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为什么百姓纷纷叫好唾骂,向刽子手扔赏钱?

凡尘先生


黄海海战清廷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而告终,对于北洋水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北洋水师是由恭亲王奕析辅政大臣李鸿章等人筹备的,以洋人之利器来抵抗洋人,为了锻造这只北洋水师,清廷给了他们最好的待遇以及最好的装备。

北洋水师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以及强大的海军,清政府对于北洋水师充满着希望,然而黄海海战时因为指挥官的犹豫不决和当朝者的乱发脾气,致使这支强大的海军全军覆灭。

北洋水师覆灭后,有志之士意识到要想改变当今的局势,不能仅仅改造武器,还要从思想着手,因此以康有为为首的举人实行公车上书,他们的举动感染光绪皇帝,可惜光绪是一个傀儡,根本没有掌握国家的主权,不过光绪还是给予康有为等人绝对的支持,在朝中光绪力压百官终于为康有为等人赢得机会。

为期百日的维新革命开始,不过在革命期间,康有为等人侵犯老派的利益,这些老派找到当时清廷的真正掌权者慈禧,获得慈禧支持后他们开始和维新革命硬碰硬,眼见革命便要毁于一旦,康有为提议拉拢新军袁世凯,岂料袁世凯最终选择站在慈禧一边。袁世凯的倒戈让慈禧感到这群文人墨客的想法,竟然是推翻自己,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同时也给天下想要以此效仿的人一个警示,慈禧决定对维新派展开行动,因为维新一党没有强大的武力,在慈禧的打压下很快败下阵来致使维新革命失败。

革命失败后康有为立刻逃到海外,而光绪也被慈禧软禁起来。可是当时参加革命的不仅仅是康有为,还有谭嗣同,谭嗣同为了革命没有选择逃脱,他和五个志同道合之人一块面对清廷的报复。

清廷的利益派对维新革命非常痛恨,因为这些人让他们损失利益,为此在光绪被软禁后这些老派开始对谭嗣同等人下手,迫害一段时间后,谭嗣同等人宁死不屈,这让这些人非常恼火,因此慈禧决定将六人拉到断头台,让百姓看看和朝廷作对的下场是怎样的。为革命付出生命的谭嗣同等人在断头台上并没有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反而在执行枪决之时,有很多的人将臭鸡蛋铜钱扔在这些人的脸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谭嗣同等人是为了他们才革命的,为何这些人还要反感谭嗣同呢?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为什么百姓纷纷叫好唾骂,向刽子手扔赏钱?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当时谭嗣同做法是为了广大的群众,但是这些老百姓自从明朝开始,思想便被皇室掌握在手心,八股取士不以才能辩高低,反而以所谓的礼义孝为核心,这样做的目的便是禁锢百姓的思想,把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他们心里对于谭嗣同等人的革命没有形成所谓的意识,在他们心中只要国家说他们是坏人,那么就一定是坏人,不会有人质疑到底他们做了什么损人利己的事情。

第二点当然是谭嗣同等人,所展开的革命尚且没有形成规模,虽然在光绪支持下,维新革命创办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但是时间太短,革命失败后京师大学堂虽然被保留,但是掌握在那些老派手中。总而言之谭嗣同革命虽然有一百天,但是这次革命没有深入人心,反观南昌起义虽然打下南昌一个小地方,可深入人心,这才有一日之内十几个省市纷纷宣布脱离清廷自治。

总的来说当时的老百姓并没有形成自我的判断意识,只知道盲目的服从,这也是当时时代的一个弊端,正是因为当时那个麻木的时代,那样不堪,因此我们才要思想自由,言论自由。


猫眼观史


历朝历代中老百姓是最好愚弄的,本身没什么文化,还缺乏思考力,尤其是清朝,文化普及已经到了零点负数,别说爱国不爱国,当时民不知国为何物,家家生活都是困难户,更别说爱国了,偶尔看个嘻哈,那也是家常便饭的私下“探讨”就和现在的农村妇女一样,东家长西家短,家常唠着,闲话叨叨着,九十步笑八十步的心态,这是几千年的劣根!

闲话扯的有点远,不过这就是百姓的生活,听我爷爷辈儿人说,他们那时候,两三个日本人就可以管着一个村,就这么可怕的现实!那时候的人没文化,没血性,一个村的普遍只有家户大点的认识几个字,更可怕的是,日本人去这个村,先去找认识字的人去宣传所谓的大东亚思想,这才是关键,所以那个时代诞生了一大批汉奸,并且这些汉奸不是大家大户就是有名望的人或者是号召力强的人,这些人都怕死,害怕失去自己祖辈的财力,所以就顺水推舟的当了汉奸,这就是当时中华民族的悲哀,也就是为什么六君子被处决时,老百姓拍手叫好的原因!


