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被處死時,為什麼百姓紛紛叫好唾罵,向劊子手扔賞錢?

凡塵先生


黃海海戰清廷以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滅而告終,對於北洋水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北洋水師是由恭親王奕析輔政大臣李鴻章等人籌備的,以洋人之利器來抵抗洋人,為了鍛造這隻北洋水師,清廷給了他們最好的待遇以及最好的裝備。

北洋水師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以及強大的海軍,清政府對於北洋水師充滿著希望,然而黃海海戰時因為指揮官的猶豫不決和當朝者的亂髮脾氣,致使這支強大的海軍全軍覆滅。

北洋水師覆滅後,有志之士意識到要想改變當今的局勢,不能僅僅改造武器,還要從思想著手,因此以康有為為首的舉人實行公車上書,他們的舉動感染光緒皇帝,可惜光緒是一個傀儡,根本沒有掌握國家的主權,不過光緒還是給予康有為等人絕對的支持,在朝中光緒力壓百官終於為康有為等人贏得機會。

為期百日的維新革命開始,不過在革命期間,康有為等人侵犯老派的利益,這些老派找到當時清廷的真正掌權者慈禧,獲得慈禧支持後他們開始和維新革命硬碰硬,眼見革命便要毀於一旦,康有為提議拉攏新軍袁世凱,豈料袁世凱最終選擇站在慈禧一邊。袁世凱的倒戈讓慈禧感到這群文人墨客的想法,竟然是推翻自己,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同時也給天下想要以此效仿的人一個警示,慈禧決定對維新派展開行動,因為維新一黨沒有強大的武力,在慈禧的打壓下很快敗下陣來致使維新革命失敗。

革命失敗後康有為立刻逃到海外,而光緒也被慈禧軟禁起來。可是當時參加革命的不僅僅是康有為,還有譚嗣同,譚嗣同為了革命沒有選擇逃脫,他和五個志同道合之人一塊麵對清廷的報復。

清廷的利益派對維新革命非常痛恨,因為這些人讓他們損失利益,為此在光緒被軟禁後這些老派開始對譚嗣同等人下手,迫害一段時間後,譚嗣同等人寧死不屈,這讓這些人非常惱火,因此慈禧決定將六人拉到斷頭臺,讓百姓看看和朝廷作對的下場是怎樣的。為革命付出生命的譚嗣同等人在斷頭臺上並沒有得到老百姓的擁戴,反而在執行槍決之時,有很多的人將臭雞蛋銅錢扔在這些人的臉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譚嗣同等人是為了他們才革命的,為何這些人還要反感譚嗣同呢?

戊戌六君子被處死時,為什麼百姓紛紛叫好唾罵,向劊子手扔賞錢?

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儘管當時譚嗣同做法是為了廣大的群眾,但是這些老百姓自從明朝開始,思想便被皇室掌握在手心,八股取士不以才能辯高低,反而以所謂的禮義孝為核心,這樣做的目的便是禁錮百姓的思想,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他們心裡對於譚嗣同等人的革命沒有形成所謂的意識,在他們心中只要國家說他們是壞人,那麼就一定是壞人,不會有人質疑到底他們做了什麼損人利己的事情。

第二點當然是譚嗣同等人,所展開的革命尚且沒有形成規模,雖然在光緒支持下,維新革命創辦出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但是時間太短,革命失敗後京師大學堂雖然被保留,但是掌握在那些老派手中。總而言之譚嗣同革命雖然有一百天,但是這次革命沒有深入人心,反觀南昌起義雖然打下南昌一個小地方,可深入人心,這才有一日之內十幾個省市紛紛宣佈脫離清廷自治。

總的來說當時的老百姓並沒有形成自我的判斷意識,只知道盲目的服從,這也是當時時代的一個弊端,正是因為當時那個麻木的時代,那樣不堪,因此我們才要思想自由,言論自由。


貓眼觀史


歷朝歷代中老百姓是最好愚弄的,本身沒什麼文化,還缺乏思考力,尤其是清朝,文化普及已經到了零點負數,別說愛國不愛國,當時民不知國為何物,家家生活都是困難戶,更別說愛國了,偶爾看個嘻哈,那也是家常便飯的私下“探討”就和現在的農村婦女一樣,東家長西家短,家常嘮著,閒話叨叨著,九十步笑八十步的心態,這是幾千年的劣根!

