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的来源

古蜀国,起源于夏、商,灭于战国晚期,前后大概有1600年。一共经历了五代王朝,分别是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

从甲骨文中“蜀”字,可以看出来,像是一只正在吐丝的蚕

“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所以,古蜀国的历史跟蚕有很大的关系。传说,黄帝在四川叠溪娶了蚕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很快生下了两个孩子,分别取名青阳、昌意。

老大青阳,在四川西北地区与当地的女子婚配,在今茂县地区生下了大禹。我们从一些古籍文献中可以看到,大禹治水的线路是先从岷江上游开始,后治长江巫峡等地区。

老二昌意,在今四川西部,与蜀山氏的女子婚配,生了颛顼。后来颛顼与共工争夺天下共主的地位,将共工击败于不周山。颛顼死后,托变为北极星,他的子孙后代就封于蜀。颛顼死后,并不甘心就此死去,灵魂附体,变成一条蛇爬回了蜀地。后来颛顼化身成一位叫鱼凫的年轻人,重新当起了蜀国国王。这个故事被收录在《山海经》、《吕氏春秋》、《史记》等典籍

《史记·五帝本记》载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之女,谓之嫘祖氏。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配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德盛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段看似荒诞的文字,对揭示古蜀国开国之秘有重要帮助: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在系统记载蜀地传说的作品里,最早的是杨雄的《蜀王本纪》,也是最接近事实的,可惜,自东汉以后,此书就流散了。在后来不断的传抄和流传的过程中,已经面目全非了。

杨雄是西汉末年人

现在所说的巴蜀,在古代是作为两个区域的名称,川东的巴山和川西的蜀山。川东泛称巴,川西泛称蜀。其民族形成的时期上限在考古学分期的旧石器时代。传说中的伏羲时代。

巴蜀一带的民族起源现在很难考证了,一说是彝人从滇池一带出发来到昭通,沿着岷江而上,最后在岷山一带开始聚居,而后慢慢形成了一个大的部落群,也就是蜀山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蜀人是古羌人的一支,从青海南下到达岷江的。

当地流传有羌人居住的传说,在羌人之前这个地区居住着一种被称为“戈基”的居民,他们的生理特征“纵目、有尾”。这些戈基人被后来的羌人打败,逃走,留下了大量的“石棺葬”

据羌族最早的史诗《嘎尔都》记载,羌人战胜戈基人后,双方首领决定共同开发岷山,从此两族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蜀山氏部落群和后来的古蜀国。


蚕丛

从名字看来一定和蚕有关系,昨天我们说到甲骨文中的蜀字,像是一只吐丝的蚕。所以蚕丛是一位养蚕的专家。至于蚕丛的出身在何方,我们昨天说过,黄帝娶了嫘祖为妻,嫘祖以养蚕出名所以蚕丛很有可能是来自嫘祖的部落。

史记和华阳国志记载,古蜀先王是黄帝和嫘祖的后代,被封在蜀地世代为伯侯。而蚕丛以蜀侯的身份,成为了古蜀国第一代先王。

《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传说蚕丛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据专家推测,这很有可能跟古代西南的地域环境有关。古代的四川瘴气很浓,由于蚕丛眼神极好可以看清远处的东西,所以被神话,这也是一种器官崇拜。

对于蚕丛后面的记载,史籍有这样的记载“蚕丛国破,子孙居姚、巂处。”只是并未加以说明蚕丛国究竟被何人所灭。蚕丛方国遭遇了残酷的战争,所以方国内的人大规模的流亡与迁徙。有学者认为,他们从岷江南下,接着一支从乐山往西,沿着河流至今越西县附近。还有一支顺着赤水,一支到达今姚安一带。对于“等处”,有的学者认为,当年从岷江而下的那一支,有一部分没有西去,而是径直往南,到达了如今的宜宾一带,然后渡江至今云南昭通一带。古彝人就在此居住,蜀人跟当地彝人不断融合,渐渐发展成后来杜宇为首领的方国。