农民看笑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满清的愚民而已,很正常。

满清之所以一败涂地,被列强两次攻陷首都,主要还是国内民众都是愚民。

愚民组成的国家,是没有什么能力抵御外辱的。

早在乾隆时期,英国大使游历满清后,就认为该国不堪一击。

他认为,西方各国在拼命教育本国公民,让他们有文化有素质,成为真正的人才,挖掘自己的潜能。


国家是人组成的,只有国民强了,国家才会强。

西方近代的工业革命,其实建立在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基础上。

相反,英国大使认为满清最大的努力,就是愚昧本国民众。民众被愚弄成冷血自私的文盲,不但没有文化且道德素质低下。

他们除了对朝廷随声附和以外,只是顾及自己的生计,其余一切不关心。

满清只需要这种人民,因为不会叛乱,不会惹麻烦,任由官吏欺压蹂躏。


然而,这些愚民也是满清衰弱的根源。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从广州杀到天津,又从天津杀回广州,最后又到了南京。

这一路上,满清老百姓基本对洋人入侵熟视无睹,毫不关心谁胜谁负。

他们被教育为不要管国家大事,莫谈国事。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更好了,很多中国老百姓选择和洋人合作。英国人有一个著名的中国苦力团,给钱让他们做后勤工作。

而地方上的中国老百姓,也给洋人提供包括后勤物资在内的各种帮助,帮着洋人打自己的政府。

至于对于所谓乱党,无论是最早的太平军、后来的维新派、革命党,民众态度都是相同的,就是比朝廷还恨他们。

比如徐锡麟刺杀了满清官员,被判处死刑。然而,官员的亲兵却在行刑之前,对徐锡麟施以酷刑,据说砸碎了他的睾丸。

显然,官员被杀,并不管士兵的事情,为什么会这么恨呢?

这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表现。

洋人打过来,老百姓不关心,甚至合作,那是因为洋人很强大,老百姓不敢招惹。

相反,乱党的实力弱小,又是朝廷宣传的破坏国家的人。

愚民第一害怕国家的变革,他们不知道变革以后国家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宁可做太平犬,至少有口饭吃。他们畏惧革命党、维新派变革以后,会让他们连饭都吃不上;


第二欺软怕硬,发泄心中郁闷。

满清的行刑都是公开的,包括血腥的凌迟。这其实是一个嘉年华,一个秀场,让老百姓也充当杀人者的一份子,满足了心理的嗜血,发泄郁闷,同时不要承担责任。


第三恐惧心理。

目睹革命党维新派的惨状,愚民不敢和朝廷作对。为了不被当做革命党,愚民往往表现的比朝廷还狠,目的就是表忠心,以自保。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百姓纷纷叫好唾骂,向刽子手扔赏钱,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当时,满清朝廷说什么,愚民就信什么。


萨沙


不只是清朝如此。

比如柏林墙吧,东边号称 民主典范,西边称为 自由之地。实际上,由东向西逃跑的人不计其数,他们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丢掉性命,为什么?有一个记者采访逃脱的人:

这边工作不好吗?

好。

这边吃的不好吗?

好。

这边住的不好吗?

好。

那还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逃跑?

因为那边能说 不好。

能理解吗?

看处死戊戌六君子的、叫好的人,麻木,恐惧。


乌拉贝勒


维新派都是著名的公知带路党。

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的一大政治主张就是——出卖新疆和西藏,给俄罗斯和英国,换取经费。必要时还可以出卖蒙古。

幸亏老佛爷圣明,剿灭维新乱党,中华大幸!



九大掰


老百姓是最天真的生物!!

戊戌六君子是中国古代的正面人物,他们为国为民之情可敬。

但是却不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理解,戊戌六君子被钝刀活活砍死,死后百姓还生啖其肉,毫无疑问这是最令人寒心的事情了。

“愚蠢的”统治者不理解我也就算了,怎么为愿意为之奉献生命的老百姓都不理解我,还要往我的头上扔臭鸡蛋,烂菜叶?

