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我不記得我是否追求過成功,我沒有那樣的企圖。事實上,我只想求得生存。

——馬龍·白蘭度《媽媽教我唱的歌》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嗨,朋友,請聽我說,我知道,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當你想要體面、心情愉悅、充滿意義和有尊嚴地活著。今夜我坐在這裡,窗外大雪紛飛。昏暗的街道邊只有一盞昏黃的燈,在洋洋灑灑的大雪中閃著淒冷的光。我準備徹夜工作,完成這篇本該早就完成的影評。

朋友,我得承認,我不是那種文思泉湧的天才,沒有奮筆揮灑便能一蹴而就一篇美文的能力。當然了,如果人云亦云地拼湊出各種溢美之詞,那種毫無新意的陳詞濫調——相信我,那對我來說倒不難,畢竟我十多年來賴以生存的正是這種方式。但今天這篇影評不同,它將對《愛爾蘭人》這部作品提出挑剔式的尖銳批評。



朋友,相信我,這是艱難的工作。試著想一想,作為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的超級影迷,作為馬丁·斯科塞斯的忠實學徒,作為對這部片子期盼了整整十年的一個普通觀眾——現在竟然想要擠出腦海中所有刻薄的詞彙來批判和詆譭它——想一想,朋友,這該是多艱難的工作?

但是,對不起,我真的是來批評這部《愛爾蘭人》的。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1.馬丁對自己以往作品的重複和抄襲,導致本片充滿誠意,但並無新意

縱觀馬丁·斯科塞斯藝術生涯中所有重要作品。從《窮街陋巷》到《好傢伙》,從《賭城風雲》到《紐約黑幫》,從《憤怒的公牛》,到翻拍片《無間道風雲》,一直延續到今年的最新作品《愛爾蘭人》,他對意大利裔黑幫社會在美國街頭的故事的痴迷和懷戀一覽無餘。

誰也不能否認他作為導演的天才,各種爐火純青的鏡頭運轉和極具衝擊力的剪輯方式,一直持續不斷地帶給影迷驚喜。但也不得不說的是,他並非單純的只擅長拍攝黑幫類型片。我們看他的《純真年代》以及《禁閉島》,他一樣處理的遊刃有餘。(順便提一句,《禁閉島》是我最喜歡的馬丁作品)。

但是若只論黑幫片,在《愛爾蘭人》中,處處可見他對於自己過往作品的重複:

|首先是配樂

|接著是長鏡頭的運用

|各種典型的馬丁式黑色幽默

|在以文字方式介紹眾多出場人物時短暫的畫面停頓

|所有黑幫電影中屢見不鮮的抉擇和背叛

|刺殺(弗蘭克槍殺吉米·霍法,我腦海中瞬間出現《無間行者》電梯中的比利之死,乾淨利索,只需瞬間呻吟)

|畫外音……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處處經典,但處處似曾相似。

你可以將此解讀為馬丁個人風格的展現,但是對於這些技巧的運用,《賭城風雲》才是集大成者,而《好傢伙》才是馬丁個人風格表現的最淋漓盡致的巔峰之作。

2.有時候,豐富不等於豐滿,枝繁葉茂的不一定是參天大樹

電影內容本身的波瀾壯闊決定了它的時長。很多觀眾將此與《阿甘正傳》相提並論,因為它在故事的敘述當中糅雜了相當多的真實歷史事件。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例如黑手黨對於各種工會的滲透和控制,對於賭城拉斯維加斯的參與和控制;黑手黨徒約瑟夫·瓦拉奇打破‘緘默法則’對於美國黑手黨的堪稱毀滅性的打擊;目的是刺殺和推翻卡斯特羅的古巴豬灣事件;黑手黨助約翰·肯尼迪入住白宮,羅伯特·肯尼迪對有組織犯罪集團的深入調查;黑手黨刺殺肯尼迪兄弟(傳言);古巴導彈危機;水門事件……

導演一個也不想放過。

但是這對於那些並不熟悉上世紀美國黑手黨與美國社會歷史的觀眾而言,簡直是難以理解的觀影體驗。

我獨自一人看了第一遍,然後邀請朋友家人看了第二遍,在寫這篇影評之前看了第三遍。

除了我這個因為對那段文化和歷史感興趣的觀眾,曾對此做過深入閱讀和了解之外,身邊的其餘人個個一頭霧水。

順便提點野史,傳說現實中的弗蘭克·希蘭是一個臭名昭著的酗酒者,他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吹牛皮。不管是在書中還是電影裡,他試圖將美國的那段歷史全盤扯到自己身上,與自己發生點關係,你很難辨別他的真偽。

