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這個老圩有“小佛山”之稱,這篇文章勾起多少人的回憶?

 老圩老了,我無法將它留住,但那些關於老圩的故事,還留在記憶裡,時時勾起我對老圩的懷念。

  老圩有“小佛山”之稱

  石鼓老圩,雖不及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那般靜美,卻有粵西名圩的獨特風韻。深秋,回到老圩,還是像往常一樣,會去“圩中間”走走,因為那裡鄉情濃烈,每一處街角簷頭都印滿我童年的身影。圩中間,顧名思義就是老圩的中心地帶,現在,那裡蓋起了一幢幢參差錯落的樓房,穿行其中已認不出它舊時的模樣。記得那時的圩中間是一片好大的空地,沒有一棵樹木,所以又叫“光地達”,風起時,塵土飛揚。

茂名這個老圩有“小佛山”之稱,這篇文章勾起多少人的回憶?

  那時的“光地達”,三面是低矮簡陋的瓦房,爺爺帶著我和弟弟就居住在這裡。東面有一排堅固的火磚大屋,是糧站的糧倉,每到收購公糧的季節,四鄉的農民會將稻穀挑到這裡,光著膊,流著汗,排著隊等候檢驗、過稈、入倉,不飽滿,不合質量的穀子,還要用風櫃再漏一次或幾次,風谷聲、吆喝聲此起彼伏,甚是熱鬧。

  圩期“二五八”已是百年不變,那是遊子永遠的記憶,那是鼎沸的分貝、酸澀的汗味和通紅的火把交織而成的“圩日”,它充斥著無數鄉人圩人生意人的夢想。老圩的菜市,估計建於民國,是五六排擔通的瓦屋,很大,但很暗,從沙井村的水田邊透到北巷塘,裡面有菜行、肉行、魚行、熟食行、雞鴨行等等。那時,只能殺不能耕田的老牛,肉很韌,三角半一斤,豬肉是七角一斤。繁華的西平街西段從菜市口穿過,東段是鹹魚行。圩日到了,天未光就成圩了,很多人都是打著火把來趁圩的。到了天光,圩中間已被擠得水洩不通,那些與農耕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應有盡有,擺滿“光地達”,如農具、竹器、粗布、漁網、通繩、燈盞、缸瓦、刀剪、菜米等等。此外,還有閹雞補鍋、睇相算命、耍雜技、擺武檔、賣假藥的,林林總總,三教九流,令人眼花繚亂。聽老一輩人說,那些走南闖北的客商們,只有來到這裡,才能辦齊貨物,因此,石鼓老圩又有“小佛山”之美譽。

  那時,趁圩的人做完了買賣,就會到圩上的熟食行檔去尋食解饞。供銷社“和平飯店”的麵包、鬆糕、粥飯總是不夠賣。市場裡,一檔連著一檔的“狗奧”,明火亮灶,現切現賣,百丈之外就能聞到香氣,食客蹲滿條凳,他們望著大鍋裡熱氣騰騰的狗肉,要哪塊就切哪塊,要多少就切多少,食到一半,還要加一勺狗湯,真是“狗肉滾三滾,神仙企唔穩”;傳統美食七層皺皮薄箕吹,淋上芝麻香油,食了一蓋又一蓋,抿抿嘴,還要帶兩蓋給在家裡等急了的八弟九妹。

  老圩的文化娛樂

  老圩的文化娛樂說不上豐富,但在那個時候也算多彩了,這得益於圩上很早就通了電。那時全圩只有幾盞照明路燈,但總比摸黑好了許多。我現在還記得,廣行水井旁邊那盞又黃又暗的路燈,吊在一條很高的木柱上,照到地面上已經沒有多少亮光了,或許是安裝的人覺得,整高點,燈火就會照得遠一點吧。

  因為有了電,老圩很早就有了廣播站,掛在騎樓下的木盒喇叭,除了播放時事新聞,還播放歌曲,聽得最多的歌聲就是《社會主義好》,這是當時最流行的歌曲,還有抗美援朝的雄壯歌聲:“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老圩還有業餘粵劇團,經常排練演出,聽圩友說,父親也在業餘劇團演過戲,但我的印象很模糊,好像看過,又好像沒看過。縣城的大機隊,隔三差五會來“光地達”放電影,依稀記得,票面上印著“票價三分,遇雨改期”幾個字。

  “大躍進”時期,圩民獻義務,擔沙擔石蓋起了公社禮堂,從此看戲不再擔心“遇雨改期”了。這座瓦頂禮堂,歷經60年風雨滄桑,現在仍然傲然屹立在公社的旁邊,成了老圩著名的地標和一代人的文化記憶。禮堂除了放電影,那些南來北往借路經過的大戲班,也經常到禮堂演出,有時連演幾個晚上。那時沒錢買票,我和賢明弟都是站在禮堂門口“聽戲”,一直聽到散場,碰到運氣好,混入場內看一段“摺子戲”,也覺得很快樂。

  記得有一年圩上慶祝國慶,電影、大戲和木偶戲大匯演,還連演三晚,免費任睇。大人們睇戲講究“睇戲睇成套”,不會走來走去;而我們小孩是貪熱鬧,一會兒看電影,一會兒看大戲,一會兒又看木偶戲,總之,一個晚上都在來回折騰,現在回想起來,那年國慶節真是過足了戲癮。

  小時候看過的電影和大戲,模糊記得,有《白毛女》、《祝福》、《搜書院》、《長生殿》等等,當然還有許多,只是記不起來了。在當今快節奏的年代,拖沓冗長的大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電影也不再萬人空巷了,但我依然慶幸我的童年,能夠觸摸到這些後來才知道是文藝精品的東西,儘管是零零碎碎一知半解,更多的甚至是不知何解,但我始終沒有忘記,那是老圩給予我的文化啟蒙,讓我懂得了許多許多……

  老圩已融入現代生活

  西關大塘,水闊天空,碧波盪漾,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老圩人。那時候,我們常常在那裡一浸就是幾個小時,在水中追逐嬉戲,翻滾沉浮,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游泳,不像現在的孩子,要花錢學游泳。

  那時候的西關大塘,草青花黃,白絮飄飛,微風掠過水麵,皺起一塘碧水,在夕陽的輝映下,仿似千萬銀魚在跳躍;遠處,晚歸的牧童坐在牛背上,吹著用勒角葉捲成的笛子,悠然地行走在高高的塘基上……那自然古樸的景緻,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美不勝收。不久前,我回到老圩,回到魂牽夢繞的西關大塘,追尋那遠去的歲月。當年岸邊成片的單竹林和百果園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矮矮的樓房,童年時走來走去的路沒有了,竟差點迷路。現在的西關大塘,好像變了一張臉,變小了,變濁了,變老了,變得差點認不出來了。我想,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真的有點難。

  歷史在變遷,老圩已經不再是老圩,許多值得留戀和珍惜的人和事,卻偏偏不存在了,人們與老圩疏遠了,隔膜了,曾經熟悉的人家,有的已經舉家遷走了。老圩的後一輩人,也離開了祖祖輩輩守護的青磚老屋,融入了現代的生活,也有的外出淘金去了,只剩下這寂寥蒼涼的古巷,還在演繹著老圩的前世今生。偶爾回到老圩,所見所聞,恍如隔世,認識的人沒幾個了。

  圩南,老榕旁的百年古廟,是小時候奶奶帶著我常去的地方,現在,初一十五還會飄出幾縷香菸,彷彿在告訴人們,老圩的香火還在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