閒話扯的有點遠,不過這就是百姓的生活,聽我爺爺輩兒人說,他們那時候,兩三個日本人就可以管著一個村,就這麼可怕的現實!那時候的人沒文化,沒血性,一個村的普遍只有家戶大點的認識幾個字,更可怕的是,日本人去這個村,先去找認識字的人去宣傳所謂的大東亞思想,這才是關鍵,所以那個時代誕生了一大批漢奸,並且這些漢奸不是大家大戶就是有名望的人或者是號召力強的人,這些人都怕死,害怕失去自己祖輩的財力,所以就順水推舟的當了漢奸,這就是當時中華民族的悲哀,也就是為什麼六君子被處決時,老百姓拍手叫好的原因!


農民看笑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滿清的愚民而已,很正常。

滿清之所以一敗塗地,被列強兩次攻陷首都,主要還是國內民眾都是愚民。

愚民組成的國家,是沒有什麼能力抵禦外辱的。

早在乾隆時期,英國大使遊歷滿清後,就認為該國不堪一擊。

他認為,西方各國在拼命教育本國公民,讓他們有文化有素質,成為真正的人才,挖掘自己的潛能。


國家是人組成的,只有國民強了,國家才會強。

西方近代的工業革命,其實建立在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基礎上。

相反,英國大使認為滿清最大的努力,就是愚昧本國民眾。民眾被愚弄成冷血自私的文盲,不但沒有文化且道德素質低下。

他們除了對朝廷隨聲附和以外,只是顧及自己的生計,其餘一切不關心。

滿清只需要這種人民,因為不會叛亂,不會惹麻煩,任由官吏欺壓蹂躪。


然而,這些愚民也是滿清衰弱的根源。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軍艦從廣州殺到天津,又從天津殺回廣州,最後又到了南京。

這一路上,滿清老百姓基本對洋人入侵熟視無睹,毫不關心誰勝誰負。

他們被教育為不要管國家大事,莫談國事。

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更好了,很多中國老百姓選擇和洋人合作。英國人有一個著名的中國苦力團,給錢讓他們做後勤工作。

而地方上的中國老百姓,也給洋人提供包括後勤物資在內的各種幫助,幫著洋人打自己的政府。

至於對於所謂亂黨,無論是最早的太平軍、後來的維新派、革命黨,民眾態度都是相同的,就是比朝廷還恨他們。

比如徐錫麟刺殺了滿清官員,被判處死刑。然而,官員的親兵卻在行刑之前,對徐錫麟施以酷刑,據說砸碎了他的睪丸。

顯然,官員被殺,並不管士兵的事情,為什麼會這麼恨呢?

這是一種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表現。

洋人打過來,老百姓不關心,甚至合作,那是因為洋人很強大,老百姓不敢招惹。

相反,亂黨的實力弱小,又是朝廷宣傳的破壞國家的人。

愚民第一害怕國家的變革,他們不知道變革以後國家可能會成為什麼樣子,寧可做太平犬,至少有口飯吃。他們畏懼革命黨、維新派變革以後,會讓他們連飯都吃不上;


第二欺軟怕硬,發洩心中鬱悶。

滿清的行刑都是公開的,包括血腥的凌遲。這其實是一個嘉年華,一個秀場,讓老百姓也充當殺人者的一份子,滿足了心理的嗜血,發洩鬱悶,同時不要承擔責任。


第三恐懼心理。

目睹革命黨維新派的慘狀,愚民不敢和朝廷作對。為了不被當做革命黨,愚民往往表現的比朝廷還狠,目的就是表忠心,以自保。

戊戌六君子被處死時,百姓紛紛叫好唾罵,向劊子手扔賞錢,也是順理成章的。

在當時,滿清朝廷說什麼,愚民就信什麼。


薩沙


不只是清朝如此。

比如柏林牆吧,東邊號稱 民主典範,西邊稱為 自由之地。實際上,由東向西逃跑的人不計其數,他們絞盡腦汁,甚至不惜丟掉性命,為什麼?有一個記者採訪逃脫的人:

這邊工作不好嗎?

好。

這邊吃的不好嗎?

好。

這邊住的不好嗎?

好。

那還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逃跑?

因為那邊能說 不好。

能理解嗎?

看處死戊戌六君子的、叫好的人,麻木,恐懼。


烏拉貝勒


維新派都是著名的公知帶路黨。

以譚嗣同為代表的維新派的一大政治主張就是——出賣新疆和西藏,給俄羅斯和英國,換取經費。必要時還可以出賣蒙古。

幸虧老佛爺聖明,剿滅維新亂黨,中華大幸!



九大掰


老百姓是最天真的生物!!

戊戌六君子是中國古代的正面人物,他們為國為民之情可敬。

但是卻不被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所理解,戊戌六君子被鈍刀活活砍死,死後百姓還生啖其肉,毫無疑問這是最令人寒心的事情了。

“愚蠢的”統治者不理解我也就算了,怎麼為願意為之奉獻生命的老百姓都不理解我,還要往我的頭上扔臭雞蛋,爛菜葉?

