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怀化 深化产教融合 助推怀化经济发展

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怀化市唯一的工业类中职学校,多年来深耕怀化大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随着我市产业经济的加快发展,技术技能型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怀化市职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日益提升。目前,学校有机电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13个专业,在编在岗教师141人,高级职称教师32人,“双师型”教师60人,学生规模3700多人。多年来,留在本地就业创业的学校毕业生已逾万名,为怀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撑。

当前,随着怀化获批“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强势来袭,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型、技能型产业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我们必须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勇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历史使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出一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主线”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是坚决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学校要立足怀化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瞄准学校升格高职院校或申创技师学院的目标导向,通过开展办学观念大讨论和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来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思想观念上解决“办什么学、怎样办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学校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思想,真正树立主动为怀化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将提高地方经济服务能力作为办学的首要目标。

二是积极构建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遵循“依托市场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兴旺产业促就业”的办学思路,突出“对接产业、支优扶重,改老创新”的基本原则,密切跟踪怀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紧紧围绕怀化四大支柱产业和近年沿海产业转移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业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着力打造一批怀化产业发展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

三是强化校企共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学校专任教师110余人,其中“双师型”教师60人,占比不高。学校必须要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建设一支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要依托市委市政府“五溪人才”战略为支撑,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二要有计划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跟岗、顶岗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三要修订《“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健全激励考核机制。四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搞科研,结合产业搞科研,结合行业搞科研,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科研水平及技术贡献率。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产联动发展。一要积极与政府、园区、企业展开合作,打造以学校为主体,以怀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怀化经济开发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教融合格局。二要与知名企业、行业龙头共同建立若干校企一体、产学一体的大型实训中心。三要努力构筑“协同育人、专业共建、师资共享三大功能模块”,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实习对接生产三个对接”。四要精准选择合作企业与合作方式,深入探索“嵌入式”“订单式”“委托式”“学徒制”“校中厂”等合作育人模式,不断繁荣怀化“产教融合生态体系”。

五是引导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地域文化有效融合。学校要大力引导企业文化、地域文化入校融合。广泛开展职业价值教育以及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宣传,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就业观,提高学生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学生更好融入当地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