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歲月,亭亭雙塔在龍華

悠悠歲月,亭亭雙塔在龍華

龍華雙塔遠景 張力 攝

因有雙塔,它所在的村被命名為雙塔村;因有傳說,它以別名“報恩雙塔”,警示後人當行孝念恩。龍華雙塔,已經春秋迭代,它依舊肅然不言不語;雖歷千年風塵,它仍然照亮世人內心航程。

塔身聳百年

在仙遊縣龍華鎮燈塔村龍華寺前,屹立著龍華雙塔。

據《龍華寺志》記載,雙塔建於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站在塔前,可見其底座由八根柱子、鵝卵石及不規則石塊砌成。塔基為須彌座,底層東、西兩邊有石雕將軍護門,從第2層到第5層,每層塔身東、西、南、北面皆開門洞,門洞上面有門額。

每個門洞有通塔心室的通道,再從內門進入塔心室。各層有石階可通,沿塔簷迴廊,可直達塔頂,塔頂裝相輪塔剎。塔簷是由石雕筒瓦扇形條石砌成,呈波浪狀。每個塔稜正對著塔簷浪峰,酷似古樓飛簷。

悠悠歲月,亭亭雙塔在龍華

塔身上的石雕將軍 俞靚 攝

有塔必有傳說,據龍華寺性慧法師介紹,北宋年間,傳說仙遊孝子郭勇為母病癒,於當地九鯉湖祈夢,因其至孝感動神靈,母親果然治癒了。為報仙恩,郭勇諮詢龍華寺方丈,方丈遂出妙計:祈母壽、謝九仙,七級浮屠功最勝!母壽古稀,孝子報恩,於是郭勇建七級東塔於龍華。並祈求其母八十壽慶時再建西塔,十年過後,母壽至,郭勇不食言再建西塔。

從此西塔對東塔,合稱龍華雙塔。仙遊縣文管辦主任連慶光說,從石塔的結構來看,該塔是簡易仿木結構樓閣式的建築,為民間自發建立。塔身上石雕將軍、力士等面部表情神態,刻畫生動,頗具個性,為研究宋代民間信仰、民間建築形式提供了實物資料。

兩塔的高度不一,東塔石塔通高24.56米,西塔高25.66米。兩塔皆坐北朝南,為八角五層空心石質結構,塔體石質為鵝卵石和花崗岩。

與其他文物類似,龍華雙塔歷千年而存,命運多舛。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雙塔的底層被倭寇焚燒而呈黑色。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龍華寺東西二塔重修,才有今日的巍然聳立。

“塔的重修,讓塔身結構混合了宋代、清代的建築風格,為我們研究兩個時代建築形式、風格的差異提供了實物見證。”連慶光說。此外,這兩座塔比泉州東西塔還要早上100多年,是福建現存為數不多的宋代石塔建築,為研究宋代東南沿海一帶石塔的建築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

2001年,龍華雙塔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它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光耀人心

18年前,當慧普法師第一次來到龍華寺時,找不到路。她打電話給當時的師父問路。師父告訴她來到鎮上,問村民龍華雙塔在哪兒,就有人給你帶路了。

今天,在龍華寺千年報恩塔下,15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女學僧,在此學戒禪修。性慧法師說,如果有學僧需要背書,或練習唱唸,寺院裡的老師就會建議她們來雙塔前。對出家人而言,塔是吸收千年天地的精華,它時刻在加持著這方水土上的人。

悠悠歲月,亭亭雙塔在龍華

龍華雙塔局部圖 俞靚 攝

在採訪中,記者偶遇攝影師易水。近兩年,他循著弘一大師的足跡,一路從北走到南,探訪了近千座寺廟。“要想深入瞭解一座塔,那得去了解塔背後的人文故事。”他說,龍華寺最大的特色是,“它彷彿是鎮上的孤島,卻擁有純粹的道風”。

龍華寺,有“江南第一名剎”之稱。冬日走在龍華寺中,夜涼如水,但能讓人心生清淨心。

自隋以來素有“寶幢山下狀元地”美譽的龍華,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有唐代阮鵬,宋代林豫、林師益,元代狀元林濟孫,明代武勇魏昇等。

“以前塔門是可以打開的,到了夏天,附近就有很多村民來此乘涼。”性慧法師說,曾經有人爬到塔的第五層,納涼得太舒服,竟睡著了,一翻身還從高處掉了下來,卻毫髮無傷,大家不禁稱奇,覺得塔有“塔神”,有靈性,能護人。

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塔身有多處石頭外凸。性慧法師說:“我們不建議大家靠近塔身,因為擔心上面的石頭有可能脫落。”

最開始,塔沒有專人維護,甚至連圍牆也沒有。仙遊縣龍華鎮文化站站長柯琳珠說,隨著龍華寺道場重興,場地也跟著裝修,雙塔的旁邊才有了圍牆保護。因為這個國家文保單位就在鎮中心,離工作地點近,除了平日常規性的巡查,龍華寺的僧人在維護上也給予很大的支持。“有出現問題,隨時聯繫,第一時間處理。”柯琳珠說。

慧普法師提到她曾聽老一輩的人說過,早年,從仙遊的縣城城關,是可以看見雙塔燈火通明的。如今,雙塔的相輪塔剎已失去了昔日輝煌,但塔鈴依舊在風中清脆響,傳送密意,昭示此地仍為眾人心中堅固的精神支柱。(來源:福建日報 俞靚)


編審:林雙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