾個銅板?但是對小家小戶的底層百姓來說,賺幾個銅板貼補家用,也是好的。

1859年,賣笛子的商販。這也是一個簡單的小生意。

街頭鞋匠。現在在大城市裡,很少看到鞋匠了,誰的鞋子穿破了,懶得拿去修補了,直接扔掉買新的。但在生活水平落後的時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一雙鞋子的必然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