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為什麼只有這三個人的結局才算圓滿?

水滸傳中為什麼只有這三個人的結局才算圓滿?

《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水滸傳中為什麼只有這三個人的結局才算圓滿?

1、

梁山108將,真正好人沒幾個,數來算去,能真正稱得上是好人的,也就是沒有做過太多罪大惡極的事情,且有行俠仗義、鋤強扶弱義舉的人,其實只有三人而已。

這三人中,魯智深最為大家所熟悉,他生性豪爽、為人耿直、對人真誠,無論是千里護送林沖,還是三拳爆K鎮關西,在某種程度上,都反應出他剛烈而又熱情,柔軟而又善良的性格。

他一生經歷無數,從提轄官到五臺山當和尚,再從大相國寺上梁山,然後南征北戰,最後成為高僧大德坐化,並留下“今日方知我是我”的禪悟,人生圓滿,讓人感佩。

而其他兩個好人是誰呢?為什麼說他們是好人,他們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水滸傳中為什麼只有這三個人的結局才算圓滿?

2、

如果看水滸傳不細心,很容易忽視這個人,他就是裴宣。

裴宣在梁山擔負的工作不是特別重要,他在梁山其實主要是負責監造,也就是房地產開發。出鏡機會不多,但是就這麼一個路人甲的角色,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那麼光彩奪目,但是在很少的筆墨裡,依然可以感覺這個人和梁山的調調不一樣。

裴宣人稱“鐵面孔目”,有句詩歌這麼評價他: 問事時智巧心靈,落筆處神號鬼哭。心平恕毫髮無私,裴宣鐵面孔目。從這裡不難看出,這革命不但文采好,而且是個好人。

確實,裴宣是一個小官,但是這個人為人正直,因此就得罪了知府,下級得罪上級唯一的出路就是被上級秒殺,裴宣也不意外,他被髮配沙門島,後來在發配過程中國被鄧飛、孟康救下,併成為飲馬川寨主,最終歸順了梁山。

在戴宗勸裴宣入夥梁山的時候,裴宣對戴宗說:“小弟也有這個山寨,也有三百來匹馬,財賦也有十餘輛車子,糧食草料不算,也有三五百孩兒們;倘若仁兄不棄微賤時,引薦於大寨入夥,也有微力可效。未知尊意若何?

由此可見,裴宣不但是個剛正不阿的人,也是個口才棒棒的人。

在梁山招安之後,被授武奕郎兼都統領,後回到飲馬川安度晚年。

水滸傳中為什麼只有這三個人的結局才算圓滿?

3、

另一個好人是朱仝。

朱仝上梁山完全是因為自己當好人的結果。

首先是他放了晁蓋,當時晁蓋劫了生辰綱,朝廷震怒,這麼大的案件,必須要讓劫匪歸案。但是當時宋江提前給晁蓋報了信,但是晁蓋這個人逃跑一點不積極,宋江中午和他說中央已經派人了,他倒好,到了晚上都還沒走。這下就被雷橫和朱仝一前一後截住了莊門,朱仝看似為了斷晁蓋後路,其實真正目的是為了幫他擋住其他人,讓他趕緊走。

保護晁蓋,這是其一,第二是他還保護了宋江。

當時宋大哥一怒之下殺了閻婆惜,其實他很害怕,就躲在自己的地窖裡,可見宋大哥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多麼高大勇敢。結果朱仝利用職務便利,以抓人的名義給宋江通風報信,就這樣把宋江給放走了。

如果不是朱仝,估計宋江就是把地窖裡的蘿蔔白菜吃光,也等不到大赦天下那一天,至於上梁山就更加是做夢了。

朱仝上梁山後,在兩破童貫、三敗高俅等大戰中屢立戰功。梁山招安後,是梁山八員上將之一,與南軍八將正面PK,被封為保定府都統制,後因戰功直至升任到太平軍節度使。書上並沒有說朱仝最後是如何死的,可見,他是得了善終的。

所以,無論怎樣,做好人,會得好報,做惡人,雖然不一定得惡報,但是那只是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全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