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我不记得我是否追求过成功,我没有那样的企图。事实上,我只想求得生存。

——马龙·白兰度《妈妈教我唱的歌》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嗨,朋友,请听我说,我知道,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你想要体面、心情愉悦、充满意义和有尊严地活着。今夜我坐在这里,窗外大雪纷飞。昏暗的街道边只有一盏昏黄的灯,在洋洋洒洒的大雪中闪着凄冷的光。我准备彻夜工作,完成这篇本该早就完成的影评。

朋友,我得承认,我不是那种文思泉涌的天才,没有奋笔挥洒便能一蹴而就一篇美文的能力。当然了,如果人云亦云地拼凑出各种溢美之词,那种毫无新意的陈词滥调——相信我,那对我来说倒不难,毕竟我十多年来赖以生存的正是这种方式。但今天这篇影评不同,它将对《爱尔兰人》这部作品提出挑剔式的尖锐批评。



朋友,相信我,这是艰难的工作。试着想一想,作为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的超级影迷,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学徒,作为对这部片子期盼了整整十年的一个普通观众——现在竟然想要挤出脑海中所有刻薄的词汇来批判和诋毁它——想一想,朋友,这该是多艰难的工作?

但是,对不起,我真的是来批评这部《爱尔兰人》的。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1.马丁对自己以往作品的重复和抄袭,导致本片充满诚意,但并无新意

纵观马丁·斯科塞斯艺术生涯中所有重要作品。从《穷街陋巷》到《好家伙》,从《赌城风云》到《纽约黑帮》,从《愤怒的公牛》,到翻拍片《无间道风云》,一直延续到今年的最新作品《爱尔兰人》,他对意大利裔黑帮社会在美国街头的故事的痴迷和怀恋一览无余。

谁也不能否认他作为导演的天才,各种炉火纯青的镜头运转和极具冲击力的剪辑方式,一直持续不断地带给影迷惊喜。但也不得不说的是,他并非单纯的只擅长拍摄黑帮类型片。我们看他的《纯真年代》以及《禁闭岛》,他一样处理的游刃有余。(顺便提一句,《禁闭岛》是我最喜欢的马丁作品)。

但是若只论黑帮片,在《爱尔兰人》中,处处可见他对于自己过往作品的重复:

|首先是配乐

|接着是长镜头的运用

|各种典型的马丁式黑色幽默

|在以文字方式介绍众多出场人物时短暂的画面停顿

|所有黑帮电影中屡见不鲜的抉择和背叛

|刺杀(弗兰克枪杀吉米·霍法,我脑海中瞬间出现《无间行者》电梯中的比利之死,干净利索,只需瞬间呻吟)

|画外音……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处处经典,但处处似曾相似。

你可以将此解读为马丁个人风格的展现,但是对于这些技巧的运用,《赌城风云》才是集大成者,而《好家伙》才是马丁个人风格表现的最淋漓尽致的巅峰之作。

2.有时候,丰富不等于丰满,枝繁叶茂的不一定是参天大树

电影内容本身的波澜壮阔决定了它的时长。很多观众将此与《阿甘正传》相提并论,因为它在故事的叙述当中糅杂了相当多的真实历史事件。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例如黑手党对于各种工会的渗透和控制,对于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参与和控制;黑手党徒约瑟夫·瓦拉奇打破‘缄默法则’对于美国黑手党的堪称毁灭性的打击;目的是刺杀和推翻卡斯特罗的古巴猪湾事件;黑手党助约翰·肯尼迪入住白宫,罗伯特·肯尼迪对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深入调查;黑手党刺杀肯尼迪兄弟(传言);古巴导弹危机;水门事件……

导演一个也不想放过。

但是这对于那些并不熟悉上世纪美国黑手党与美国社会历史的观众而言,简直是难以理解的观影体验。

我独自一人看了第一遍,然后邀请朋友家人看了第二遍,在写这篇影评之前看了第三遍。

除了我这个因为对那段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观众,曾对此做过深入阅读和了解之外,身边的其余人个个一头雾水。

顺便提点野史,传说现实中的弗兰克·希兰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酗酒者,他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吹牛皮。不管是在书中还是电影里,他试图将美国的那段历史全盘扯到自己身上,与自己发生点关系,你很难辨别他的真伪。

