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庆余年》作为古装穿越剧,真是埋梗满满:林婉儿的鸡腿女孩、庆帝的老戏骨演技、范思辙的搞笑担当、PPT穿越……十足的料让这部古装穿越剧看得是津津乐道,本以为是一本正经的权谋古装剧,没想到是披着正剧皮囊下的喜剧片。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正剧剧情配上现代画风的反差萌,成为了年度压轴大戏的爆款,上线20天双料日冠,话题讨论量超千万。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所谓剧红是非多,《庆余年》全集被泄,超前点播热议,全员都忙着在扶正。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1.视频的超前点播50元,闪了盗版的腰

扶正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当盗版窜横网络的大街小巷时,超前点播VIP专享的扶正策略真是闪了盗版的腰。

出其不意地福利政策,本以为会留住更多的人沉浸在正版的观剧氛围里,没想到多花50元就能提前看六集的“超额点播”斗士策略,反倒腹背受敌。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VIP抢先看6集的基础上,会员再交50元可在更新时多看6集,VIP专享质疑已是沸沸扬扬,视频网站的套路真是吃相很难看。”——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人民锐评可谓是一语中的,站在民意讨论下的生动解剖,聚焦的是优质影视作品下的“知识付费模式”。超前点播正是知识付费模式下的分支,小小分支里暗藏着两种深意:超前和超额。

超前无外乎指的是,剧情更新很慢的前提下,满足大家的迫切心理可以提前多看几集;超额顾名思义讲的是,想要多看几集那就麻烦为知识付费,多付50元,VIP之外升级VVIP,远远超出了会员们不愿承受的范围。

不愿承受的并非是为了小小的50元,而是精打细算下的不平衡。超额50元才看6集,其他资源却是免费看;并非会员就有特权,多加50元才有其他优先权。

看似不经意的点播,撩拨了会员与非会员的两波人群,在价值与价格的权衡下,何去何从早就一针见血。

超前点播的付费模式并非是新鲜物种,在《陈情令》热播当头时,就已经开启了这样的先河,从提前再看大结局到会员免去广告,从剧情花絮抢先看到周边衍生品的开发,确实满足了陈情粉和原著粉的心理期许。就连最近全网热议的沙雕剧《从前有座灵剑山》,也如法炮制走上了12元解锁不复返的道路。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知识付费本身没有错,它满足了观众迫切追剧的心理需求,也力挺了为优质的正版作品付费的肯定,错就错在涸泽而渔的急功近利,没有考虑老会员的感受,也没照顾新会员的权益,忽视了观众看片观影的心理感受。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2.视频圈的去与留,都在观众的举手投足间

中国网络视频的发家史实际是观众需求的变迁史。上世纪90年代,付费视频进入黄金元年,花钱看广告的梗就是从这里开始,40集的影视片就要插播两条中间广告,这个时段成了上厕所的休息时段,偶尔看下广告成了那个年代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2006年开始,网络视频爆炸式的遍地开花,不仅有了人人都可以当拍客的自主形式,还有了成为会员提前看的追剧模式。

不仅可以一口气追完所有的剧,还有畅快淋漓的自我满足:追剧真不能断,断了就没有激动聊剧的感觉,这是大家的内心诉求。

最有趣的是,通过艾瑞等多个数据网的小调查,就会发现有几个趋势:网络形式中网络视频是看得最多的,大家对观影中弹出来的广告持4:3的反感意见;知识付费已经成了2018年后的时代趋势,开通视频会员是知识付费意识的觉醒,单平台的1亿会员费只是起点,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从追剧看广告到充值会员提前看剧,种种行为就已经说明了,观众的口味确实变了。无论是心理变化的不一样,还是行为举止的不一样,都在说明着一件事:体验感。

你感觉不到时间,不知道现在打到了哪一节。你听不到观众的呼声,也不知道自己得了多少分。你不会去思考,你只是在打球。所有的进攻都是源自本能的。当这种感觉开始消失,就会变得很恐怖。

篮球运动员本·高登曾经描述过打篮球时的感觉,那种沉浸在某一处领域里无法自拔,获得心灵快感和自我满足,这种身临其境地体验感就是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心流体验”,正如充值追剧本身的体验感。

