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枣庄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948年11月7日,枣庄煤矿解放,至此,枣庄全境解放。战争刚结束,受到战争破坏的何止城市和乡村的住宅、道路、工商业,还有就是教育,很多学校不是停办就是迁走,枣庄地区解放以前有几所中学,滕县私立弘道中学、临城中正中学先后与1948年流亡江南,1933年秋设立的矿办中兴中学,设有初、高中班,办学10余年,至1946年底停办。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台枣专署和尼山专署的峄县、临城县、兰陵县、滕县、凫山县和枣庄矿区所在地的枣特别行政区相继建立了人民政府,开始按照上级的指示,这些地方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掀起了受战争破坏以后的办学热潮。

1950年初,山东省制定了《恢复和发展、初步改革小学教育的意见》。各县照此要求修葺校舍,配备干部,充实师资,使学校正常开课。同时翻身农民自聘教师,自筹经费办了一大批民办小学。1952年到1953年,中央政务院、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整顿和改学教育的指示》、《中小学暂行规程》,山东省下达了《关于纠正小学教育混乱现象示》,各县按照文件要求对小学进行了整顿,同时举办了一批二部制小学、季节性半日制小学和巡日制小学,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到1957年,枣庄地区内在校小学生增至145000人,是建国期的15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59%。

新中国成立以后,枣庄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很多学校的办学地址都设在庙宇或者以前的地主大院内,这些建筑在战争期间收到的损失比较小,为办学节约了大笔资金,虽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很多都是“黑屋子土台子”,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力情况来看,很好的解决了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

这一阶段小学教育恢复较快,可是小学毕业生除少数到外地求学外,无中学可上。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的稳定,政府开始拨款兴建公办中发展中等教育。1950年9月,台枣专署所属的设在铜山县郑集(当时徐州隶属山东管)的铜北中学,迁到滕县,成立滕县中学,1953年增设了高中,招生两个班学生91人。

1952年秋,峄县中学在峄城簧学旧址创办。县长王善林兼任校长,有教师18人,招收中4个班,学生20多人。学生有当地的,还有来自萧县、丰县、沛县、邳县、济宁等地1956年增设高中,招生两个班,学生100人。

1952年夏,兰陵中学在台儿庄创办。


新中国成立以后,枣庄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西仓村孙家大院

1952年,薛城中学就是在西仓村孙家大院创办的,有教职工20人,招收初中3个班,学生150人。1956年改称滕县二中,1959年招高中班两个。

1954年,凫山中学(现滕州三中)在大坞创建。

1956年,峄县三中(现枣庄三中)在枣庄创建,有教职工16人,招收初中4个班,学

生216人。

1956年,滕县四中(现枣庄三十一中)在桑村创建。

到1956年,枣庄地区新建起七处中学,在校生达到4500人。

随着中小学办学规模的扩大,培养培训师资的工作愈加迫切。1949年秋,台枣乡村师

范学校经台枣专署文教科副科长张捷三等人的筹备,在峄县南关建立,有教职工22人,首

次招生初师两个班,学生98人,初师学制三年,学生食宿由国家供给。同时招收初中学生

两个班。1950年学校改称山东省立峄县师范学校。1952年春,滕县专署举办了初级速成师范,招收高小毕业生和肄业生入学,学制一年。在三处办学,第一所在滕县马王村,第二

所在凫山县大坞,第三所在临城县邓寨,共招生两届800名学生。9月又在白彦县横岭铺村

招收两个班100人。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分到了小学任教。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浩荡春风,迅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热潮。

从1979年起至1986年,枣庄市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当时,“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观念深入人心,从体制上调动了乡、村两级办学积极性,迅速掀起了农村校舍改造的热潮。七年间,共投资教育11269万元。其中,干部群众集资占93%,新建校舍32850间,总建筑面积27.83万平方米。经省检查验收合格,成为省内率先完成农村校舍改造工作并且受省表彰的四个地市之一,从而结束了农村学校“黑屋子、土台子”的状况。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2001年至2008年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枣庄市累计投入2.27亿元, 新建校舍42万平方米,维修校舍 19.2万平方米。

