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授告訴你孩子為什麼“不自律”

復旦大學教授告訴你孩子為什麼“不自律”

復旦教授總結了4個孩子不自律可能的原因,針對這4個可能的原因,復旦教授也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各位家長能夠找到原因,並且“狠心”去解決,不要縱容孩子.

1 孩子討厭粗暴的委派任務,產生牴觸情緒。

央視主持人董卿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沉穩大氣,理論上她應該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她也曾經相當的“不自律”過。

她說父親是個非常嚴厲的人,在她小的時候,無論冬夏,都是天還沒亮,就讓她去家附近的中學跑1000米。

董卿則覺得自己一個人在跑道上跑步顯得特別傻,所以就經常會耍小聰明.下樓後找個門洞躲著,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再裝作氣喘吁吁地跑回家,矇騙父親說:“累死我了,可算跑完了!”

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們制定計劃、委派任務,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威脅、被強迫、被控制著做這些事情的,孩子們很可能就會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矇混戰術,來進行他們自己的消極抵抗。

解決方法: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簡單粗暴。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裡所有的“規”,都是為他一個人“定”的。

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感和儀式感,引領著孩子入門。

2 孩子信心不足,害怕失敗,有畏難情緒。

這一點相對來說有點複雜,有些情況是因為目標定得太寬泛,比如學好英語,好好聽課這些,孩子不知道怎麼去執行。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不願意脫離自己內心的舒適區,懼怕新環境和改變。

解決方法:

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最初一段時間都是最困難的。不能完全靠孩子的自律,還必須配合父母的幫忙。

以我朋友圈裡的那位媽媽為例,她跟孩子一起定的計劃是:

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天背誦一首唐詩、每天閱讀1個小時。

孩子語文底子本身不是太好,所以他不容易自律,並不是自己本身沒有決心,可能只是真的覺得難,大腦自然而然的對改變的一種反抗。

比較可行的是循序漸進的來 ,稍微降低一下對孩子的要求。

比如每天一篇日記孩子寫不出來,可以允許孩子每週有兩天時間坐在書桌前,寫任何自己想說的話。無論寫什麼,只要寫夠10分鐘就可以。

每天閱讀1小時的專注度不夠,可以允許孩子先每天讀20分鐘的書。

這個階段只要孩子先邁出了雙腳,有了進步和改變,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就值得鼓勵。

只要孩子能夠信心滿滿的執行計劃大概1周左右,孩子就不會再覺得特別畏難,可以平穩度過這個階段。

復旦大學教授告訴你孩子為什麼“不自律”

3 孩子注意力被分散掉,沒有合適堅持的環境。

自律的要素之一就是專注力,一個孩子如果做事情經常被打斷,他就很容易被各種事情所吸引,到最後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好。

如果學習環境過於嘈雜、書桌書房擺放物品過於花哨、一次性給孩子的任務過多,經常被各種事情打斷,都可能造成孩子專注力的降低,自律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解決方法:

在這個部分,主要是靠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環境做出一個整體的安排,儘量讓孩子的計劃在執行的時候,可以安靜的不被打擾的進行。

如果實在做不到不被打斷和打擾呢,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打斷後,補償的規則。

孩子剛剛從反抗的階段到了一個稍稍適應的階段,是最需要她“狠一點”,最需要把“不穩定”的習慣,穩定下來的時候。

多數孩子在執行計劃的過程時,度過了畏難情緒、反抗情緒鼎盛的前7天左右,都可能會在這個容易被打擾的不穩定期栽跟頭.

不妨試著把孩子日記時間、閱讀時間、和背詩時間都固定下來,到了這個時間,就做這個事情,絕不動搖。

推動孩子把這件事變成一個習慣,其實也就是需要20天左右,再以後孩子自己就慢慢知道要找時間來做了。

4 孩子害怕成功之後,會有更多的要求和麻煩

有個孩子曾經偷偷跟我說,自己其實是故意磨蹭的。

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

“如果我這個做完了,我媽又要安排讓我幹別的。還不如就這樣呢。大不了被她嘮叨幾句唄。”

是的,有時候當孩子做完數學,我們會希望他讀會兒英語,當孩子讀完英語,我們又盼著他能練會書法;當孩子考了第十,我們會希望他考前五、前三……

這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孩子覺得自己達不到一直的要求時,也會自制力變差,開始應付了事。

解決方法:

一件事情持續久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產生一種倦怠的情緒。而孩子在父母的壓力下,做完這個還有做那個,變得對自己放鬆要求、不自律也在情理之中。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可以考慮調整一下原本的計劃。

比如孩子不想寫日記了,可以寫寫讀書筆記甚至嘗試一下寫詩歌;孩子覺得看書枯燥了,可以考慮給孩子多換幾種類型的書籍。

科普書、小說、故事書,都可以作為閱讀的素材。不一定非要讀一種類型。

讓計劃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更有壓力,能很好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復旦大學教授告訴你孩子為什麼“不自律”

喬布斯有句話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先學會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

我們希望孩子有自由,就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律。我們希望孩子有自律,就一定要從生活中抓得多一些。

從幫孩子堅持一個計劃,到幫孩子養成一種習慣,都是需要父母日積月累的“狠心”與堅定。

而一旦孩子在父母的培養下,擁有了自律的能力,他就能掌握自己度過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方式,那將會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最為寶貴的財富。

復旦大學教授告訴你孩子為什麼“不自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