公元前1613年,商朝君王祖甲执政后期,蚕丛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领导部族奋起反抗,结果弱不胜强,战死岷山,族人四处逃散,他们的一支,“从茂汶盆地的东面翻过与岷山相连的玉垒山脉进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机重新抗争。

“纵”在古代应该是“向前”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纵目远眺,纵深一跃。但是这也只是几种解释之一。

说到纵目,就说说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吧

这个面具的说法,现在在学术界和考古界有很多的争论。一种说法是古蜀国的始祖蚕丛的影像。还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山海经中对烛龙的描述。山海经描述烛龙“直目正乘”,所以推断这个青铜面具是山海经记载的烛龙。直目现在大多数的学家都赞成晋代学者郭璞的说法。即“目纵”之意。这也是为什么三星堆出土的很多器物有不少龙的星象。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神话传说中火神、光明之神和南方之神祝融,因为祝融和烛龙读音相似,因而烛龙又可以视为主从。山海经中记载,祝融将生于岷江一带。而蚕丛也居住在岷江,古蜀国很可能将他们合为一个神。

现在中华民族的起源,很难说和古羌人无关。

从甘肃出土的遗址来看,古羌人很可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我们都知道青铜冶炼技术是从西亚流入中华的,那么这个流入的过程一定是有路线的。青铜冶炼技术我们现在来说,不晚于4500年前目前中国最早的青铜是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的一把青铜刀。距今5000年

蚕丛下一位王,柏灌

由于古籍中对柏灌的事迹没有一句记载,所以历史上的史家也无从分辨,只能从蚕丛氏的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两方面结合推测。

柏灌是蚕丛氏的一个支族的领袖,他成立了自己的一个独立的氏族,但是又隶属于蚕丛氏的领导。还有一种说法,是柏灌可能是进入北川盆地的一个氏族首领。蚕丛国破后,以柏灌为首的一支就整个蜀山氏部落中的最强者。他们没有随着族人迁徙,而是司机发动反攻。

于是柏灌带领族人,翻过与岷山相接的玉垒山脉,进入了四川盆地的边沿,建立了柏灌与鱼凫两个王朝。

山海经中记载“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这是一种羽毛鲜艳,身形奇特的大鸟。于是有的学者认为生活居住在此的古蜀人以柏(白)灌作为族名的称谓。

之后的柏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柏灌氏部落被南边的新起的鱼凫氏部落兼并了。另一种是柏灌被族内另一个年轻人鱼凫氏所取代。无论两种说法哪种成立,都改变不了柏灌被鱼凫所取代。

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大抵也不会例外,当时的蜀人大抵还会流传着一些先王的传说。据此,扬雄写道,“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

鱼凫

关于鱼凫名称的来源,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图腾崇拜的体现。鱼凫是一种捕鱼的水鸟,该鸟忠于其主人,能为其主捕食水中之鱼,因此直到现如今它依然是四川各地渔民的一种重要的捕鱼工具。在古代原始社会中,只有稳定而充足的食物来源才可以保障该部族的稳定和发展。而作为一个靠水生活的渔猎部族,鱼成为其食物的主要来源,它因为被氏族居民食用而成为社会珍视的圣物。

鱼凫王朝是整个古蜀史从石器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型。

这是在三星堆一号坑出土的金权杖,有学者推测,这就是鱼凫王朝的族徽。

三星堆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动物形青铜器物,其中以鸟形青铜器尤为突出。其中包括有鸟头青铜器、鸟头人身青铜器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中也发现了青铜鸟7件,其看似公鸡,或似老鹰,或似凤凰,经考证该鸟实为鱼凫原型。另有鸟形饰8件。在三星堆遗址2期出现了大量的鸟头形把勺,长嘴带钩,极似鱼鹰,其也与鱼凫氏有关。