鲁迅先生目光如炬,把这件事的原因归结为文化的落后,或者国民的劣根性。

他认为这是一种看客的文化,是冷漠,是无知。

但是,鲁迅的观点也并不一定全面,毕竟他是20世纪初期的人物,我们如今通过社会学等现代学科,可以进一步完善鲁迅的观点。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有互联网,有手机电脑电视机,消息传播非常得快,这大大减少了由少数人掌控一切的“信息不对称”。

让大家对很多事件都可以有更加全面和客观的了解。

而在明清时代,老百姓哪里有这些手段?

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单一,只能靠统治者或者权威人士来告知,而那些权威的人又是立场鲜明的,他们提供的信息是经过刻意筛选和扭曲的。

老百姓当时不喜欢戊戌六君子,是因为统治者通过种种方式让他们误解了戊戌六君子。

他们用一系列的罪名,比如“误国”、“惑众”、“反叛”等名义来污名化他们想污名的人。

因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普通的老百姓很容易就被他们蛊惑了。

这实际上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如果让他们直到戊戌六君子真实的动机,他们还会这样吗?

老百姓不是不讲良心,包公为他们做主,他们就奉他为青天大老爷,海瑞廉洁,他们就为他建祠堂。

而当他们得知袁崇焕“叛国”,戊戌六君子要“叛逆”的时候,他们怎么能不愤怒?

简单地认为中国人从来就是有劣根性的,认为中国文化是落后的,这其实难免有武断的嫌疑。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其实都有不足之处,也有其领先之处,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是完美的。

我们在看到那些“冷漠的老百姓”的时候,也不应该忽略了中国为什么一直到不乏袁崇焕,戊戌六君子这样的人。


历史怪诞说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这是鲁迅先生对国人国民性的深刻总结。读鲁迅先生关于国民性的剖析,就能理解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的遭遇。六君子周围不过是些看客,他们向刽子手扔赏钱,不过是“为了取乐和满足看杀头的快感”。

一、群众的反应从侧面证明了戊戌变法无法成功

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天,就以失败告终。变法的措施几乎没有一条得到落实。

我们在谈到戊戌变法的失败时,常常会说顽固力量太过于强大,而这个顽固力量一般就是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力量。

实际上围观群众拍手叫好这种现象,可悲的证明,这个顽固力量并不仅仅是慈禧那帮人,几乎可以囊括绝大多数国民。

这场变法,除了康、梁极少数人,几乎没有人支持,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反对,因为那时候的国人都认定一条,“祖宗之法不可变”。

一场没有支持者的变法,注定了其必然失败的结局。

二、麻木、不觉醒的国民

戊戌变法之后没几年爆发了日俄战争,国人有帮助俄国人打日本人的。

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看到了一部纪录片。片子里展示日军抓住了一个为俄军送情报的国人,日军在街上砍了他,围观的国人发出一片笑声。

鲁迅先生看到这一幕,心被深深刺痛了,此后他就决定弃医学文,给国民的精神做手术。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的这一幕,在小说《药》中可以看到同样的场景。

被杀的其实是想拯救周围的看客,然而看客只是在赏鉴,为了赏鉴,甚至给刽子手打赏。

谭嗣同希望能用自己的鲜血来拯救这些麻木的看客,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然而他的鲜血丝毫未能触动麻木的看客,他成了无意义的示众材料而被看客赏鉴。

三、两千多年专制统治下的奴性

鲁迅先生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归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

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培育奴性的历史土壤。明清两代,这种专制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面对强权压迫,群众并没有向强权复仇的能力和愿望。他们只能在刑场上向即将死去的人发泄,寻求心理补偿。

鲁迅先生说过: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看客愚昧、没有是非之心,他们会认为戊戌六君子只是罪有应得,而自己却是幸免者。这些看客中更不缺乏因变法而利益受损的人。

戊戌变法过去一百多年了,这种奴性依然时不时会暴露出来。比如一个女孩子被侵害,有些人不去指责罪犯,反而指责受害人衣着不当。比如对专制君主吹捧的影视大行其道。比如企业里要求员工感恩。

要破除群众的愚昧和是非不分,依然任重而道远。


江蝶梦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白话几句。

戊戌六君子被斩杀菜市口,为何百姓不予同情,反拍手叫好,甚至于向负责行刑的刽子手扔赏钱呢?
说到底,都是愚民思想作祟。

杀头这种事情对于一个愚昧的草民来说只当看了一场热闹,至于杀谁他们一概不管,总之不是杀自己或杀自己的亲人,他们一概漠不关心,反倒因为离得远看的不真切而烦恼。

向刽子手扔钱,这是明清两朝历来的传统,在斩首或凌迟某某犯人之前,官府会提前贴出告示,写明某某日某某时在某某地点正法某某人,凡是听到消息的百姓会提前找有利地形,以便于可以近身观看血腥的画面,而后品头论足,事后到处炫耀吹嘘。有些人会将提前占据的有利地形卖给有钱人,从中赚取一定好处。

