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訪以“1、4、20”為新要求,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原標題:做送上門的群眾工作,提速更加溫

  “我頭天下午剛通過網上提交了建議,第二天上午,瞭解情況的電話就打來了……最終不到一個月,我的建議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措施!”在昨天舉行的2019年度上海市優秀人民建議表彰大會上,多名受表彰的建議人都提到他們感受到的一個變化:有關部門處理、採納、轉化的網上信訪渠道收集的人民建議的速度比往年快了很多,“節奏提速非常明顯。”

  人民建議辦理提速,是上海“信訪速度”整體提升的一個縮影。提速後的上海“信訪速度”,究竟快到了什麼程度?

  建議人連稱兩個“沒想到”

  上海王子妮飄有限公司工會主席烏明欣是今年受表彰的建議人之一,對自己這則關於提升營商環境建議的辦理過程,他用了兩個“沒想到”來評價。第一個沒想到,就是“沒想到電話來得那麼快”。

  烏明欣回憶,今年3月7日上午,他通過網上信訪“市委領導信箱”,提交了自己的一則建議:如果員工在一個月內從舊單位離職併入職新單位,他的社保應該由哪一家來交?烏明欣告訴記者,在他提建議之前,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答案,在實際操作中給勞動者和企業都造成了不小的麻煩:職工往往面臨上家推下家、下家推上家的境地,最終不得不申請勞動仲裁。

  3月7日下午,烏明欣就收到了市信訪辦建議徵集處工作人員吳潔的電話。電話中,吳潔評價他的建議切口小,卻十分重要,只是需要把問題描述得更準確些,提出的建議也應更精準些。就這樣,兩人互相探討交換意見,擱下電話時,烏明欣才發現溝通過程已持續了兩個小時。對建議進行完善後,3月11日,市信訪辦將烏明欣的建議寫成了摘報,呈報給市領導,並得到了批示。

  快馬加鞭的也不僅僅是市信訪辦。3月25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接到相關批示件,也第一時間與烏明欣取得聯繫,並就此問題開始走訪調研。一週後,4月2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拿出瞭解決規則:“職工在一個月中先後在多家單位工作,由第一家用人單位為其繳納社保。”這一規則隨後被寫入門戶網站的“辦事指南”,同時成為“12333”的對外解答口徑。而此時,距離3月7日烏明欣提出建議,僅26天。

  至於烏明欣的第二個“沒想到”,他說,“原來信訪辦不是光轉轉信就算了,這也是我沒想到的。”

  拿出群眾希望的速度、溫度

  在上海,通過信訪渠道反映問題,像烏明欣這樣當天反映當天就接到反饋電話,正變得越來越常見。因為,上海信訪部門對於信訪事項的辦理提出了“1、4、20”的新要求。

  “1”代表信訪部門收到信訪件後,要在1天內轉送至相關職能部門;“4”是指職能部門必須在收到件後的4天內,書面告知信訪人受理還是不受理;而“20”則是關鍵的辦理環節,20天是最長時限。相比以前的5天轉送、15天告知是否受理、60天辦理,此番“提速”可謂突飛猛進。

  “1、4、20”這一新要求此前少有人提,但市信訪辦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標準其實在2018年下半年就已提出,2019年得到了全面推行。為什麼要對信訪條例規定的時效作出如此大的“提速”?這位負責人作答:“互聯網時代,群眾對辦事效率有了更高期待。信訪件的辦理流程長,非常影響群眾感受度,我們必須自我加壓,積極回應。”而且,市信訪辦在內部統計中發現,過長的辦理流程還帶來了突出的“反覆信訪”問題。“條例規定的時限是最低要求,上海信訪應縮短週期,拿出群眾希望的速度。”

  僅有提速還不夠,市信訪辦還提出了以“增溫”為主題的一系列改進措施。何謂“增溫”?即讓老百姓在信訪過程中感受到溫暖。一些硬性的要求被加入到了辦理流程中:如必須至少打3個電話,收到信訪件先聯繫一下、辦理過程中要聯繫一下、出具辦結意見前還要電話聯繫一下。又如辦理過程中要做到“三解”:即老百姓不知道的問題,要解答清楚;老百姓感到不理解、有疑惑的問題,要解釋清楚;老百姓的合理訴求,要解決到位。

  辦理的提速、增溫,正給上海各級信訪部門帶來滿意度的提升。1至11月,全市信訪事項平均辦理週期縮短到18天,群眾對信訪部門的參評滿意率達到86.07%,對職能部門的參評滿意率達到83.35%。進一步將辦理時效從20天壓縮至15天的閔行區,上述兩個滿意率更雙雙突破了90%。據市信訪辦統計,今年前10個月,全市信訪總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超過20%,重複信訪率進一步下降。

  “信訪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平臺。”上海信訪正在用群眾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從“速度”和“溫度”入手,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來做好這項“送上門的群眾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