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忠的戰忽局難道是中國獨有?非也,請看歐洲戰忽前輩成功戰例

近些年來,各方勢力都不約而同的開始對中國的一個神秘部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部門的成員他們時常通過公開或地下的言論,使得世界各方的認識被迷惑,視線被擾亂。他們有時故作堅定的給出錯誤的說法,讓篤信他們的人大跌眼鏡;而有時又能夠在插科打諢中作出精準的預測,讓國際形勢陷入一片恐慌。當他們高談闊論的時候,人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口中所說出的話到底是故作玩笑的真相,還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這個讓各方勢力都無法研究和預測的神秘部門,就是傳說中的——戰略忽悠局,簡稱“戰忽局”。

說到這裡,也許大家會認為這個部門的成員都是非常隱秘的。真相是——恰恰相反!最讓各方勢力困惑的也在於此。“戰忽局”的相關主管領導似乎根本無意隱藏自己的行蹤,反而到處招搖過市,經常現身電視節目,接受媒體採訪。好像生怕大家不知道“戰忽局”的存在一樣。可是,相比領導們的高調錶現,他們背後的龐大“戰忽局”部門其他同事,卻好像總是隱藏在迷霧中,讓人無跡可尋。這種個人的高調和集體的低調所形成的反差,讓各方研究人員都感到無所適從。

根據網絡上所能夠查到的僅有的一點蛛絲馬跡。戰略忽悠局,英文(Strategic Fool-you Agency,簡稱FSA),目前局長由張召忠少將(人稱“局座”)擔任。該局主要負責對各類新聞以及傳聞進行“解讀”和“澄清”,並且以各種方式“透露”消息。目的是擾亂各方視線,掩護我之戰略企圖,或者引導國內外輿論,以“忽悠”的方式實現戰略的目的。

張召忠的戰忽局難道是中國獨有?非也,請看歐洲戰忽前輩成功戰例

“戰忽局”局座,張召忠

成立多年來,“戰忽局”通過多種手段,對各方輿論進行了有效的引導,取得了多場輿論戰役的勝利。其中經典的戰例包括:“忽悠美國拆掉F22生產線”戰役以及“用因果律武器摧毀印度航母鍋爐”戰役等著名戰役。在這些戰役中,“戰忽局”的出征,完全達到了我方戰略目的,達到了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瓦解敵人心理防線的戰略目的。其中最為成功的,毫無疑問是“忽悠美國拆掉F22生產線”戰役了。

張召忠的戰忽局難道是中國獨有?非也,請看歐洲戰忽前輩成功戰例

在我們對“戰忽局”的光輝戰績感到驕傲的時候,內心也不禁會有一點疑問。難道戰鬥力這樣強大的“戰忽”部門,只有我國才有嗎?難道其他國家,就沒有自己的“戰忽”部門了嗎?

答案其實是有的,只是其他各國的“戰忽”部門跟我國的“戰忽局”一樣,都有著隱秘的身份,記載也很模糊,但是從史料中的一點痕跡,還是能夠感受到他們活躍的身影。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二戰中歐洲的“戰忽”前輩們的一些成功戰例。看看他們是怎麼在戰火硝煙之中,成功完成“戰忽”任務的。

一、老戲骨“蒙哥馬利”

1944年5月26日凌晨,在英屬直布羅陀的機場,有一架飛機剛剛降落。很快,一位身穿筆挺的元帥軍裝,帶著一頂標誌性的黑色貝雷帽,在帽子上有兩個醒目的帽徽的精神抖擻的軍人出現在舷梯上。他在舷梯上站了一會,然後敬了一個標誌性的軍禮,然後健步走下了舷梯。

張召忠的戰忽局難道是中國獨有?非也,請看歐洲戰忽前輩成功戰例

英國元帥的敬禮

在機場歡迎隊伍的眼中,這位軍人毫無疑問就是二戰中歐洲戰場最為久負盛名的,曾經在阿拉曼戰役中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的英軍元帥——蒙哥馬利。

蒙哥馬利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走下了飛機舷梯,接著就乘坐了一輛轎車,由一個規模龐大的車隊護送,穿過滿是歡呼的人民的大街,將他直接送往了直布羅陀總督的官邸。在那裡,蒙哥馬利元帥的老朋友,直布羅陀總督拉爾夫·伊斯特伍德親自出迎。老友見面倍感親切,當晚總督就舉行盛大晚宴招待蒙哥馬利元帥。