行刑过程之中,刽子手故意慢悠悠行刑,为的就是讨赏钱。为了让刽子手快点动手,有钱人便投掷钱财,刽子手见钱之后,才开始动手。

杀的好,一刀而过,有人接着赏。杀的不好,一刀没死,则叫“倒好”。

若是凌迟,刽子手则得赏钱更多,那些被割下来的碎肉会当场售卖,购买者拿回家中,用瓦片焐干,据称磨成粉后可治烂疮或疟疾。

在愚民眼里,才不管你是什么君子不君子,他们看得是热闹,只管杀的好不好看,够不够过瘾。至于图强,至于变法,至于维新,这对老百姓来说是陌生的,是令他们恐惧的名词。不安生过日子,反倒撺掇皇帝干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活该你挨刀。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些人是该死的。百姓只管今天的豆汁浓不浓、今天的卤煮味儿好不好,三顿饭辙还有没有着落,大清国如何变,他们管不着,想管也不够格。

有人或许要如鲁迅先生一样唾骂这些大清国的子民,其实这也怨不得他们,大清对他们怎么,他们也就对大清怎么。大清国也不草民的国,就如茶馆中常四爷说的那番话“我爱大清国,可特么他不爱我啊”。


大狮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清朝末年,清光绪帝为了谋求国家之变强从而兴起了“戊戌变法”,因本次变法仅实施了一百天又称“百日维新”,这次变法失败的原因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导致了这次变法失败,并且光绪皇帝也给慈禧太后囚禁,其他变法参与者不是给抓捕要不就是逃跑了,这次变法主要组织者戊戌六君子给处死的时候,为什么百姓会纷纷较好,并给刽子手仍赏钱,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来看戊戌变法前提是清军败给了日本,并因此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件事情大大刺激了国内的有识之士从而要求纷纷变法并以“公车上书”的方法要求清廷改变现状,从而避免亡国的命运。

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同样也认识到了这个危局,因此他决定变法,避免亡国的命运,并且在得到慈禧太后默许后光绪决定实施变法。

1865年6月11日,光绪发布了《定国是诏》开始变法,但是由于光绪的变法太过激进从而威胁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从而要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慢慢反目。

很快慈禧和光绪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导致光绪认为不得不以政变的形式来解决自己的危难,但是,袁世凯背叛了光绪帝,并把光绪以及谭嗣同、康有为等人预谋告知了荣禄和慈禧太后,慈禧先下手为强囚禁光绪,并下令抓捕戊戌变法相关重要人士,梁启超及康有为逃了出去,谭嗣同拒绝逃出随后给抓捕。

很快以谭嗣同为首的六人给押赴菜市口问斩,前来围观的百姓无数,这次前来围观的人,主要都是来看热闹的,并在戊戌六君子给处死的时候,百姓还纷纷较好,唾骂,并有不少人仍赏钱。

谭嗣同在死之前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谭嗣同想唤醒那些麻木不仁的百姓,他希望可以以自己的死唤醒唾骂,但是无奈最终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可。

我们知道这次戊戌变法,除了少数人员支持变法,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变法,他们不想改变祖宗之法,在加上清政府对这次变法的渲染,百姓们认为这次变法是大逆不道,罪无可赦导致了百姓基本上是对变法是不支持,因此,注定了变法必败。

还有就是在现场观看“热闹”的百姓,基本上都缺少对是非分辨能力,因为这些百姓已经完全给清政府洗脑对于这些变法的实行者是以仇恨的心态来看这些人。

这个主要原因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愚民之策要这些人都认为他们是“罪有应得”因为触犯了国家法律才给清廷送上断头台,这个可以看出来贫穷限制了想象,导致百姓根本就没有什么远见,因此他们就只听清政府的对这些人叫好、唾骂,甚至给刽子手赏钱。

我们可以完全知道封建奴性思想,导致了时代必须变更,因此只有时代的进度和变更才会要国家更加富强。


莫地方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这一切都是源于法家治理的三民政策:愚民、弱民、疲民。

