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你不能再投资P2P了?

监管接连发声,持牌经营要来了,你准备好做“合格投资者

”了吗?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在“第二届新金融·普惠实践峰会”上发表观点,他认为未来P2P行业有三条出路:一是持牌经营,现在的备案就是持牌经营;二是转为服务平台;三是利用科技优势转为专业的技术服务。持牌经营成为首选。

当然,这不是监管层第一次提到网贷平台需要持牌经营了?

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黄国平和央行研究局纪敏就在行业论坛上公开建议过未来的网贷平台应该“持牌经营”!

持牌经营对于投资人来说是件好事,意味着监管制度的完善,说白了,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平台合不合规,很大程度上看一看有没有牌照就行。

但是呢,问题不在于持牌经营本身,而在于监管每次提到网贷平台持牌经营的时候,都会提到另外一个概念——“合格投资者制度”,这意思很明显,不能光对网贷平台做要求,投资人的门槛也要提高,对投资人也得有要求。

那么这个所谓的“合格投资者制度”究竟是什么,它又是福是祸呢?

什么是合格投资人制度?


合格投资人制度起源于美国,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美国法律规定,合格投资者是指有着丰富投资经验并能够自负盈亏的专业人士,主要包括发行人关系人、财富净值100万美元以上或近两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的个人、资产超过500万美元的机构投资者。

在美国,投资者可分为未受权投资者、合格投资者、老练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合格机构投资者等几类。未受权投资者即普通投资者。

尽管我国还没有全面普及合格投资者制度,但在证券市场实践中,已在自觉不自觉地对投资者进行分类,比如,在新股发行询价中,管理层将询价对象限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和QFII等。


对不起,你不能再投资P2P了?

此外,央行等部委4月27日发布《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合格投资者是指:

1. 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2. 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3. 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合格投资人制度有何意义?

对大多数人而言,听到“合格投资者”这个名词后,首先的反应是,对机构投资者从设立、准入、运营等方面加以规范,可以理解。

个人投资者拿自己的钱去投资,盈亏自担,怎么突然就可能成了“不合格”的投资者了?为什么要对自主的投资行为设“门槛”呢?

事实上,“合格投资者”制度在国外资本市场已经较为普遍。这一制度的本意是,让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购买不同风险程度的产品,从而降低市场运行的整体风险,完善与规范资本市场

金融创新产品在刚推出时,其风险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限定投资者范围,有利于防止风险扩散。从根本上来说,合格投资者制度是对投资者、尤其是不成熟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对不起,你不能再投资P2P了?

但是,如何来认定合格投资者呢?是不是钱多的就是合格投资者,钱少的就不合格了吗?显然不是。

认定一个投资者是不是合格投资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果仅仅是简单地设置一个“门槛”,就有可能失之公平。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对于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对投资者是有严格限制的,一般要求比较成熟、风险承受能力强、愿意冒风险且追求高回报的专业投资者,其主体是机构投资者,此外还有投资经验丰富且富裕的自然人投资者。

一般来说,考查一个投资者是不是“合格投资者”,需要从投资者主体资格、投资者资产状况、风险识别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几个方面加以界定。

你该如何应对?

一句话“既来之,则安之”,理财当中风险无处不在。一方面,由于监管没有真正落地、行业整体没有成熟;另一方面,很多投资人在之前低门槛,“刚性兑付”

的误导下逐渐降低了自己的风险意识。这是之前那些打着“P2P”名号招摇撞骗的平台拥有可乘之机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P2P行业中引入合格投资人制度,势必对行业和投资者起到保护和促进的作用,不光对平台加强监管,也让投资人在投资之前就主动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努力提升风险的辨别能力


对不起,你不能再投资P2P了?

当然,对于投资者而言,你有可能会因为风险超出了自身承受范围,而被一时排斥在合格范围之外。但风险识别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原先不合格的投资者也可以经过主动学习从而晋级为合格。

最后,对于投资人来说,“合格投资者制度”还没有真正到来,目前你要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对于风险的识别和承受能力,擦亮眼睛挑对平台,等“合格投资者制度”真正到来那天也能做到处乱不惊。

而平台更应当把风险预警贯穿到投资者的整个投资过程中,这比任何呼吁加强投资者教育的口号来得更加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