隨後,英國的密碼破譯中心很快就攔截了一封由西班牙馬德里發往德國柏林的密電,上面說:“蒙哥馬利將軍抵達直布羅陀。與總督(伊斯特伍德)和法國將軍舉行會晤。”隨後隨著蒙哥馬利又轉道阿爾及利亞,關於蒙哥馬利元帥的行蹤的重要情報被接二連三的發往德國。

德國方面在綜合了各方面的情報以後,認為盟軍已經在英格蘭南部集結,應該是在策劃一場大型登陸作戰,其作戰地點應該是與英國南部隔著英吉利海峽遙遙相望的法國加萊,而根據蒙哥馬利行蹤來判斷,蒙哥馬利此時並不在英國,所以戰役爆發時間應該在蒙哥馬利回到英國以後。

可是,德國人可能永遠也想不到的是,這位在直布羅陀拋頭露面接受人民歡呼的“蒙哥馬利”其實是一位冒牌貨,而此時真正的蒙哥馬利,正在英國朴茨茅斯策劃盟軍諾曼底登陸的計劃呢。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事還得從一張報紙開始說起。

事情起源於1944年3月14日,英國特種委員會的副主任傑維斯·裡德中校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了一張劇照,粗粗看過去就是一張蒙哥馬利的照片,但是照片下面的一行小字吸引了裡德的注意:“

你錯了——他的名字叫詹姆斯!”。

難道這個照片不是蒙哥馬利的照片?世界上還有這樣像的兩個人嗎?不信各位請看照片。

張召忠的戰忽局難道是中國獨有?非也,請看歐洲戰忽前輩成功戰例

真假蒙哥馬利的對比,左邊是假的,右邊是真的

當時裡德正在受命為掩飾盟軍的諾曼底登陸計劃對德軍進行戰略忽悠,看到了這位長得很像蒙哥馬利的詹姆斯,心中頓時產生了一個“戰忽”計劃,那就是由這位詹姆斯來“扮演”蒙哥馬利,以此來忽悠德國人從而隱藏盟軍真實的動向。

於是這位詹姆斯就成為了這個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

那麼這位長相酷似蒙哥馬利的詹姆斯是什麼人呢?他叫梅伊裡·克利夫頓·詹姆斯,澳大利亞人,是一位演員,二戰打響後,他參加了英國皇家軍餉團,成為一名英軍中尉軍官。因為身高長相都與蒙哥馬利酷似,有時也會帶上貝雷帽扮演一下蒙哥馬利,才有了那張報紙。

詹姆斯很快得到了命令前往倫敦,接受了一項任務——“拍攝宣傳影片”,在這部“宣傳影片”中他就飾演蒙哥馬利元帥。而他在前期必須要模仿蒙哥馬利的行為舉止,牢記元帥的幾千個習慣動作。作為一位演員,這些項目詹姆斯很快就熟練掌握了。於是在後面的訓練中,詹姆斯被安排和蒙哥馬利元帥同吃同住同勞動,進一步熟悉蒙哥馬利的語言神態衣著舉止等等一切信息。

詹姆斯於是就跟著蒙哥馬利,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他的第一個重要收穫,就是注意到元帥在敬禮時有一個獨特的姿勢——手指輕輕按動兩下。這樣的特點,僅憑閱讀資料是不會領會的。還有,元帥喜歡散步時把手放在背後, 思考的時候則用手按著面頰等等這些細節,詹姆斯都能夠模仿的惟妙惟肖

張召忠的戰忽局難道是中國獨有?非也,請看歐洲戰忽前輩成功戰例

真的蒙哥馬利元帥

等到詹姆斯終於連蒙哥馬利的警衛員都騙了過去的時候,此次任務的教官終於告訴了他實際的任務內容,其實並不是拍攝什麼宣傳影片,而是扮演蒙哥馬利去迷惑德國人。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沒有劇本,沒有導演,身邊所有的人既是觀眾又是評判,沒有人喊開始和結束,每一天都是一段一鏡到底的表演,一旦NG就是死亡。詹姆斯,作為一位25年演藝經歷的“老戲骨”,最終決定毅然決然的接下了這部“人生大戲”。