沉浸在津津乐道的影视剧情里,体验酣畅淋漓的感觉;

沉浸在喜爱的偶像演技里无法自拔;

沉浸在视频网站上畅通无阻不受打扰下看完所有的快感。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可是,一部分视频圈儿的推陈出新的操作恰巧扼杀了所有快感的蓬勃而出,原以为看似从用户迫切需求出发,提出的绿色权益,反而成了忽视体验感的变现潜台词。

这就是不同质疑声的根源。

反观近年来的视频圈儿,优质的影视作品成了连接观众和平台的桥梁。当年乐视买断《甄嬛传》的版权获得3个亿的满盆归;一部《陈情令》腾讯视频点播7500万……

明明收获丰裕,为何这样迫切?视频圈儿的拐点已经出现。

高峰时代已经高速增长时,便会有下滑的危机感,视频圈儿正是如此。几年前,西单女孩、苏珊大叔,李子柒的美食日记,观众自拍浪潮已经迅速发展,增加用户之余,加深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近年,《皓镧传》的延续出品,《黄金瞳》的强势出击,《怒晴湘西》的实力爆发,这就意味着视频圈儿已经开始寻常内容制作的途径,生产优质内容挽住曾留下来的用户们。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随之而来的却是优土的合并上市,酷6的融合发展,乐视的下滑低迷,一件件都在警示着行业竞争的危机。尽管知识付费的意识崛起,会员发展的蓬勃,也意味着竞争市场下带来的紧迫感,和粉丝经济下观众拥有的无限自主权。

换句话说,去与留的生死局,视频圈儿的命运都掌握在观众手里。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3.视频圈的生态发展,都在尊重的一念之间

有人说,超前点播将观众们推向盗版的天秤另一端。从某种意义上,不设置高门槛的观影福利,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会员享受,引进高质量的优质作品,才能在盗版肆恣横行下多贡献一份力,不忘记当年打江山的初衷,才是长存的共赢。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时代越是紧迫,越是要注意体验,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尊重。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守在视频上追剧到底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巴望着看到一部部优秀的经典,成为丰富的精神食粮;

还不是能够见到自己的偶像打造出的优质作品,成为激励自己的口粮;

还不是因为,我们愿意为优秀的正版作品买单!

合理的规则,不仅尊重了观众看剧的需求,更是尊重每部影视作品和它身后的创作者们。当年触动所有人心弦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贾樟柯谈到了一片丹心的尊重: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时间去哪儿了》的创作中最大的问难是沟通,小到技术的格式和影片的进度,大到创意的主题和我们细微的技术格式,这些东西都要协调五个不同时区的国家,统一到一个规范里面,我们几个执行制片人工作了八个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这个困难仅仅是时间跟体力的困难,另外一个困难是如何用科幻的方法如何呈现一个主题,都需要费脑筋。


我过去只是一个导演,只对单一作品负责,这次不一样,怎样尊重其他导演的创意,保护他们的创意,这是给我的一个难题。

影视创作,的确是一个费体力又费脑力的行业,任何的影视创作实属不易。作为导演需要尊重和保护每一次的创意,作为观众愿意观看精彩背后的艰辛,回味作品带来的喜与乐,体验成为爱豆的心酸与快乐。从每一次的观看中,每一部作品的浏览中,都能获得成为最好自己的感悟。

人民日报点名《庆余年》,看剧最不能忍的是忽视观众体验感

我们不应该在一次次的规则设置下,流失掉每一批推心置腹的观众,失望掉每一部费劲余力的优秀作品。尊重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位观众,是不将他们推向盗版的边缘,养肥盗版的胃口。所有人都很明白,因为国内正版媒体平台在优质资源的匮乏,才让这些二次合成、复制黏贴的盗版有机可乘,既然我们有能力引进这样优质的影视作品、自创有趣的原创内容,为什么不能好好经营呢?

人性化的尊重是影视作品生产的力量源泉,也是影视生存的背后保障。体验感的尊重是观众愿意准点守候的坚强后盾,也是观众长期以往的温暖体验。创造绿色良性的平台生态圈,引进资源匮乏的尴尬,才能成为杜绝盗版横行的一股清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