但就電影本身而言,完全可以有選擇性地摒棄某些過於‘扯’的片段,在我認為,那是很有必要的。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電影故事描述了弗蘭克·希蘭作為一個二戰退伍老兵,回到美國後加入有組織犯罪集團,成為一個騙子和殺手的傳奇人生。它從最初的‘踏入’開始講起,一直持續到弗蘭克垂垂老矣,即將告別世界。

如果我們單純地把它看做一部個人犯罪秀,比如說,就是一個人的傳記片,那它並不及格。它對弗蘭克的性格、品德、婚姻、家庭等人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描述的並不令人信服。除了羅伯特·德·尼羅出神入化地演繹了他的口吃、和他是一個重情義講義氣(?)的人之外,對於其他的,我們所知甚少。顯然,馬丁若是想要把它拍成一部傳記片,那麼他對於弗蘭克這個人物的刻畫明顯不夠豐滿。

不僅是他,包括羅素(有些翻譯為拉塞爾,羅索等等)以及吉米·霍法的刻畫都不夠豐滿。作為觀眾,我們僅僅只看到了這些人物的某些側影。反倒是一些戲份不多的配角,馬丁拍的有聲有色——這正是馬丁·斯科塞斯的擅長之處。

但是這不是一部傳記片,他更重要的故事內容是美國傳奇工會領袖吉米·霍法的被殺。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內容看成本片最為重要的梗概:殺手弗蘭克經介紹給吉米·霍法當保鏢,獲得對方的完全信任和親密提拔之後,迫於形勢,背叛並親自執行了對吉米·霍法的判決。

可惜的是,這不是馬丁老爺子想要在這部電影中講的唯一一個故事。想象一下,在開頭的音樂和長鏡頭的週轉之後,坐在輪椅上的弗蘭克說出本片的第一句臺詞:我認識吉米·霍法是在1959年……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直奔主題,簡潔明瞭,在執行完殺害吉米的任務之後戛然而止,就此結束,這部電影也許會被馬丁拍的更為動人心魄。

3.減齡技術的使用不能說失敗,但也並非人云亦云誇讚的那般完美

無論是何種形式的現代科技,都一定是利大於弊的存在。據說這部片子為減齡技術提供的預算超過了全部預算的一半以上。很多影迷和觀眾紛紛激動地表示,在今天的電影中還能見到帕西諾和德尼羅年輕時候的樣子,真是足慰餘生了。

的確,減齡技術使得兩位垂垂老矣的‘演員中的演員’重回壯年。

但我對此並沒有什麼說不出來的慨嘆。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我愛死了《教父》裡邁克·可里昂身陷在沙發中,表情冷峻到麻木的那一段;也愛死了《美國往事》中,壯年的麵條在鴉片館中充滿多重意味的回眸一笑。


所以對於《愛爾蘭人》中兩人重回壯年的面容並無感觸。帕西諾的咆哮依然富有感染力,但不足以用‘激動人心’來表述。德尼羅為女兒出氣,笨拙而僵硬地毆打雜貨店主;殺完人後,將手槍扔進大海,在海邊的礁石上步履蹣跚小心翼翼——那不該是一個壯年人的模樣——我心中只有無盡的唏噓和惆悵。

減齡技術,能夠減下去的,也僅僅只有臉上的皺紋而已。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如果這部作品能夠在二十年前而不是今天出現,我確信,它絕對會處理和表現的更好,更漂亮,哪怕是十年之前呢?

如果拋開所謂情懷,能夠接受用其他演員飾演年輕時候的弗蘭克·希蘭和吉米·霍法,我覺得也會更好。你認為呢?當然了,主創們從沒考慮過這個選項,影迷們也不答應。

我同意某些認為馬丁其實是想在本片中傳導他對於人的衰老和死亡這樣一個主題的解讀,片中用大量的篇幅來描述這些。

別的就不說了,包括吉米·霍法的死,黑手黨徒們紛紛入獄,羅素老的不成樣子,牙齒都掉光了。弗蘭克·希蘭在家中摔倒,然後只能坐在輪椅上喃喃自語……

但是馬丁大師啊,我真的,真的不覺得你一股腦地向我腦海中塞入這麼多的東西,會令我對這部電影的好感加成啊。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相比於浪漫主義到極致的黑幫片《教父》和溫情脈脈悵然感傷的《美國往事》,我真的只好用‘歲月無情’這樣泛泛而談的字眼來概括這部電影。

4.吉米·霍法憑什麼那麼信任弗蘭克·希蘭?