但就电影本身而言,完全可以有选择性地摒弃某些过于‘扯’的片段,在我认为,那是很有必要的。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电影故事描述了弗兰克·希兰作为一个二战退伍老兵,回到美国后加入有组织犯罪集团,成为一个骗子和杀手的传奇人生。它从最初的‘踏入’开始讲起,一直持续到弗兰克垂垂老矣,即将告别世界。

如果我们单纯地把它看做一部个人犯罪秀,比如说,就是一个人的传记片,那它并不及格。它对弗兰克的性格、品德、婚姻、家庭等人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描述的并不令人信服。除了罗伯特·德·尼罗出神入化地演绎了他的口吃、和他是一个重情义讲义气(?)的人之外,对于其他的,我们所知甚少。显然,马丁若是想要把它拍成一部传记片,那么他对于弗兰克这个人物的刻画明显不够丰满。

不仅是他,包括罗素(有些翻译为拉塞尔,罗索等等)以及吉米·霍法的刻画都不够丰满。作为观众,我们仅仅只看到了这些人物的某些侧影。反倒是一些戏份不多的配角,马丁拍的有声有色——这正是马丁·斯科塞斯的擅长之处。

但是这不是一部传记片,他更重要的故事内容是美国传奇工会领袖吉米·霍法的被杀。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内容看成本片最为重要的梗概:杀手弗兰克经介绍给吉米·霍法当保镖,获得对方的完全信任和亲密提拔之后,迫于形势,背叛并亲自执行了对吉米·霍法的判决。

可惜的是,这不是马丁老爷子想要在这部电影中讲的唯一一个故事。想象一下,在开头的音乐和长镜头的周转之后,坐在轮椅上的弗兰克说出本片的第一句台词:我认识吉米·霍法是在1959年……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直奔主题,简洁明了,在执行完杀害吉米的任务之后戛然而止,就此结束,这部电影也许会被马丁拍的更为动人心魄。

3.减龄技术的使用不能说失败,但也并非人云亦云夸赞的那般完美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现代科技,都一定是利大于弊的存在。据说这部片子为减龄技术提供的预算超过了全部预算的一半以上。很多影迷和观众纷纷激动地表示,在今天的电影中还能见到帕西诺和德尼罗年轻时候的样子,真是足慰余生了。

的确,减龄技术使得两位垂垂老矣的‘演员中的演员’重回壮年。

但我对此并没有什么说不出来的慨叹。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我爱死了《教父》里迈克·可里昂身陷在沙发中,表情冷峻到麻木的那一段;也爱死了《美国往事》中,壮年的面条在鸦片馆中充满多重意味的回眸一笑。


所以对于《爱尔兰人》中两人重回壮年的面容并无感触。帕西诺的咆哮依然富有感染力,但不足以用‘激动人心’来表述。德尼罗为女儿出气,笨拙而僵硬地殴打杂货店主;杀完人后,将手枪扔进大海,在海边的礁石上步履蹒跚小心翼翼——那不该是一个壮年人的模样——我心中只有无尽的唏嘘和惆怅。

减龄技术,能够减下去的,也仅仅只有脸上的皱纹而已。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如果这部作品能够在二十年前而不是今天出现,我确信,它绝对会处理和表现的更好,更漂亮,哪怕是十年之前呢?

如果抛开所谓情怀,能够接受用其他演员饰演年轻时候的弗兰克·希兰和吉米·霍法,我觉得也会更好。你认为呢?当然了,主创们从没考虑过这个选项,影迷们也不答应。

我同意某些认为马丁其实是想在本片中传导他对于人的衰老和死亡这样一个主题的解读,片中用大量的篇幅来描述这些。

别的就不说了,包括吉米·霍法的死,黑手党徒们纷纷入狱,罗素老的不成样子,牙齿都掉光了。弗兰克·希兰在家中摔倒,然后只能坐在轮椅上喃喃自语……

但是马丁大师啊,我真的,真的不觉得你一股脑地向我脑海中塞入这么多的东西,会令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加成啊。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相比于浪漫主义到极致的黑帮片《教父》和温情脉脉怅然感伤的《美国往事》,我真的只好用‘岁月无情’这样泛泛而谈的字眼来概括这部电影。

4.吉米·霍法凭什么那么信任弗兰克·希兰?