魯迅先生目光如炬,把這件事的原因歸結為文化的落後,或者國民的劣根性。

他認為這是一種看客的文化,是冷漠,是無知。

但是,魯迅的觀點也並不一定全面,畢竟他是20世紀初期的人物,我們如今通過社會學等現代學科,可以進一步完善魯迅的觀點。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有互聯網,有手機電腦電視機,消息傳播非常得快,這大大減少了由少數人掌控一切的“信息不對稱”。

讓大家對很多事件都可以有更加全面和客觀的瞭解。

而在明清時代,老百姓哪裡有這些手段?

他們的信息來源非常單一,只能靠統治者或者權威人士來告知,而那些權威的人又是立場鮮明的,他們提供的信息是經過刻意篩選和扭曲的。

老百姓當時不喜歡戊戌六君子,是因為統治者通過種種方式讓他們誤解了戊戌六君子。

他們用一系列的罪名,比如“誤國”、“惑眾”、“反叛”等名義來汙名化他們想汙名的人。

因為他們掌握著話語權,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普通的老百姓很容易就被他們蠱惑了。

這實際上就是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如果讓他們直到戊戌六君子真實的動機,他們還會這樣嗎?

老百姓不是不講良心,包公為他們做主,他們就奉他為青天大老爺,海瑞廉潔,他們就為他建祠堂。

而當他們得知袁崇煥“叛國”,戊戌六君子要“叛逆”的時候,他們怎麼能不憤怒?

簡單地認為中國人從來就是有劣根性的,認為中國文化是落後的,這其實難免有武斷的嫌疑。

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其實都有不足之處,也有其領先之處,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是完美的。

我們在看到那些“冷漠的老百姓”的時候,也不應該忽略了中國為什麼一直到不乏袁崇煥,戊戌六君子這樣的人。


歷史怪誕說


“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這是魯迅先生對國人國民性的深刻總結。讀魯迅先生關於國民性的剖析,就能理解戊戌六君子被處死時的遭遇。六君子周圍不過是些看客,他們向劊子手扔賞錢,不過是“為了取樂和滿足看殺頭的快感”。

一、群眾的反應從側面證明了戊戌變法無法成功

戊戌變法僅僅持續了一百天,就以失敗告終。變法的措施幾乎沒有一條得到落實。

我們在談到戊戌變法的失敗時,常常會說頑固力量太過於強大,而這個頑固力量一般就是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力量。

實際上圍觀群眾拍手叫好這種現象,可悲的證明,這個頑固力量並不僅僅是慈禧那幫人,幾乎可以囊括絕大多數國民。

這場變法,除了康、梁極少數人,幾乎沒有人支持,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都反對,因為那時候的國人都認定一條,“祖宗之法不可變”。

一場沒有支持者的變法,註定了其必然失敗的結局。

二、麻木、不覺醒的國民

戊戌變法之後沒幾年爆發了日俄戰爭,國人有幫助俄國人打日本人的。

魯迅先生在仙台學醫時,看到了一部紀錄片。片子裡展示日軍抓住了一個為俄軍送情報的國人,日軍在街上砍了他,圍觀的國人發出一片笑聲。

魯迅先生看到這一幕,心被深深刺痛了,此後他就決定棄醫學文,給國民的精神做手術。

戊戌六君子被處死的這一幕,在小說《藥》中可以看到同樣的場景。

被殺的其實是想拯救周圍的看客,然而看客只是在賞鑑,為了賞鑑,甚至給劊子手打賞。

譚嗣同希望能用自己的鮮血來拯救這些麻木的看客,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然而他的鮮血絲毫未能觸動麻木的看客,他成了無意義的示眾材料而被看客賞鑑。

三、兩千多年專制統治下的奴性

魯迅先生將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歸結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坐穩了奴隸的時代”的循環。

兩千多年的專制統治,提供了培育奴性的歷史土壤。明清兩代,這種專制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面對強權壓迫,群眾並沒有向強權復仇的能力和願望。他們只能在刑場上向即將死去的人發洩,尋求心理補償。

魯迅先生說過:暴君的臣民,只願暴政暴在他人的頭上,他卻看著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自己的本領只是倖免。

看客愚昧、沒有是非之心,他們會認為戊戌六君子只是罪有應得,而自己卻是倖免者。這些看客中更不缺乏因變法而利益受損的人。

戊戌變法過去一百多年了,這種奴性依然時不時會暴露出來。比如一個女孩子被侵害,有些人不去指責罪犯,反而指責受害人衣著不當。比如對專制君主吹捧的影視大行其道。比如企業裡要求員工感恩。