片中,美國傳奇卡車司機工會領袖吉米·霍法人到中年,通過非比尋常的努力和奮鬥,歷經腥風血雨,終於爬上高層,身邊竟然沒有一個值得依賴的、像樣的保鏢?需要從地下犯罪組織中經人介紹認識弗蘭克·希蘭?

他雖然脾氣暴躁,但你很難想象一個不那麼心思縝密的人,一個桑尼·可里昂式的馬大哈會那麼遊刃有餘地行走在政府與黑道之間而如履平地。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你可以說是弗蘭克獨特的個人魅力瞬間征服了他,在他們見面的第一晚便同處一套房間,你也可以說是在日漸相處的過程中,兩個同樣在刀頭舔血的男人,內心所滋生出的信任和親密。

但是很抱歉,我沒有看到,除了吉米·霍法與弗蘭克家人遊戲,疼愛弗蘭克女兒佩吉的片段之外,馬丁甚至沒有捨得(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用幾個閃回的鏡頭(這不難吧?)來描述兩人之間逐漸增進的感情。而是直接推進到吉米·霍法為弗蘭克頒發獎章,兩人分別在充滿煽情的演講中將對方視為自己生平最為親密朋友的結論。

實話實說,在我看來,這算是本片最大敗筆。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當然,大多數影迷對此毫不在意,我們只想看帕西諾和德尼羅的對手戲。

有別於《教父2》中二人同片不同戲的奇妙邂逅;《盜火線》咖啡館中短暫的巔峰對決;更像是安撫觀眾的《正義殺戮》中的無差別表演。本片中兩人的出鏡和大量的對手戲確乎滿足了影迷們對於兩位偉大演員互飆演技的所有想象和期待。

但是,僅此而已。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5.對於女性形象的故意忽略

這部作品中對於女性形象的忽略,亦是我難以理解的一部分。

誠然,在馬丁所有的黑幫類型作品中,女性形象從來不是敘述的最重點。但是無論是《好傢伙》,還是《賭城風雲》,至少都有獨特的女性形象參與了故事的推進和變化。

尤其是《賭城風雲》,沙朗·斯通飾演的角色絕對給觀眾有難以磨滅的印象。

由此可見,馬丁並非是對在黑幫片中安插重要女性角色這樣的工作不擅長,而是他根本就懶得在這部電影中做那些工作。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片中弗蘭克原配妻子一閃即逝,彷彿僅僅是為他後面的變心所標下的一個小小標點符號。

第二任妻子唯一的任務是在旅途中,陪伴羅素的妻子下車抽菸。

女兒的角色形象稍微豐富。

一是為了呈現弗蘭克和羅素的友情。

二是為了呈現弗蘭克和吉米·霍法的友情。

三是為了呈現弗蘭克保護家庭的觀念。

四是為了呈現弗蘭克年老後,所必須面對的不被理解和孤獨。

相信我,如果不是確有必要,馬丁甚至不會在這部電影中安插任何一個女性角色。

“這特麼的本身就是一部爺們電影……”

“你行你拍……”

在看了數不清的類似於“說80歲「硬」不起來的都被它狠狠打臉”這種用盡各種惹人眼球的標題來讚譽本片的影評之後,我已經能看到你們要用上面那句話來噴我了……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6.羅素這個人物的形象太不鮮明瞭

人們常說,人年紀大了,會越來越溫和。

我相信這句話。

電影中的羅素,在弗蘭克的回憶和馬丁的鏡頭中,簡直是最慈愛的鄰家老爺爺。

他沒有孩子,因此對弗蘭克的女兒視如己出。

他講江湖道義,毫不避諱弗蘭克是愛爾蘭人,將他看作自己最好的朋友,甚至送給他代表美國地下犯罪組織最高權力的三枚戒指中的一枚。

他講道理,從不發脾氣,這一點連維託·可里昂也不如,他周旋於各色人等之間,處理各種棘手的問題,幫朋友和夥伴紓危解困,從不為難……

簡直是黑幫分子的完美形象有沒有?