历代中国王朝,都是儒法并用,杂之以帝王之术,外表为儒家,提倡道德,但实际上用的都是法家,法家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君王至上,维护君王的绝对权威。

那要如何维护这个权威呢?法家提出了所谓的“三民主义“:愚民、弱民、贱民

愚民

商鞅就曾经提出: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意思就是,如果政策是老百姓所厌恶的,那么人民就会变弱;如果政策是老百姓所喜欢的,那么人民就会变强。人民弱则国强,国强则人民弱。

所以,法家思想,在集大成者韩非子那里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上尊不侵,法为专制。

在政治上施行种种法术,管控官吏,而在民间,则施行“三民主义”。

对于愚民,法家是这样做的:

愚民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

这是商鞅的观点,他就认为要让人民愚钝,没有兴趣去搞学问,人民就会专心务农。

在韩非子的《五蠹》篇中则是这样说的:

境内之民皆言治,藏管商之书,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

意思就是如果老百姓都谈论法治,都读了商鞅和管仲的法学之书,那么那些种地的农民就会天天谈论法制,而没人去种地了。

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

就是说如果人人都喜欢讨论军事吗,家里都藏了孙子吴起的兵法,那家家都会谈论兵事,那么当兵打仗的人就会少了。

因此,当君王的要烧书,要使人民愚昧,人民越愚昧那么社会就越好控制。除了农学、医学书,连法家自己的书都要烧掉,不让老百姓读。这些书只留给君王和大臣去读。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言论自由,而是文字狱,文字狱从秦始皇开始就有了,如“焚书坑儒”,到了清代做的最绝,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句就要人的命,同时官方编修书籍,如明朝的《永乐大典》和清朝的《四库全书》都是阉割了文化,把各类书中不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内容留下或者修改,只保留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内容。

由于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如此,到了清代末期,也就是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满城有几个是明白人呢?

弱民

在韩非子的《说疑》篇中,曾这样说:

禁歼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也就是说,韩非子认为禁止民间的奸佞的方法,最好是能够消除人民作奸犯科的心,其次是禁止言论,最次是禁止其行为。

如汉武帝时期就有腹诽之罪,意思就是说我认为你虽然嘴巴上没骂我,但是你心里在骂我。

同时,韩非子认为
父母之于子,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

就是说,父母都有算计自己孩子的心,更何况是君王和官吏呢?人民只服从于权势而不服从于仁义,所以君王要有权势,要使人民服从于君王的权势。韩非子又进一步提出:

法扼人性,法代文化,法术兼用。

就是用法术来遏制取代人性,用懂法术的官员当人民的老师。

这就使得千年以来,人民逐渐地服从于权威而不是一些基本的道德,当他们看到戊戌六君子被砍头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是血淋淋的人头,而是觉得非常爽,觉得朝廷的权威非常大。觉得这些人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挑战朝廷的权威?

贱民

商鞅就认为:

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

就是说,如果民众有荣誉感,就会鄙视当官的。所以要让民众觉得自己猪狗不如,这样他们才会尊重官员,尊重朝廷,尊重君王。

商鞅又进一步提出:

富则轻赏,辱则贵受,弱则尊官,贫则得赏。

意思就是如果百姓富裕了,就不会在意朝廷给的赏赐。只有让民众觉得自己很卑微,民众才会在意官府赏赐的爵位,民众都变得很贫弱,才会尊重官员,都很贫穷,才会在意朝廷给的赏赐。

所以,千年以来民众一直被当做贱民来对待,被教育,到了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他们毫不在意这些人做了什么,他们只在意官方的权威,只觉得官方是对的。

总结

正是因为法家这个万般邪恶的思想在秦代开始就逐渐成为了历朝历代的统治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打磨,最终把我们整个民族变成了一个充满了愚民、弱民和贱民的社会,而在戊戌六君子的时代,这个局面没有被打破,所以当时的民众只相信朝廷,不看这些人做的对不对,只是觉得把他们杀头看着很爽。

所以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是老百姓帮他们搞后勤,当带路党了。因为这种思想的治理下,民众只服从于权威,你大清被八国联军打跑了,八国联军就是权威,民众没有荣誉感,不觉得自己是大清的子民就很荣耀,没有这种荣誉感自然人家来了就当做来了新的主子而已。

正因为法家这种思想长期“教育“民众,使这些观念的根深蒂固,造成了百姓看到戊戌六君子被杀而纷纷叫好甚至向刽子手扔赏钱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