片中,美国传奇卡车司机工会领袖吉米·霍法人到中年,通过非比寻常的努力和奋斗,历经腥风血雨,终于爬上高层,身边竟然没有一个值得依赖的、像样的保镖?需要从地下犯罪组织中经人介绍认识弗兰克·希兰?

他虽然脾气暴躁,但你很难想象一个不那么心思缜密的人,一个桑尼·可里昂式的马大哈会那么游刃有余地行走在政府与黑道之间而如履平地。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你可以说是弗兰克独特的个人魅力瞬间征服了他,在他们见面的第一晚便同处一套房间,你也可以说是在日渐相处的过程中,两个同样在刀头舔血的男人,内心所滋生出的信任和亲密。

但是很抱歉,我没有看到,除了吉米·霍法与弗兰克家人游戏,疼爱弗兰克女儿佩吉的片段之外,马丁甚至没有舍得(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用几个闪回的镜头(这不难吧?)来描述两人之间逐渐增进的感情。而是直接推进到吉米·霍法为弗兰克颁发奖章,两人分别在充满煽情的演讲中将对方视为自己生平最为亲密朋友的结论。

实话实说,在我看来,这算是本片最大败笔。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当然,大多数影迷对此毫不在意,我们只想看帕西诺和德尼罗的对手戏。

有别于《教父2》中二人同片不同戏的奇妙邂逅;《盗火线》咖啡馆中短暂的巅峰对决;更像是安抚观众的《正义杀戮》中的无差别表演。本片中两人的出镜和大量的对手戏确乎满足了影迷们对于两位伟大演员互飙演技的所有想象和期待。

但是,仅此而已。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5.对于女性形象的故意忽略

这部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忽略,亦是我难以理解的一部分。

诚然,在马丁所有的黑帮类型作品中,女性形象从来不是叙述的最重点。但是无论是《好家伙》,还是《赌城风云》,至少都有独特的女性形象参与了故事的推进和变化。

尤其是《赌城风云》,沙朗·斯通饰演的角色绝对给观众有难以磨灭的印象。

由此可见,马丁并非是对在黑帮片中安插重要女性角色这样的工作不擅长,而是他根本就懒得在这部电影中做那些工作。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片中弗兰克原配妻子一闪即逝,仿佛仅仅是为他后面的变心所标下的一个小小标点符号。

第二任妻子唯一的任务是在旅途中,陪伴罗素的妻子下车抽烟。

女儿的角色形象稍微丰富。

一是为了呈现弗兰克和罗素的友情。

二是为了呈现弗兰克和吉米·霍法的友情。

三是为了呈现弗兰克保护家庭的观念。

四是为了呈现弗兰克年老后,所必须面对的不被理解和孤独。

相信我,如果不是确有必要,马丁甚至不会在这部电影中安插任何一个女性角色。

“这特么的本身就是一部爷们电影……”

“你行你拍……”

在看了数不清的类似于“说80岁「硬」不起来的都被它狠狠打脸”这种用尽各种惹人眼球的标题来赞誉本片的影评之后,我已经能看到你们要用上面那句话来喷我了……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6.罗素这个人物的形象太不鲜明了

人们常说,人年纪大了,会越来越温和。

我相信这句话。

电影中的罗素,在弗兰克的回忆和马丁的镜头中,简直是最慈爱的邻家老爷爷。

他没有孩子,因此对弗兰克的女儿视如己出。

他讲江湖道义,毫不避讳弗兰克是爱尔兰人,将他看作自己最好的朋友,甚至送给他代表美国地下犯罪组织最高权力的三枚戒指中的一枚。

他讲道理,从不发脾气,这一点连维托·可里昂也不如,他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处理各种棘手的问题,帮朋友和伙伴纾危解困,从不为难……

简直是黑帮分子的完美形象有没有?