三星堆被大部分学者认为是鱼凫王朝的国都,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是三星堆是第四代王杜宇的国都,关于三星堆,在这里先不进行详细的阐述。鱼凫国破的原因,有史家说鱼凫是被从南边来的杜宇王所灭。也有人说为了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鱼凫王率部与濮人不断发生战争,最终战败被对方强行驱逐出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鱼凫国破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参与武王伐纣而遭到了周的暗算。尽管没有结论,对鱼凫国破这一事件还是公认的。

杜宇

上次讲到古蜀国第三位鱼凫王,至于他被杜宇取代的原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杜宇教会了当地人农耕,鱼凫禅让。第二种说法是鱼凫晚期由于杜宇的到来并且教会当地人农耕被百姓赶下了台

关于杜宇其人,蜀王本纪是历代史书中对其描述最为详细的。杜宇为“朱提男子”,今云南昭通。我们在第一次将古蜀国来源中提到过,蜀山氏走出山中,一部分族人迁徙到了此地。

昭通,在古代拥有大量的可耕之地,其附近还有大量的上等矿石。大约在殷之前,就已经有中原的旷工逃到此地并进行开采。周、秦之前,从中原到昭通教导土著采矿的人越来越多。这里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为了华人的聚居地。秦灭蜀之后再此设县,汉代依然如此。

婚后的杜宇因教导当地人农耕,被蜀人器重,蜀国大权慢慢的落入杜宇之手。后来,杜宇自立为王,建都郫县,称望帝。蜀国本纪中记载,杜宇时期蜀国的疆域,北至“褒斜”,汉时的斜谷、褒谷。南到“南中”,三国时期孟获的都城。现在有专家认为,这一带的有很多氏族部落,他们在农业、矿业等方面都比蜀国落后,都乐于依附于蜀国。杜宇领导的蜀国成为了一个许多氏族的中央领导的部落联盟。这是由氏族部落向国家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传如今的金沙遗址,就是当初杜宇王的国都所在。后来,有一位叫鳖灵的人,代替了杜宇王成为了蜀国新一代的国君,建立了开明王朝。并且最终完成了古国—方国—敌帝国的转变。

开明氏

开明氏第一位王,名曰鳖灵,

鳖灵,传说中的楚国封君,因为其野心膨胀,想要发生政变。结果不言而喻,率领其部族迁移到今乐山市站稳脚跟。恰逢,古蜀国遭遇洪水袭扰,便帮忙治水。后鳖灵治水成功,解除了蜀国的后患之忧,才去郫邑晋见杜宇。也因为鳖灵治水成功,受到了蜀国人民的爱戴,在杜宇即将退位之际,拥护鳖灵为蜀国第五位王。

东周春秋时期,古蜀国境内爆发洪水,鱼凫氏蜀王杜宇任同姓族人杜灵为相,治理洪水。

开明氏蜀王杜灵(蜀丛帝)

杜灵因出色完成了任务,被族人唤做“鳖灵”。望帝因此在年老时禅位给鳖灵。杜灵成了新的古蜀王,建都郫邑(即今天的成都郫县),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

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传说,杜宇化鹃。

李商隐在《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相传望帝原名杜宇,立荆州一个传说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丞相。当时洪水泛滥,而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长江。隔几年,望帝因他功高,传位于他,自己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

鳖灵消除水患成功后,国人的生活都稳定下来,受到了人民的爱戴,老王杜宇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加之鳖灵野心不断的膨胀,鳖灵取代杜宇已是大势所趋。于是鳖灵再起幕僚和老婆的配合下,编织了一场杜宇趁鳖灵外出治水之际,跟鳖灵老婆有一腿的风流韵事。由于此时古蜀国人心向鳖灵,所以把杜宇堪称老迈无能,腐败无用,昏庸淫乱的君主。所以,在群臣的逼迫下,百姓的叫骂声中,老年杜宇退位了,并搬到了深山老林之中。杜宇流亡到不为人知的密林之处,越来越觉得自己冤枉,不久便在悲愤忧郁中死去。于是,杜宇便化为一只杜鹃鸟居住在岷山之中,每逢三月就飞到蜀人中间,不停地呼喊“我没干”

