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人民幣國際化


復興之路——人民幣國際化

美聯儲年內三次降息,共降息7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調整至1.50%-1.75%。在美國之前,全球已有21個國家加入降息大軍。從韓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到俄羅斯土耳其印尼菲律賓巴西等新興經濟體,不約而同進入降息週期。全球重啟降息週期,說明全球經濟疲態盡顯、不確定性加強。這幾年黑天鵝不斷,國際共識不斷瓦解,區域爭端越來越多,這給全球經濟蒙上一層陰影。

復興之路——人民幣國際化

美聯儲降息將引起全球性的貨幣寬鬆,無疑將釋放出充裕的流動性,推動了美國股市再創新高。對於新興市場而言,降息將導致美元疲弱,將會加速資本流入新興國家,進一步推升新興國家股票市場,這無疑是在加大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和脆弱性。從歷史經驗看,資金多數情況下會追逐兩類資產,一類是當下表現最為出眾的,另一類是當下表現平平,但是最有潛力的。從這種情況看,歐美股市在降息初期仍可能受到資金看好,從而保持強勢。然而大宗商品內部可能進一步分化,原油今年表現搶眼,金銀近期開始發力,它們都可能將成為歐美央行降息初期的受益者。

就國內而言,當前社融和貨幣增速穩定,進一步考慮到通脹處在2.8%的高位,且在豬價帶動下4季度或將突破3%,而政策也希望避免重新刺激地產、保持房貸利率不降,意味著短期來看政策利率難以下調,貨幣政策基調依然保持穩健,最近四年一直保持在4.35%的基準利率。而從總需求看,當前國內經濟依然偏弱,9月中旬降準實施之後,央行給商業銀行釋放了低成本資金,從而降低企業貸款利率。

復興之路——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匯率隨著美元降息而升破7後,暫時保持穩定,運行在周線的上升通道之中,沒有出現大幅震盪。這主要得益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進程是循序漸進的,即經濟和金融政策的協調性和一致性。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蓬勃向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和金融政策有機結合在一起。我國經濟在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金融政策並沒有掣肘或制約經濟的開放和發展,而是相互促進作用。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蔓延全球,造成了二戰以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由於危機的突然性和迅速蔓延,全球大部分國家都未能倖免。在此之後世界經濟復甦,再發展成了大多數國家首要考慮的問題。中國採取優惠關稅刺激出口,繼續挖掘內需,拉動投資,降息等措施,這些經濟與金融政策合力推出,使得我國經濟在面對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避免了不可彌補的損失,短期成效顯著。

復興之路——人民幣國際化


在尋找經濟發展的新起點和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長週期中,我國經濟和貨幣政策的合理運用在世界範圍內起到了示範效應。經濟方面,我國開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由投資帶動增長模式轉變為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使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同時優化傳統產業結構,加大進口力度,倒逼國內傳統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質量升級,並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新型產業領域給予支持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為我國的經濟新發展描繪出了新的藍圖。

復興之路——人民幣國際化

在金融政策上,新設立匯率司, 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進一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後期相繼推出人民幣互換協議、跨境結算試點等等這些金融舉措都是為了與經濟開放政策相一致,兩者的緊密結合使得我國成為了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之一,同時在金融危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繼續增持美國國債,雖然很大層面上為我們自己的資產不縮水,但在穩定美國經濟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國在政局上一直十分穩定,同時也具有較強的世界政治地位,在世界政治的舞臺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外交戰略是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承擔國際義務,是負責任的大國,這些政治條件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當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在過去20年中,平均增速超過世界經濟增長的1.5倍,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在9.3%,經濟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已經稱為發展中國家首位,經濟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復興之路——人民幣國際化

時間跨入21世紀,中國的經濟地位得到國際社會的進一步認可,在2007、2010年,中國的GDP相繼超越德國和日本,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也在2006成功攀上世界第一併且到目前為止依然處在絕對領先,如此體量的國際儲備在擴大對外投資、應對國際金融風險上是一個可靠的保證。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美元提供了第一次登上世界經濟舞臺的機會,美國利用戰爭期間的軍火貿易和物資援助,持續擴大財富規模,擁有鉅額黃金儲備。

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為美元提供了第二次嶄露頭角的機遇,英國最終無法承擔起基於金本位的世界經濟秩序,只得尋求當時經濟實力最強、黃金儲備最為雄厚的美國的幫助,英鎊頹勢已現。

隨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美元的成功擴張提供了第三次機遇,英國為了獲得更多的美國援助,不得不做出越來越多的讓步。

復興之路——人民幣國際化

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主導地位。美元與黃金的掛鉤以及固定匯率使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變得順理成章,在全球黃金總量既定的前提下,美元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美國的黃金儲備大幅下滑至102億美元,尼克松總統不得不於1971年8月15日宣佈停止承擔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標誌著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崩潰,至此美元的國際地位開始下降。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使得美元再失人心,世界範圍內陸續有國家開始思考並制定相關貨幣政策用來應對美元不確定性的威脅。