這,恐怕就是迷戀意大利黑幫文化的馬丁老爺子對於黑手黨的終極想象了。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不能夠說這種安排會令觀眾產生不適,無所適從。然而世上哪裡存在完美的事情,就連我半生的偶像邁克·可里昂,也終因情感失控處死自己的親哥哥而悔恨終身。


羅素這個人物的出現,大概是黑幫電影史上獨特無雙的一個形象了。

並非因為它的特色,而是因為它沒有特色,當然,如果你非要說完美也是一種特色的話。

誠然,我懂得,電影本身就是對現實世界的美化。我也懂得暮年的馬丁老爺子理當越來越溫柔地看待著他的作品,他周遭的這個世界。但是對於這群在刀尖上跳舞的黑幫人物,老爺子真的本該有更為合理的處理方式,就像《好傢伙》和《賭城風雲》中的那些人物一樣。

稜角分明,個性鮮明,有血有肉。

而不僅僅是一具完美的靈魂。

德尼羅與帕西諾都奉獻了堪比他們巔峰時期的表演,無論是帕西諾標誌性的演講、標誌性的犀利眼神,還是德尼羅皺緊眉頭即使什麼話也不說就能一身都是戲的神級,明年的奧斯卡,無論他倆誰能再拿一尊小金人,我都得浮一大白。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但是(我真特麼的痛恨我必須得一次又一次地用這個‘但是’),我真的覺得弗蘭克這個角色應該交給喬·佩裡,而羅素的角色由德尼羅來完成。

7.對於情懷的濫用,不止是影迷,連馬丁也是

朋友,真的,請相信我。假如你找來一個不認識馬丁、帕西諾和德尼羅的觀眾,坐下來3.5個小時,看完這部電影,我不認為他會給本片打上9.1的高分。

甚至,我認為,他都不會打8分。

對於那批觀眾而言,你很難說這部電影中會有什麼片段或鏡頭足以使得他熱血澎湃、足以使得他感動感慨或深有感觸。僅從觀影體驗上來說,《好傢伙》更能使得觀眾難以忘懷。

所有的讚譽和推崇我相信都是來自於情懷。

所有的讚譽和推崇的影評我相信都是來自於為了迎合這些‘情懷觀眾’的不負責任的、只會人云亦云泛泛而談的作者。

(作者獨白:我們難啊,寫好聽的你罵我們不負責任,寫不好聽的觀眾罵我們是裝逼犯,譁眾取寵)

前面說過,馬丁·斯科塞斯想要在這部電影中表達的太多。他想要得到的也太多。

最為重要的是,他想夢迴1960。他想要回到那個滋養他成長為一代大師的時代去。他想要不但超越自己,也超越其他所有大師的更高峰,他不止想要進入電影藝術的萬神殿那麼簡單,他當然像我們一樣永不滿足。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於是,他組建了當年成就自己的黃金組合,羅伯特·德尼羅,喬·佩西,哈威·凱特爾。再順便說一句,他給哈威·凱特爾這個昔日影帝的戲份太少了。少到不足以滿足觀眾的期待。

他甚至與德尼羅一起,請到了阿爾·帕西諾,現代黑幫電影史上真正的‘教父’。

他拉來了《大西洋帝國》中各類角色,飾演他心目中最純粹最經典的黑幫分子,個個一臉橫肉,凶神惡煞。

他把他所能準備好的材料全都倒進他創作的盆缽中,堆砌起他理想中的藝術神探。他深知就憑這套陣容,觀眾也不可能給差評。

而這,正是他對‘情懷’的深刻了解和把玩。

他加大了電影戲份中對於歲月的思考,對於人衰老的思考,死亡的思考,他想要恆久遠想要永流傳(這樣說是不是太刻薄了?)。


對不起,我真的是來吐槽《愛爾蘭人》的

我不知道對於美國電影觀眾而言,是一種什麼情況。

但是在國內,深受好萊塢電影荼毒的影迷群中提起經典黑幫片,《教父》和《美國往事》永遠是雙雄並立的存在。而《賭城風雲》《疤面煞星》《忠奸人》《美國黑幫》等都必須自動降一級。雖然個個經典,但不足以稱為傳世之作。

十年中來,我始終對這部姍姍來遲的《愛爾蘭人》抱有最高的期待,我希望我的老師馬丁·斯科塞斯在帕西諾和德尼羅的加持下,能夠拍出足以抗衡《教父》和《美國往事》的作品,形成美國黑幫電影三足鼎立的局面。

小馬哥是不是說過: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抑或是當我年紀增大,對於電影的熱情逐漸消散,繼而給出這麼不靠譜的批評?

我的確略有失望。

我知道我可能看不到馬丁拍出我想象中那樣的片子了。我知道我甚至都不可能再看到媲美《教父》和《美國往事》那樣的片子了。

《愛爾蘭人》終將成為黑幫電影最後的絕唱和輓歌。

我將把《好傢伙》排進三足鼎立的行列。但是令我傷心的是,而那部片子中,沒有教父阿爾·帕西諾的身影。

(注:不知道為什麼,我腦海中總盤旋著馬龍·白蘭度的那句話,只好把它當做與文章毫無關係的引言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