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老大连,山东人闯关东第一站留下做苦力,繁衍生息到今天


大连港口,长长的防波堤上,修建着一座灯塔,至今仍在使用,号称百年灯塔,大连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发展,正式建港则是沙俄强占旅大之后,1902年投入使用,1905年日本战胜沙俄,继续修建大连港,在后续岁月中成为远东大港。

停靠在大连港口的大型客船,旅客正在下船登岸,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初夏时分的清晨,大连市内的大广场,两位年轻女孩背着包,打扮新潮,正走向前方。

旅顺的一处农户前院,铺满了收获的高粱,主人扛着耙耧,牵着一头蒙着眼睛的驴子,拉着拖耙给高粱脱壳。

位于大连市东南端的寺儿沟贫民窟,大连人称为“红房子“,””生活着贫困的闯关东的山东人,主要在当时的日本工厂内充当劳工,被日本人残酷剥削。

大连市大广场处的市役所,大连从金代始称金州,1894年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两年后归还清政府,1898年沙俄侵占大连,日俄战争爆发后,1905年沙俄被日本打败,大连又成日本殖民地,1945年日本投降,苏军当年接管旅大,直到1955年才归还中国。

大连小岗子商业街,沙俄殖民期间将这里划为中国人聚居地,日占期间,日本人将大连南山的中国人也迁至这里,形成了中国百姓的主要生活区域,图中是一处下坡的街道,左侧的商铺为“恒益当”、“文海园小卖处”,几位女子梳着长长的大辫子,向前走去。


大连浪速町,是当时大连的繁华商业区,日本人以其海军驱逐舰“浪速号”命名,该舰曾在甲午海战中击沉了北洋水师的“高升号”运兵船,日本侵略者以此命名大连的街道,实为中国人的奇耻大辱。

位于大连市寺儿沟海岸沿线的山崖,从山东渡海而来的劳工百姓,在大连谋生,便在此建起简陋木屋落脚生活。

大连港,结冰之后的海面,船舶无法靠岸,船上的货物只能通过人力拉车驳运。

位于大连的一处榨油坊,一辆货车停在院内,两个山东来的搬运工正在装运豆粕。

大连港内的堆积场,面积巨大,来往运输的货物堆积成山,画面下方各有两人正在码放货包。闯关东的山东人不少在此扛活,就是装卸货物。

位于大连西岗子地区的天齐庙,被大连百姓称为“东关大庙”,建于1908年,图中两个道士正站在殿前的台阶上,门匾上为“天后圣母”四个大字。

大连中心大广场附近的港桥,桥下是通往港口码头的铁路线,前方是当时的山县通。

大连常盘桥附近,桥为沙俄期间所建,连接着大连的东西交通,日本占领期间这里是大连市规划的圆点。图中电车交通发达,人来人往,远处右边的建筑,门匾上写有“大阪每日新闻”的字样。

大连市老虎滩地区的日本人住宅区,房屋高低错落,修建的风格很有艺术气息。

日本人修建的满铁大连医院,号称东洋第一的医院,1925年12月竣工,耗资560万圆,占地面积达8.9万平方米,床位有590个,科室众多,设施先进。建国后一直是铁路医院,近几年改为大连医学院分院。

大连市王家屯的劳工聚居村落,这里的百姓大多来自山东移民,主要从事当时大连港口的货物搬运,生活很是艰苦。

位于大连市普兰店的城子疃街,明永乐年间为防范倭寇进犯,在这修建“归服堡”土城,后世因交通便利而商贾云集,形成热闹的街市。

位于大连市普兰店的貔子窝地区的永安台,是建于明代的烽火台,在明朝时期的归服堡和红嘴堡之间,主要是防范倭寇的侵扰。

大连市西岗子,这里是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区,图中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场景,沿街的房屋门头上挂着红灯笼,节日气氛浓厚。

大连市西岗子的中国街道,正月十五期间,街头的元宵售卖摊点,一位摊主和孩子正看着镜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