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獐子島“進口”扇貝的真相為何姍姍來遲?

獐子島的扇貝年年神秘“失蹤”,到底是何原因?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從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獐子島”,002069)內部員工及知情人士處獲悉,其實很多是“外來貝”,購自日本、韓國,加工後以獐子島扇貝的名義出售。

從內部員工及知情人士的舉報來看,獐子島在前年和去年都有從韓國購買蝦夷扇貝“充產量”。用進口扇貝冒充自家產品的行為,算不得多麼高明的欺瞞手段。可就是如此粗陋的手法,為何竟能年年鬧出扇貝“失蹤”之謎,直到媒體介入才被曝光?

這首先暴露出當地有關部門對於獐子島日常經營狀況缺乏常態化監管。從報道來看,獐子島將外來貝殼送至加工中心加工生產,這一情況已經被知情人所掌握,有關部門為何卻對此不瞭解?而知情人士向有關部門舉報,是否獲得回應?種種現象值得深思。

正是因為獐子島將進口扇貝冒充自產扇貝的行為缺乏監管,導致不知情的廣大消費者上當受騙。這一行為已經嚴重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

此外,獐子島不惜虧本也要銷售進口扇貝,是為了業績作假,從而在財報及其他信息披露中,將此作為業績利好向股市釋放,讓不知情的股民受其矇騙而跟進,帶動股價上漲。隨著目前獐子島股價跌去大半,股民為此損失慘重。這也說明對於此類惡性造假行為,在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強制退市、相關責任人法律問責等方面仍有缺陷,導致獐子島違法成本過低而無所顧忌,這是更值得探究的問題。

獐子島扇貝“跑路”、業績造假等黑幕不斷被揭開,令人咋舌。如果企業造假多年後才被發現,消費者和股民的權益誰來保障?查明獐子島的全部真相,不能光靠媒體曝光。不要讓獐子島之類的奇葩案例再度上演,需要負有監管責任的相關部門有更多積極作為,加強常態化監管,完善治本舉措。唯有如此,公眾才不會被下一個“獐子島”所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