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檢察院“三理”融合答覆法成功化解一起十五年信訪積案

“侯師傅,您老以後要安享晚年,不要再去上訪啦。” “好的,我聽你們的,再不去上訪啦,以後要好好過日子,你們吃過飯再回吧。”“不啦,再見”。這是定西市人民檢察院控申部門檢察人員離開侯師傅家的時候發生的一幕。車已經開動了,侯師傅還站在街邊揮手再見。

侯師傅是渭源縣會川鎮人,2001年他出地皮,李某出資二人聯合建房,約定完工後二人各佔有一半的房產。2003年工程還沒完工,雙方就因為工程質量問題發生了矛盾糾紛,積怨加深,多次到法院起訴。渭源縣法院審理後認為雙方違約,但李某責任較大,判令李某支付違約金1萬元。侯師傅不服提出上訴,定西市中級法院維持原判。後申訴又被甘肅省高級法院駁回。侯師傅不服判決,並控告辦案法官毆打他,開始到處上訪,先後多次赴京上訪,成了一名老上訪戶。2019年侯師傅又向中央掃黑除惡督導組反映問題,定西市檢察院核查後認為,法院判決適當,並無錯誤;法官毆打侯師傅之事無證據證實,不屬實。

如何向這位十五年的老上訪戶答覆結果,徹底解開他的法結、心結、情結,化解這起信訪積案,成了辦案人員迫切面臨的問題。

“侯師傅,您好!我們有緣又見面了”,檢察人員走進侯師傅家門的時候,一聲問候首先從感情上拉近了距離。侯師傅很客氣,讓老伴兒端饃泡茶。接著開始正面答覆:“你所申訴的民事案件,法院判決適當,並無錯誤。你所控告的法官打你之事,沒有證據證實。”“今天我們來的目的就是要向你講清楚事實,說明白法律,解開你的心結,徹底化解矛盾”。侯師傅不接受答覆意見,開始滔滔不絕講述自己的理由,足足說了半個小時,辦案人員耐心聽完後,從雙方訂立合同開始,到建房、發生矛盾、訴訟、持續上訪,把案件的所有細節和爭議焦點向侯師傅娓娓道來。有些細節侯師傅都不記得了,經辦案人員提醒,他才恍然大悟。此時,他的態度開始有所轉變,對辦案人員有了信任。辦案人員趁熱打鐵,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向侯師傅解釋訴訟程序和法院實體判決。侯師傅不住地點頭說:“你們說的對,民事案子我就服判了。但是法官打人的事情你們必須處理”。工作人員打開案件卷宗材料,向他宣讀了證人證言,還讓他看了2012年7月25日(他自述被打之日)他自己在醫院的體檢表複印件,以證明法官打人之事並不屬實。侯師傅面對證據,好一陣子不說話。辦案人員繼續耐心疏導:“侯師傅你也是很講道理的人,有了矛盾知道通過訴訟來解決,是很正確的。但是這個事情你已經上訪了十幾年了,況且法院的判決並沒有錯誤;你控告的法官打人之事不屬實,而且這位法官已經去世了,你要服判息訴,不要再上訪啦。”侯師傅笑著說:“你們的工作態度太好了,太讓我感動啦。你們的答覆我滿意。我保證不再上訪了”。一起十五年的上訪積案終於化解了。


定西市人民檢察院嚴格落實“群眾信訪件件有回覆”制度,對信訪案件全面做到“七日內程序性回覆,三個月內辦理過程或結果答覆”,運用“事理清晰、法理明晰、情理中肯”的“三理”融合答覆法,積極回應群眾訴求,切實解決上訪群眾的實際問題,踐行司法為民,傳遞司法溫情。努力打造“楓橋經驗”定西檢察版。自六月份以來,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50餘件,積極實踐“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為建設“平安定西”貢獻優質檢察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