要破除群眾的愚昧和是非不分,依然任重而道遠。


江蝶夢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白話幾句。

戊戌六君子被斬殺菜市口,為何百姓不予同情,反拍手叫好,甚至於向負責行刑的劊子手扔賞錢呢?
說到底,都是愚民思想作祟。

殺頭這種事情對於一個愚昧的草民來說只當看了一場熱鬧,至於殺誰他們一概不管,總之不是殺自己或殺自己的親人,他們一概漠不關心,反倒因為離得遠看的不真切而煩惱。

向劊子手扔錢,這是明清兩朝歷來的傳統,在斬首或凌遲某某犯人之前,官府會提前貼出告示,寫明某某日某某時在某某地點正法某某人,凡是聽到消息的百姓會提前找有利地形,以便於可以近身觀看血腥的畫面,而後品頭論足,事後到處炫耀吹噓。有些人會將提前佔據的有利地形賣給有錢人,從中賺取一定好處。

行刑過程之中,劊子手故意慢悠悠行刑,為的就是討賞錢。為了讓劊子手快點動手,有錢人便投擲錢財,劊子手見錢之後,才開始動手。

殺的好,一刀而過,有人接著賞。殺的不好,一刀沒死,則叫“倒好”。

若是凌遲,劊子手則得賞錢更多,那些被割下來的碎肉會當場售賣,購買者拿回家中,用瓦片焐幹,據稱磨成粉後可治爛瘡或瘧疾。

在愚民眼裡,才不管你是什麼君子不君子,他們看得是熱鬧,只管殺的好不好看,夠不夠過癮。至於圖強,至於變法,至於維新,這對老百姓來說是陌生的,是令他們恐懼的名詞。不安生過日子,反倒攛掇皇帝幹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活該你挨刀。對於老百姓來說,這些人是該死的。百姓只管今天的豆汁濃不濃、今天的滷煮味兒好不好,三頓飯轍還有沒有著落,大清國如何變,他們管不著,想管也不夠格。

有人或許要如魯迅先生一樣唾罵這些大清國的子民,其實這也怨不得他們,大清對他們怎麼,他們也就對大清怎麼。大清國也不草民的國,就如茶館中常四爺說的那番話“我愛大清國,可特麼他不愛我啊”。


大獅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清朝末年,清光緒帝為了謀求國家之變強從而興起了“戊戌變法”,因本次變法僅實施了一百天又稱“百日維新”,這次變法失敗的原因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導致了這次變法失敗,並且光緒皇帝也給慈禧太后囚禁,其他變法參與者不是給抓捕要不就是逃跑了,這次變法主要組織者戊戌六君子給處死的時候,為什麼百姓會紛紛較好,並給劊子手仍賞錢,這個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先來看戊戌變法前提是清軍敗給了日本,並因此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件事情大大刺激了國內的有識之士從而要求紛紛變法並以“公車上書”的方法要求清廷改變現狀,從而避免亡國的命運。

大清帝國最高統治者光緒皇帝,同樣也認識到了這個危局,因此他決定變法,避免亡國的命運,並且在得到慈禧太后默許後光緒決定實施變法。

1865年6月11日,光緒發佈了《定國是詔》開始變法,但是由於光緒的變法太過激進從而威脅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從而要光緒和慈禧之間的關係慢慢反目。

很快慈禧和光緒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導致光緒認為不得不以政變的形式來解決自己的危難,但是,袁世凱背叛了光緒帝,並把光緒以及譚嗣同、康有為等人預謀告知了榮祿和慈禧太后,慈禧先下手為強囚禁光緒,並下令抓捕戊戌變法相關重要人士,梁啟超及康有為逃了出去,譚嗣同拒絕逃出隨後給抓捕。

很快以譚嗣同為首的六人給押赴菜市口問斬,前來圍觀的百姓無數,這次前來圍觀的人,主要都是來看熱鬧的,並在戊戌六君子給處死的時候,百姓還紛紛較好,唾罵,並有不少人仍賞錢。

譚嗣同在死之前那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可以看出這個時候的譚嗣同想喚醒那些麻木不仁的百姓,他希望可以以自己的死喚醒唾罵,但是無奈最終沒有得到百姓的認可。

我們知道這次戊戌變法,除了少數人員支持變法,其實大部分人都是不願意變法,他們不想改變祖宗之法,在加上清政府對這次變法的渲染,百姓們認為這次變法是大逆不道,罪無可赦導致了百姓基本上是對變法是不支持,因此,註定了變法必敗。

