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新城,將成也商業體,死也商業體

五大新城

2018年1月4日,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介紹《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相關情況,完善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南匯等5個新城綜合性節點城市服務功能。

奉賢新城,將成也商業體,死也商業體

綜觀五大新城,嘉定多核發展,接壤崑山,靠近大虹橋,又有便利的交通,已有初具規模;松江依靠佘山大居的大量人口,貫穿上海的大動脈9號線,及內部有軌電車規劃,松江大學城,G60科創走廊等,尤其近幾年教育資源的提高,成為離主城最近的排頭兵;青浦新城藉助2號線延長線(因為17號與2號線可無縫換乘),提出了地鐵上蓋新概念,沿著17號線,幾乎站站是城,更藉助大虹橋的優勢,從五大新城中脫穎而出;南匯新城,目前來看尚缺人氣,但作為國家級的投資,未來前景不可限量,單看現在入駐的各大國企、政府班子、教育與醫療資源、自貿區先行區等,即可以預見政府發展南匯新城的決心,相信假以時日,通過縮短南匯新城與主城區的出行時間,南匯新城將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唯有南橋新城目前發展緩慢。

奉賢新城之難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南橋新城的基礎薄弱,領導班子觀念落後,而且奉賢對外宣傳甚少,提到奉賢,上海人的傳統觀念就是農民多,對外地人來說更是不知道奉賢是上海的一個區。現在奉賢對外宣傳的“上海之魚”、“東方美谷”、“未來空間”,大家更是不知道為何物。

但是,自18年以來,南橋新城的發展開始步入快車道。叫了十幾年的地鐵終於迎來了開通,南橋政府可以說把地鐵上蓋發揮到了極致,但是,細思下來,卻又有點過猶不及。

奉賢新城,將成也商業體,死也商業體

奉賢新城之商業分析

我們都知道,奉賢錢少,區域又大,所以發展起來無法顧及到其他區域,只能可著勁在南橋造,簡直是“圍點打援”的另類的解釋,舉全區之力來發展南橋,誓將其建造成宇宙中心。

目前,奉賢新城已開業的商業體數量已經有4個,包括百聯南橋購物中心、寶龍城市廣場、蘇寧生活廣場、南橋新都匯。

除此之外,近幾年,南橋政府圍繞上海新城內核,持續拍出了大量商業用地,比如在建的萬達廣場、傳悅坊、中澳國際、綠地年豐廣場以及龍湖天街等商業,建成未運營的如南橋國際商業廣場,奉賢新城的商業體已超過10個,體量上超過百萬方。

然而,這超過百萬的商業綜合體卻集中在僅僅20平方公里範圍內,四周即使向外拓展一倍,總面積為64平方公里。已知奉賢新城72平方公里,人口規劃75萬平方公里,人口平均密度為1.04萬人/平方公里。按照此人口密度,在64平方公里範圍內,人口達67萬,人均商業面積達1.6平方公里,已超國際標準1-1.2的標準,高達60%,而這還是在奉賢新城人口導入充足的情況下。而如果這些商業體全部在近3年內建成並投入使用的話,奉賢的人均商業面積將高達2.8~3,而這還沒有算上大大小小的各種街面商鋪。

奉賢新城,將成也商業體,死也商業體

奉賢新城如何發展

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大部分城市都得了一種“商業綜合體”病,尤其是一些本來基礎就比較弱,發展動力不足的地區,他們沒有產業優勢,人口導入不理想,財政也不理想,無法建設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城市形象,所以就想通過“商業綜合體”來完成城市的快速升級。殊不知,這無異於殺雞取卵,本末倒置。沒有產業的城市,商業體越多,人們越容易被吸血,生活越艱難。各種商鋪可能會最初開的很多,理論上也會形成更好的競爭,但是過多的商業體卻扯了後腿,開始部分商鋪倒閉,一旦觸發多米諾效應,必將是大片的商鋪關門,那時候就是民生凋敝了。

所以,奉賢的發展不能急於求成,太多的商業用地更不能要求快速建成。現在奉賢要做的,是疏通新城與主城各條通道,縮短通勤時間,使主城區的人能夠儘快的導入。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亙古不變的道理。

在奉賢招商引資比較弱的情況下,通過縮短與主城的通勤時間,讓商家看到未來人口導入的潛力,而不是停留在規劃的數字上,只有這樣,產業才會進來,人才才會進來,新城才能充滿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