蜀国的百姓慢慢的从迷茫中清醒,了解了老年杜宇与鳖灵的老婆根本就没事。大家不禁想起了这位带领大家致富的杜宇王

现在的郫县境内仍有蜀国人为了纪念杜宇和鳖灵修建的祠堂“望丛祠”

鳖灵取代杜宇成为新的蜀王之后,仍然定都郫县,号开明,称望帝。

其后世子孙八代度郫

鳖灵建立开明王朝约在公元前666年左右,相当于春秋的中期

伺候的三百多年,是古蜀国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最为辉煌的时代。在鳖灵的引导下,开明王朝终于完成了由古国到方国再到帝国的转变

鳖灵是一位更有远见也是更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亲率儿子和部族将士打拼出一块辽阔的疆域,将周边各部族更紧密地联合到以自己为中心的蜀国阵营中来。

将周边各部族更紧密地联合到以自己为中心的蜀国阵营中来。到了春秋和战国交会的时期,蜀国已经是雄霸西南的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了。其疆域形成了“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于秦分,西奄峨嶓(今四川雅安芦山一带)”的辽阔局面。上述各地仍有鳖灵率军作战的遗址。

在他的栽培和感召下,他的儿子、孙子直至后世的几世子孙,使蜀国的事业如奔腾的江河,不断向前推进,直至创造了可与北方崛起的强大的秦国相匹敌的情况,开明二世卢帝在后来创造了司马迁所记载的“攻秦至雍”的辉煌战果。正是凭着这样的气势与实力,开明王朝最终奠定了“据有巴蜀之地”的大国地位,并在战国初年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与秦国保持了国与国的平等又相互制衡的关系。


而此时,秦国正式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位,综合国力极具上升,就在这样一个处于强势的秦国之下,古蜀国竟然被古蜀国开明王朝义气攻到了都城,蜀国的强势也就不容小窥

开明十二世,整个蜀国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相反北方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富兵强,实力迅速增长。在严峻的形势下,末代蜀王已经完全进入了昏庸、癫狂、迷离的境地,四方百姓怨声载道,甚至揭竿而起,开始公然与朝廷分庭抗礼。


公元前316年,开明十二世蜀王之弟被封在葭萌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号苴侯,对当王的哥哥深感不满,滋生反叛之心,欲与巴国联合共同击蜀。交战之后巴苴联军被蜀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为扭转被动局面,巴方军队最高决策者像北方的秦国求援。秦惠王决定,在公元前316年,遣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统领大军沿石牛道一路往南,杀向蜀国。


张仪是秦惠文王的时代,也就是说,蜀国即将灭亡了。

蜀王得到消息后仓促应战,并亲率大军在葭萌迎击。想不到的是,两军一交手蜀军大败,丢盔弃甲退至武阳,蜀王在溃败中被秦军所杀。蜀国的丞相、太傅和太子都败死于白鹿山。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冬十月,蜀平。贬蜀王更号为侯”。

灭蜀之后,“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关于灭巴的的时日,不知何故,太史公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根据当时战局的分析,应该距离灭蜀的时间不会太远。

秦王朝在灭蜀之后,三封蜀侯,又三次杀掉,都因为谋叛,而前往平叛的官员又都是著名的军事家甘茂、张若之、司马错等人,这足以说明蜀人和秦王朝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前后持续了三十年之久。开明王朝的残余势力,逐步向西南退却,于战国末年,经云南、广西进入今越南北部建立安阳王国,其国为汉出的赵佗所灭。


秦在统一巴蜀之后,初立巴、蜀二郡,后分巴、蜀二郡再置汉中郡,共三郡三十一县。此后,秦国的制度政令逐步推行到巴蜀地区,并促使青铜时代的古蜀文明逐步融入到铁器时代的中国文明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