於是就有了這一部分開始的直布羅陀的一幕幕。

詹姆斯在北非圓滿完成演出任務之後,他就被送往埃及首都開羅“軟禁”起來,這也是出於保密的需要,直到1944年6月6日,也就是盟軍諾曼底登陸以後,詹姆斯才被送回英國。出於嚴格保密的需要,直到戰爭結束,詹姆斯都從未對自己這段經歷吐露過半個字。當然,這種痛苦與戰爭勝利相比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了。

1954年,詹姆斯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我是蒙哥馬利替身》,後來這本書還改編成了電影,詹姆斯自己還親自上陣,同時扮演蒙哥馬利和自己。1963年,詹姆斯去世,當時“正版”的蒙哥馬利元帥這樣評價他:“他在戰爭關鍵的時刻,忽悠了德國。”得到“正版”元帥的肯定,詹姆斯可以說是一位出色的戰忽前輩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詹姆斯扮演蒙哥馬利的行動名為“銅頭蛇”計劃,而這個計劃是一個更大規模的“戰忽”行動——“衛士”計劃的一部分,而“衛士”計劃又是主要為了掩護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計劃”而制定的一個更大規模更高級別的“戰忽”計劃。而關於“衛士”計劃,那又是另外一個長長的故事了,下次有機會我們再說吧。

二、被“挪走”的亞歷山大港

1941年6月24日夜晚10點,一批容克88中型轟炸機和薩伏亞79型轟炸機組成的轟炸機群從北非的沙漠中低空起飛,在茫茫夜色中,向著他們此次行動的目標飛去。

他們是德國的轟炸機群,奉北非德軍統帥隆美爾的命令,去執行一項重要的轟炸任務——轟炸位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亞歷山大港是英軍駐北非部隊重要的轉運港口,大量英軍的戰爭物資都要通過這裡運往戰場。如果能夠對亞歷山大港進行轟炸,勢必將切斷英軍的後勤補給線,給德國擊敗英國贏得寶貴的良機。

張召忠的戰忽局難道是中國獨有?非也,請看歐洲戰忽前輩成功戰例

美麗的亞歷山大港

很快,此次轟炸機群的目標就出現在地平線上,那是一座燈火通明的港口,在漆黑的夜色中顯得格外的醒目。港口外的海面上波光粼粼,港口中矗立的那座巨大的燈塔,正在用不斷旋轉的燈光指引著大海中船隻的航向。

就是這裡了,轟炸機群的隊長報告了“目標已鎖定”的信息後,空軍指揮官下達了轟炸命令。於是狂轟亂炸開始了,大量的炸彈傾瀉在這座燈光璀璨的港口,巨大的爆炸聲和所引起的巨大火焰打破了夜幕下的寧靜,港口的房屋船塢都陷入了一片火海。看著飛機下方的人間煉獄,轟炸機群的隊長滿意的下令返航。這樣的轟炸,一直持續了8天。

按照德軍原定計劃,這樣級別的轟炸後,駐北非的英軍部隊的後勤補給一定會受到重創,可是沒想到英軍好像絲毫沒受影響一樣,反而還越戰越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德軍可能一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搞明白這個問題。

這個秘密直到多年以後才真相大白,原來,德軍之前狂轟亂炸的那個地方根本不是亞歷山大港,真正的亞歷山大港則悄無聲息的隱藏在茫茫夜色中,根本沒有被發現。

而完成這一偉大壯舉的人,就是英國的“戰忽”前輩——賈斯帕·馬斯基林。

張召忠的戰忽局難道是中國獨有?非也,請看歐洲戰忽前輩成功戰例

賈斯帕·馬斯基林本職工作是一位出色的魔術師,他家庭是魔術世家。二戰一爆發,馬斯基林作為一位愛國者,參軍入伍,很快就被調到了北非戰場。馬斯基林在拿槍打仗這方面還是經驗欠缺,但是在戰略忽悠,主要是戰略偽裝方面有著獨特的天賦。

他利用自己魔術師的職業特點,加上自己製作魔術道具的經驗,設計了一種偽裝道具,可以將坦克偽裝成為普通的卡車,停在地面上的時候德軍的偵察機根本無法分辨。靠著這招,英軍的坦克多次躲過了德軍的空襲。

1941年5月,英國情報機構截獲了德軍的密電,裡面透露了德軍北非統帥隆美爾想要轟炸亞歷山大港的計劃,如何粉碎德軍的轟炸圖謀,英軍內部意見不一。這個時候,馬斯基林毛遂自薦,表明自己可以用魔術的手段,隱藏亞歷山大港。

魔術?能隱藏亞歷山大港?要知道亞歷山大港在戰爭中可是一個繁忙的港口,擠滿了各種軍艦、貨輪、客船,還有大量的辦公室和大大小小的維修廠,以及上千名工人。這樣規模的港口,能說藏就藏起來?

