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達未卜先知,華泰命運多舛

11月25日晚間,君正集團公告稱,公司及全資子公司君正化工擬向安達天平合計轉讓所持有的華泰保險8.99億股股份(佔總股份的22.36%),交易金額合計為107.89億元,交易完成後,公司及君正化工不再持有華泰保險的股份。此次若得到監管批准,安達系所持華泰保險股權將增持至53.26%。

正當業界質疑安達系如何突破《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關於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1%的限制時,巧合的是,12月6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明確取消合資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時點的通知》,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將人身險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

安達系的一系列操作似乎印證了其對政策的未卜先知。

保險業作為金融開放的排頭兵,一直保持著較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近日,摩根士丹利發佈報告稱,2020年是中國保險行業改革的一年,產品和資源分配的改革在於監管、市場需求、行業競爭都發生了變化。

在國內保險業中,華泰保險有鮮明的標籤,穩健、市場化、口碑好,堅持質量效益型發展。2018年,華泰保險集團合併總資產468億元,合併淨利潤5.24億元;今年上半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73.94億元、淨利潤8.99億元。對這樣一家長期穩定發展的優質公司,若安達系成為華泰保險的絕對大股東,或將讓華泰保險陷入命運多舛的局面。

第一,安達保險的併購基因與華泰的質量效益型企業是否兼容?

公開資料顯示,安達保險於1985年在百慕大註冊成立,總部位於蘇黎世,1993年在紐交所掛牌上市,此後,該公司通過一系列的併購逐漸發展成為全球保險企業。2004年,埃文·格林伯格(Evan G. Greenberg)出任安達保險董事長及CEO後,安達保險走上了瘋狂併購之路,在他的帶領下,從2007年至2014年間,安達保險在全球範圍內總共投入約70億美元完成了14項收購業務。2015年7月,其還以283億美元收購丘博保險集團。

靠併購開啟全球保險事業版圖的安達保險,如今又將華泰保險集團收入囊中,二者基因能否相容?

第二,華泰的管理層何去何從?

華泰保險高層曾公開表示:“華泰保險的外資股東曾經第一大股東,現在是第二大股東,華泰保險對外資的政策就是我們以中資為主外資為輔,充分向他們學習利用人家優勢,但是不能把命脈交到外資手裡面。”

在同一篇報道中還提及,該高層透露,曾請麥肯錫就要不要外資控制華泰做調研,調研的結果是不能,理由是“近十多年來外資特別成功的案例沒有,外資本身受限很多”。

一旦安達保險進入,以安達過往的經驗,華泰保險的核心團隊將面臨洗牌,這對華泰未來整體的運營將產生負面影響。

第三,兩個財險公司,是否違規?

實際上,在安達保險絕對控股華泰保險之前,其在國內有一家獨資的財險公司——安達財險,安達財險是其2015年收購邱博保險集團後,從後者在中國境內的財險子公司邱博財險更名而來。

按照國家相關法規規定,同一資本不能同時控股兩家相同性質的保險公司,最多“一參一控”,安達保險通過控股華泰保險集團間接控股華泰財險(華泰保險集團100%控股華泰財險)後,涉嫌違規。

第四,安達保險有無做大華泰的能力?

公開資料顯示,外資險企在華的發展普遍不算順利,自第一家外資險企——友邦保險入華近30年來,雖然數量上實現了由0到50家的跨越,但其市場份額卻沒有大的增長。根據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2018年底,外資壽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僅佔壽險整體市場的8.10%,相較2017年底的9.84%下滑近兩個百分點;2018年底,外資財險公司則僅佔財險市場的1.94%,相較2017年底的1.85%略有上浮。

同樣對於安達保險入主華泰保險而言,公眾最關注的還是安達保險能否管理好華泰保險,帶領華泰保險集團走出外資險企普遍存在的“水土不服”怪圈。

安達保險的絕對控股,華泰保險集團股權正逐漸從分散走向集中。其資本結構、資本性質的改變勢必影響公司治理格局,而治理格局的改變又將直接作用於公司發展模式、日常經營管理……能否適應這種新的治理格局已經成為擺在華泰保險集團管理層面前最現實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