復興之路——人民幣國際化

進入21世紀後,隨著歐元的誕生,美元的中心地位得到極大的挑戰,歐元的廣泛使用使得美元在世界貿易中使用的比例大幅下降,當然美元作為最主要使用貨幣這一現狀並沒有改變。2008年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受到重創,歐元區在發達國家中受創最重,歐元區內部極右翼勢力開始崛起,歐元作為組織性貨幣的缺點暴露無遺,這時候世界看到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所採取的經濟與貨幣措施的決心和信心,使人民幣進一步站在了全球貨幣的前沿,人民幣在金融危機後的認可度和使用率急速提升,2015年,人民幣納入SDR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人民幣國際化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知道,近幾年貿易保護主義初見端倪,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受到挑戰,如果不能良性的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好高騖遠,那麼人民幣將可能是下一個歐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方為上策,在未來的主要國際結算貨幣中,人民幣將會和美元和歐元一樣,成為主要的國際結算貨幣。

復興之路——人民幣國際化

近10年來,人民幣在國際化進展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人民幣國際化的支付貨幣功能不斷增強。根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數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人民幣從2010年的第35位一躍成為目前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活躍程度不斷提高,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份額為1.95%。國際儲備貨幣功能開始顯現。根據《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我國央行已累計與38個國家或地區的央行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同時全球已有超過60個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儲備。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成為首個發展中國家的SDR籃子貨幣,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中國在世界經濟活動的話語權增強。截至2018年末,各經濟體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中,人民幣外匯儲備資產約合2027.9億美元,佔全球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的1.89%,創IMF2016年統計人民幣儲備資產以來最高水平。


隨著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立、自由貿易中的貨幣互換不斷深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使用率逐步上升,再加上近幾年美聯儲加息以及突然降息帶來的匯率衝擊使得美元盡失人心,推高人民幣似乎成為了全球共識。於我們自己而言要審視自身,雖然人民幣受到世界廣大地區和國家的認可,使用率也在逐漸增長,但是美元依然是全球的主力貨幣這一現象沒有發生改變,人民幣國際化也無意改變這一事實,一切都是為了全球經濟一體化服務。雖然人民幣和美元具有競爭性,但如果是良性的,必然會進一步加強全球經濟的凝聚力。

由於人民幣當前並不是自由流通貨幣,在一些領域當中使用會受到限制,但這不是壞事。中國貨幣政策的改革勢必為中國經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提供服務,只是在開放的領域和時間上,要根據自身的國情以及發展的需求決定,步伐太大,經濟勢必不穩,並且完全的自由流通是不存在。我國當前人民幣的流動性要鬆緊適宜,市場利率、超額準備金水平要在合理範圍內,加快推進市場決定貨幣政策靈活性機制的改革。

復興之路——人民幣國際化

當前全球處在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如果停滯不前,將會萬劫不復,央行的結構性改革勢必會遇到陣痛,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完善的利率走廊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都是人民幣國際化不可或缺的一環。 我國央行的體制改革過程中,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上的獨立性日益顯現,中央銀行應對政府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但央行和政府的獨立必須是相對的。例如在央行的決策上,中國人民銀行只享有一般貨幣政策事項的決定權,屬於日常性的政策實施,在年度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等重大政策事項只享有制定權和執行權,決策權歸屬於國務院,央行的獨立性得不到體現。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及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大量發達國家國際收支惡化,為防止不斷惡化的金融形勢波及國內金融業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中國人民銀行簽訂了一系列的貨幣互換協議,截至2017年,我國已經與其他國家簽訂了40多份央行貨幣互換協議,但是如果其他國家一旦經濟狀況突然變故,導致金融不穩定,很可能會出現互換到期後的違約現象。

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美聯儲加息給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匯率風險,所以在推進貨幣互換協議中應採取謹慎的貨幣政策。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美國次貸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傷害大大降低了美元的信用評分,在此之際我國於2009年正式推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加快了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逐步得到提升,使得人民幣匯率機制進一步完善,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成為發展趨勢。

當然國際貿易人民幣結算也加強了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和投資往來,使得中國經濟發展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這個大家庭中。同時國際貿易人民幣結算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和開放,增強了中國在國際市場中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再次鞏固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市場的地位,跨進貿易人民幣結算可以說是人民幣國際化中的樞紐工程,他極大的促進了人民幣的廣泛使用及推廣,為今後人民幣的相對自由兌換打下了堅實基礎。


人民幣國際化任重道遠,中國經濟的崛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動力。但想要人民幣成功國際化,成為和美元歐元相同量級的貨幣,那就要加快軍事建設。一個國家的貨幣信譽說到底來自這個國家的國家信譽,而國家信譽直接來自於軍事實力。沒有足夠強大的軍力,不僅不能保住我們的經濟成果,也保護不了自己的貨幣。不能保護自己的商路航道、資源產地、市場,又怎麼保護使用你貨幣的友邦?怎麼保障自己的幣值穩定?

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後,中國就擁有了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和發言權也隨之增加。同時,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可以改變目前被支配的地位,減少國際貨幣體制對中國的不利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後,對外貿易和投資可以使用本國貨幣計價和結算,企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將隨之減少,這可以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等金融市場的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後,可以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鑄幣稅是指發行者憑藉發行貨幣的特權所獲得的紙幣發行面額與紙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目前中國擁有數額較大的外匯儲備,實際是相當於對外國政府的鉅額無償貸款,同時還要承擔通貨膨脹稅。人民幣國際化後,中國不僅可以減少因使用外匯引起的財富流失,還可以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為中國利用資金開闢一條新的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