馬斯基林信心十足的向英軍將領們闡述了他的計劃,這個絕妙的計劃很快讓將領們的滿心狐疑煙消雲散。於是,很快,這個規模龐大的“戰忽”計劃開始迅速執行起來。

那麼,馬斯基林是怎麼樣隱藏亞歷山大港的呢?這就跟魔術一樣,魔術看起來很神奇,其實知道了原理往往都是非常簡單。馬斯基林隱藏亞歷山大港的辦法就是——再造一個亞歷山大港!

馬斯基林對亞歷山大港周邊進行了考察,終於發現了一個叫做馬約特灣的地方。這是一個荒無人煙的港灣,但是地形地貌和海岸線形狀都與亞歷山大港非常相似。當時為了躲避英軍的高射炮,德軍的轟炸機一般都是晚上才來轟炸。而在漆黑的夜晚中,只需要使這個“預備亞歷山大港”的燈光與真的亞歷山大港相似,就可以達到偷樑換柱的效果。

因此,馬斯基林對這個“預備亞歷山大港”進行了化妝,給他按上各種燈光,在夜晚的時候從空中看去,基本跟亞歷山大港的燈光一樣樣的。為了防止德軍低空突襲的時候發現這個“亞歷山大港”沒有房屋和船舶,馬斯基林還製作了很多假的房屋,還利用帆布和支架建造了一支小的“船隊”,並且讓這支“船隊”停泊在“亞歷山大港”,把這次“戰忽”行動裝點的盡善盡美。

張召忠的戰忽局難道是中國獨有?非也,請看歐洲戰忽前輩成功戰例

別的都好辦,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好解決,那就是亞歷山大港裡有一座高大的燈塔,馬斯基林想盡辦法製作了一個模擬燈塔結構。它其實是由六根木頭組成的夾板結構,上面安裝了五隻探照燈,用來模擬旋轉的燈光。這樣在夜空中的德軍轟炸機看來,就跟真的燈塔一模一樣。

一切偽裝都完成了,馬斯基林又命令真正的亞歷山大港到夜晚所有燈光必須全部關閉,真的亞歷山大港成了一片黑城,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燈火通明的假“亞歷山大港”。德軍的飛行員飛到這裡的時候,雖然也許會有點迷惑,因為畢竟位置跟預計的位置有點不同,但是因為思維的慣性,他們還是把炸彈投向了亮燈的假“亞歷山大港”。於是真的亞歷山大港在馬斯基林的“戰忽”行動下,安然無恙的隱藏在茫茫夜色中,沒有被任何敵軍發現,也沒有受到任何的轟炸。

馬斯基林的“戰忽”行動,毫無疑問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其實與其說上面的兩個故事是“戰略忽悠”行動,不如說是一種戰略欺騙。在戰爭過程中,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為了迷惑敵人而進行必要的戰略欺騙,其實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看似簡單的戰略欺騙,其實一旦成功往往能夠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第一個故事中的蒙哥馬利替身,他的“戰略忽悠”成功的迷惑了德軍,讓德軍認為盟軍的登陸應該在蒙哥馬利回國之後才開始,這也間接的保護了盟軍6月6日進行的諾曼底登陸的計劃,也對登陸成功起到了一定作用。而第二個故事中的馬斯基林,則利用“戰略忽悠”成功的保護了英國的後勤補給線,為盟軍在北非的勝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後勤來源,也對戰爭的最終勝利產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阿拉曼戰役與蒙哥馬利》 薩本仁 史學集刊 1984年第4期

2、《假蒙哥馬利騙了希特勒》 揚子 文史博覽

3、《蒙哥馬利在二戰中的神秘“助手”》 佚名 文史博覽

4、《魔術保護了亞歷山大港》 丁邦元 雜技與魔術 2009.6

5、《魔術師助盟軍隱藏蘇伊士運河》 [美] 大衛·費希爾 文 何致和 譯 軍事文摘 2015.06

6、《真正的奇蹟:蘇伊士運河在德軍眼皮底下神秘“消失”》 夏愛華 文史博覽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