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已經使用63年,到底要不要恢復繁體字?

目前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恢復繁體字的聲音,不太理解,自1956年頒佈《漢字簡化方案》後,成功推出了第一批簡化漢字,至今已經60多年,無論思維還是習慣上早已適應了簡化字,現在再嚷嚷回去,這是明顯的倒退行為。

僅僅從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友好而言,簡化字已經贏了。

一、從漢字的發展規律來說,本是就是一個由複雜到簡單的過程。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隸書,再到楷書(又叫真書、正書)、行書、草書,莫不遵循這樣的規律。現在所說的繁體字,相對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實在是大大簡化了的漢字,怎麼沒人說回到甲骨文、隸書時代?

簡體字已經使用63年,到底要不要恢復繁體字?


二、至遲在南北朝,已經產生一些今天還在使用的簡化字。比如“萬、無、法”等字已經出現在北魏書法名貼《龍門二十品》。“劉”字的書寫在現存的元刻本《水滸傳》中也能找到。這說明簡化行為由來已久。

三、簡化字的使用並不是從建國後才開始的。早年的太平天國就大量使用簡體字頒佈律令文書。1909年的晚清,也公開鼓勵使用簡體字,發表了《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的倡導文章。

1919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掀起漢字簡化熱潮。需要說明的是,建國後推行的簡化字,絕大多數都是在民間已經廣泛使用的文字,而非生造。這也是1956年的漢字簡化推行能夠普遍接受的最重要原因。

簡體字已經使用63年,到底要不要恢復繁體字?


四、從漢字的功能上說,本質是記錄與交流的工具,當然要以實用性為主,筆劃多、結構繁瑣、書寫費力的繁體字,實在多有不便。縱然因此失去一部分表意功能。

須知,沒有簡化漢字,中國五、六十年代的大幅掃盲運動不會如此成功,短短數年時間使幾千萬民眾認識了漢字,時至今天,算是基本無文盲。說簡化漢字普及了基礎教育,並不為過。繁體字在這方面只會增加難度。

五、繁體字不會因為簡體字的推廣而滅亡,簡體字也不會停止繼續簡化。楷書、行書、草書出現並流行後,比它們繁瑣的篆書、隸書並沒有消失,綿延二千年,一直有人在學、在寫,總有人有這樣的興趣愛好,或者說有文字傳承的使命感。

簡體字已經使用63年,到底要不要恢復繁體字?


同樣,繁體字也總會有人愛,雖然退出歷史與使用舞臺,但總有屬於它的小圈子。何況海外華人,中國的臺灣、香港、澳門都有廣泛的繁體字運用人群。一套主流,一套小眾,沒有必要將兩者對立起來,你死我活,互不相容。

簡體字的繼續簡化,也是形勢必然的。雖然簡體字已經簡化很多,還是有不少難字、生僻字,奇奇怪怪的字。如“巤”字,“戜”字。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必然越來越緊密,漢字就是中國通向世界的第一窗口。在簡體漢字與世界的溝通尚且有極大阻礙的情況下,恢復繁體字是想進一步阻礙中國國際化?

簡體字已經使用63年,到底要不要恢復繁體字?


只是從中國入世的角度,漢字也只能進一步簡化。另外,在簡體字普及的今天,隨著手機的須臾不離,大家已經提筆忘字,握筆都成問題了,還在爭繁體、簡體,有什麼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