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汉民族最后的顶梁柱,为何最终不能力挽狂澜

晚清革命党人蔡锷曾说过一句话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而这里的李定国正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人。

他是汉民族最后的顶梁柱,为何最终不能力挽狂澜

再讲李定国之前,我们先将视线投射到那个人类历史上最为动荡但也充满最多可能的时代——十七世纪。此时的英国通过不断的抗争与努力终于打倒了专制皇权,最终把君主从权力的核心踢出到”虚君“”的位置上,完成了西方文明迈向现代曙光最坚实的一步,而同一时期的大陆东边的中国却饱受农民起义和蛮族入侵的困扰,经过甲申之变,满清入主中原,问鼎天下,开始了一个半游猎半封建的部落政权对华夏的统治,直至满清退居东北与日本人勾结,这个部落政权始终没有用心的建设这片土地,也由此拉开了汉民族近两个世纪的悲催史。同一个世纪,西方走向了最后的结果,而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却走向了最坏的结果,有些人可能认为明亡清兴历史大势,这点不容否认,但问题是从甲申之变的1644年到1661年满清统一全中国的17年里,汉族人是否有翻盘的机会,答案是有,而且有很多次,今天就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的李定国来讲一下有过什么机会,最终为何又失败了。

他是汉民族最后的顶梁柱,为何最终不能力挽狂澜

李定国,和李自成一样陕西榆林人,不过现在去过榆林的人可能会对那的空气质量深有感触。李定国没读过什么书,但却颇具战略眼光,在被张献忠任为义子后为大西政权屡立建功,在李自成被满清追到湖北九宫山被地主地主武装杀害后,大顺政权基本上已不具有再与满清抗衡的实力,只能靠之后的奎东十八家打打游击,话说此时的南明在干什么呢?他们在和满清联手剿灭农民军,虽然难于羞耻,但事实就是这样,甚至一向被认为民族英雄的史可法也是这一错误决定的执行者。这也是为何满清再打下北京后能以风卷残云的气势扫荡北方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这一形势在多尔衮攻下南京实行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后有了根本变化,南明的小朝廷似乎看清了满清的本质,至此才开始与农民军合作,而李定国正是这一联合中最重要的一位将领,其作用甚至超过了此时在福建抗清的郑成功。那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定国到底做了什么,使得两百多后的蔡锷能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以及他是否能称得上是汉民族的最后一个顶梁柱。

他是汉民族最后的顶梁柱,为何最终不能力挽狂澜

满清当时的局势远比曾经的蒙元艰难,元朝几乎是在十年之内从北打到南统一了全国,而清朝则是在大顺,大西和南明的夹击中反复了很多次了,而在滇黔桂遇到的阻挠最多,而这里也正是李定国负责的防区。李定国以云南为大后方向湖南和广西进攻,取得桂林战役胜利,定南王孔有德自杀,衢州战役胜利,阵斩宗室大将尼堪,可以说按照这个局面打下去再配合东边的郑成功以及北方明朝旧将的反水,完全是有机会把满清再赶回东北的,至少也能划江而治,但为什么这些最终都没有实现呢?以至于后来郑成功退守台湾,南明败走越南,自己也在从未打过败仗的情况下竟只能自杀殉国。下面就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他不能力挽狂澜。

他是汉民族最后的顶梁柱,为何最终不能力挽狂澜

第一汉奸太多,无论是把“经天纬地”之才用在为后金以至后来满清服务的范文程,“洪恩浩荡反成仇”的洪承畴,还是后来追南明到缅甸最后勒死永历帝的吴三桂。这些汉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才能太高,这也是为何这个文明程度不高的少数民族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出最正确的决定的重要原因,而且可以说所有的叛将和叛臣都对满清忠心不二,毕竟满清给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地位官爵,不过讽刺的是后来的乾隆几乎把这些汉奸都收进了贰臣传里,可见汉奸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受人待见的:敌人之所以狡猾的原因解释了,那下面分析一下内部原因,当时的汉族军队弱吗?如果问抗战时期退守西南的国民党可以这样问,毕竟武器差日本人太多,但此时如果用步兵实在不是满洲铁骑的对手来解释就有些牵强了,一方面铁骑深入南方,远离北方草原,不会待太久,而且满清本来就不多的八旗铁骑早就打累了,南下的多是战斗力不强的步兵,所以不存在我方兵力太弱的问题,那问题在那,问题就在于内部党争,党争的历史要说起来有些来头了,但今天不会过多去探讨,因为内部斗争不断,退守的军队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调度,甚至有时候会发现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现象,说官方点就是没有形成反清的统一战线,所以就算有李定国这样的天才将领,始终不能获得调度三军的最高权力,再能打又有什么用呢,南明的官僚看见他打赢了最多拍手叫好,但又有谁能为了民族的大义放弃自己手里的蛋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