这,恐怕就是迷恋意大利黑帮文化的马丁老爷子对于黑手党的终极想象了。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不能够说这种安排会令观众产生不适,无所适从。然而世上哪里存在完美的事情,就连我半生的偶像迈克·可里昂,也终因情感失控处死自己的亲哥哥而悔恨终身。


罗素这个人物的出现,大概是黑帮电影史上独特无双的一个形象了。

并非因为它的特色,而是因为它没有特色,当然,如果你非要说完美也是一种特色的话。

诚然,我懂得,电影本身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美化。我也懂得暮年的马丁老爷子理当越来越温柔地看待着他的作品,他周遭的这个世界。但是对于这群在刀尖上跳舞的黑帮人物,老爷子真的本该有更为合理的处理方式,就像《好家伙》和《赌城风云》中的那些人物一样。

棱角分明,个性鲜明,有血有肉。

而不仅仅是一具完美的灵魂。

德尼罗与帕西诺都奉献了堪比他们巅峰时期的表演,无论是帕西诺标志性的演讲、标志性的犀利眼神,还是德尼罗皱紧眉头即使什么话也不说就能一身都是戏的神级,明年的奥斯卡,无论他俩谁能再拿一尊小金人,我都得浮一大白。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但是(我真特么的痛恨我必须得一次又一次地用这个‘但是’),我真的觉得弗兰克这个角色应该交给乔·佩里,而罗素的角色由德尼罗来完成。

7.对于情怀的滥用,不止是影迷,连马丁也是

朋友,真的,请相信我。假如你找来一个不认识马丁、帕西诺和德尼罗的观众,坐下来3.5个小时,看完这部电影,我不认为他会给本片打上9.1的高分。

甚至,我认为,他都不会打8分。

对于那批观众而言,你很难说这部电影中会有什么片段或镜头足以使得他热血澎湃、足以使得他感动感慨或深有感触。仅从观影体验上来说,《好家伙》更能使得观众难以忘怀。

所有的赞誉和推崇我相信都是来自于情怀。

所有的赞誉和推崇的影评我相信都是来自于为了迎合这些‘情怀观众’的不负责任的、只会人云亦云泛泛而谈的作者。

(作者独白:我们难啊,写好听的你骂我们不负责任,写不好听的观众骂我们是装逼犯,哗众取宠)

前面说过,马丁·斯科塞斯想要在这部电影中表达的太多。他想要得到的也太多。

最为重要的是,他想梦回1960。他想要回到那个滋养他成长为一代大师的时代去。他想要不但超越自己,也超越其他所有大师的更高峰,他不止想要进入电影艺术的万神殿那么简单,他当然像我们一样永不满足。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于是,他组建了当年成就自己的黄金组合,罗伯特·德尼罗,乔·佩西,哈威·凯特尔。再顺便说一句,他给哈威·凯特尔这个昔日影帝的戏份太少了。少到不足以满足观众的期待。

他甚至与德尼罗一起,请到了阿尔·帕西诺,现代黑帮电影史上真正的‘教父’。

他拉来了《大西洋帝国》中各类角色,饰演他心目中最纯粹最经典的黑帮分子,个个一脸横肉,凶神恶煞。

他把他所能准备好的材料全都倒进他创作的盆钵中,堆砌起他理想中的艺术神探。他深知就凭这套阵容,观众也不可能给差评。

而这,正是他对‘情怀’的深刻了解和把玩。

他加大了电影戏份中对于岁月的思考,对于人衰老的思考,死亡的思考,他想要恒久远想要永流传(这样说是不是太刻薄了?)。


对不起,我真的是来吐槽《爱尔兰人》的

我不知道对于美国电影观众而言,是一种什么情况。

但是在国内,深受好莱坞电影荼毒的影迷群中提起经典黑帮片,《教父》和《美国往事》永远是双雄并立的存在。而《赌城风云》《疤面煞星》《忠奸人》《美国黑帮》等都必须自动降一级。虽然个个经典,但不足以称为传世之作。

十年中来,我始终对这部姗姗来迟的《爱尔兰人》抱有最高的期待,我希望我的老师马丁·斯科塞斯在帕西诺和德尼罗的加持下,能够拍出足以抗衡《教父》和《美国往事》的作品,形成美国黑帮电影三足鼎立的局面。

小马哥是不是说过: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抑或是当我年纪增大,对于电影的热情逐渐消散,继而给出这么不靠谱的批评?

我的确略有失望。

我知道我可能看不到马丁拍出我想象中那样的片子了。我知道我甚至都不可能再看到媲美《教父》和《美国往事》那样的片子了。

《爱尔兰人》终将成为黑帮电影最后的绝唱和挽歌。

我将把《好家伙》排进三足鼎立的行列。但是令我伤心的是,而那部片子中,没有教父阿尔·帕西诺的身影。

(注: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中总盘旋着马龙·白兰度的那句话,只好把它当做与文章毫无关系的引言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