1979 年,枣庄市现代职业 技术教育由普通学校职业班开始起步,到1985年,我市 共有中等专业学校8处,在校生3124人。是年年底,该市 重新调整中等教育结构、职业中专 (高中)、普通中专得 到鼓励发展,中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到2002年全市共 有各类职业学校42所,在校生达3.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 学校56所;在校生4.9万人,比1978年增加45所,增加 4.5万人,开设专业60余种,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成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完善,积极为农村发展“两高一 忧”农业服务,年培训量达7.8万人次。

1994年5月,经省政府验收,枣庄市成为山东省第一 个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地市。

1999 年,枣庄市教育系统一场全体教师全员参与的、以转变教育观念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深入展开,通过规范教育管理,完善教育机制,狠抓内涵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人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看到了改革的成果。1999年的高考, 我市本科录取达到1147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到 2016 年,高考本科录取人数达到 9886人,本科录取率提高到37.36%,北大清华录取人数20人(2013年高考北大清华录取人数为39人,创高考史上最高 记录)。

新中国成立以后,枣庄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002年,枣庄市按计划平稳完成了小学学制“五改 六”,真正实现了“普九”。到2005年时,五区一市全部 通过省政府“两基”复评验收,成为鲁西南地区率先完成 此项工作的市。

1978 年,枣庄市在市教师进修学校基础上始建枣庄 师范专科学校,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1984 年,经省政府批准,枣庄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与枣庄教育学院合属办学,担负培养培训中学教师的任务。1987 年底,枣庄市筹建枣庄联合大学,与外地8所院校联合举办了28个专业本专科班,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993 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枣庄分校改为枣庄广播电视大学。1995年,枣庄市又将枣庄电大与枣庄联合大学合并。1999年,再次将枣 庄师专、枣庄教育学院、枣庄电大 (联合大学)三校合并,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

2001年 12 月,枣庄市决定实施枣庄师专升本工程。举全市之力,投资2.4亿,经过三年创建,建成占地1083 亩,拥有教职工 890 人,设有14个系、30个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涉及七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2004 年5月,经过教育部批准,枣庄学院升本成功,结束了枣 庄无本科院校的历史。2005 年5 月、2008 年5 月,枣庄 科技职业学院、枣庄职业学院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标志着 枣庄市成功建成了2处集高职、中职、技工、综合高中、 成人教育与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2017年,教育经费投入完成59.23亿元,比上年增加 2.39%,落实市级以上各类教育专项资金 2.59 亿元。全市累计为47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学生发放资助金、减免学费1600余万元,拨付 资金 6000 余万元,办理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 7222万元,资助各级各类学生5万人次。

学龄前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枣庄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989年9月16日渴口乡卫生院给乡幼儿园孩子查体 摄影:董顶清



到2017年底,全市注册幼儿园总数达 到719所,其中公办园552所,占比为77.77%;惠性幼儿 园 577 所,覆盖率达 80.25%。全市在园幼儿总数 10.5 万 人,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6.49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提高 到86%。

中小学教育


截至 2016 年底,枣庄市现有小学 515 所,在校学生345015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巩固率 99%,分别比 1979 年 (入学率 79.9%、巩固率88%)时提高20.1%、11%;全市现有普通初中 100 所,在校学生 118136 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9.99%,比 1985 年 (入学率为56.35%)时提高43.64%。除实现免 费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外,初中升高中升学率明显提高,截至 2016 年底,全市普通高中 25 所,在校学生 73698 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提高到62.28%,比1992年(升学率为15.17%)时提高47.11%,为广大青少年提供 了更多的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

截至2017年底,全市 共有高等职业学院2所 (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 院),技师学院 2 所 (枣庄技师学院、山东化工技师学 院),技术学院1所 (枣矿集团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 18 所,在校生 4.87 万人。全市建有机械电子、数控技 术、现代制造业、旅游服务、互联网产业、健康养老6个职教集团,基本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城乡社区教育中心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依托, 与基础教育相沟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的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枣庄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017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 16702 人,毕业学 生 12715 人,就业学生 12159 人,平均就业率为 95.6%, 对口就业率77.8%,为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做出了贡 献,适应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高等教育


目前,枣庄市现有高等教育在校生3.36 万人,是 1978年的152.7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普通本、专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门类 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枣庄人才培养的高地。

文章来源:李华中《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枣庄教育》

胡乐彪《谱写新时代教育事业新篇章—枣庄教育改革发展回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