還有就是在現場觀看“熱鬧”的百姓,基本上都缺少對是非分辨能力,因為這些百姓已經完全給清政府洗腦對於這些變法的實行者是以仇恨的心態來看這些人。

這個主要原因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愚民之策要這些人都認為他們是“罪有應得”因為觸犯了國家法律才給清廷送上斷頭臺,這個可以看出來貧窮限制了想象,導致百姓根本就沒有什麼遠見,因此他們就只聽清政府的對這些人叫好、唾罵,甚至給劊子手賞錢。

我們可以完全知道封建奴性思想,導致了時代必須變更,因此只有時代的進度和變更才會要國家更加富強。


莫地方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這一切都是源於法家治理的三民政策:愚民、弱民、疲民。

歷代中國王朝,都是儒法並用,雜之以帝王之術,外表為儒家,提倡道德,但實際上用的都是法家,法家的宗旨只有一個,就是君王至上,維護君王的絕對權威。

那要如何維護這個權威呢?法家提出了所謂的“三民主義“:愚民、弱民、賤民

愚民

商鞅就曾經提出:

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

意思就是,如果政策是老百姓所厭惡的,那麼人民就會變弱;如果政策是老百姓所喜歡的,那麼人民就會變強。人民弱則國強,國強則人民弱。

所以,法家思想,在集大成者韓非子那裡就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上尊不侵,法為專制。

在政治上施行種種法術,管控官吏,而在民間,則施行“三民主義”。

對於愚民,法家是這樣做的:

愚民不知,不好學問,則務疾農。

這是商鞅的觀點,他就認為要讓人民愚鈍,沒有興趣去搞學問,人民就會專心務農。

在韓非子的《五蠹》篇中則是這樣說的:

境內之民皆言治,藏管商之書,法者家有之而國愈貧,言耕者眾,執耒者寡。

意思就是如果老百姓都談論法治,都讀了商鞅和管仲的法學之書,那麼那些種地的農民就會天天談論法制,而沒人去種地了。

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多,被甲者少也。

就是說如果人人都喜歡討論軍事嗎,家裡都藏了孫子吳起的兵法,那家家都會談論兵事,那麼當兵打仗的人就會少了。

因此,當君王的要燒書,要使人民愚昧,人民越愚昧那麼社會就越好控制。除了農學、醫學書,連法家自己的書都要燒掉,不讓老百姓讀。這些書只留給君王和大臣去讀。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言論自由,而是文字獄,文字獄從秦始皇開始就有了,如“焚書坑儒”,到了清代做的最絕,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詩句就要人的命,同時官方編修書籍,如明朝的《永樂大典》和清朝的《四庫全書》都是閹割了文化,把各類書中不符合官方意識形態的內容留下或者修改,只保留符合官方意識形態的內容。

由於中國兩千多年以來一直如此,到了清代末期,也就是戊戌六君子被殺的時候,滿城有幾個是明白人呢?

弱民

在韓非子的《說疑》篇中,曾這樣說:

禁殲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也就是說,韓非子認為禁止民間的奸佞的方法,最好是能夠消除人民作奸犯科的心,其次是禁止言論,最次是禁止其行為。

如漢武帝時期就有腹誹之罪,意思就是說我認為你雖然嘴巴上沒罵我,但是你心裡在罵我。

同時,韓非子認為
父母之於子,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

就是說,父母都有算計自己孩子的心,更何況是君王和官吏呢?人民只服從於權勢而不服從於仁義,所以君王要有權勢,要使人民服從於君王的權勢。韓非子又進一步提出:

法扼人性,法代文化,法術兼用。

就是用法術來遏制取代人性,用懂法術的官員當人民的老師。

這就使得千年以來,人民逐漸地服從於權威而不是一些基本的道德,當他們看到戊戌六君子被砍頭的時候,他們看到的不是血淋淋的人頭,而是覺得非常爽,覺得朝廷的權威非常大。覺得這些人是吃了熊心豹子膽,敢挑戰朝廷的權威?

賤民

商鞅就認為:

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

就是說,如果民眾有榮譽感,就會鄙視當官的。所以要讓民眾覺得自己豬狗不如,這樣他們才會尊重官員,尊重朝廷,尊重君王。

商鞅又進一步提出:

富則輕賞,辱則貴受,弱則尊官,貧則得賞。

意思就是如果百姓富裕了,就不會在意朝廷給的賞賜。只有讓民眾覺得自己很卑微,民眾才會在意官府賞賜的爵位,民眾都變得很貧弱,才會尊重官員,都很貧窮,才會在意朝廷給的賞賜。

所以,千年以來民眾一直被當做賤民來對待,被教育,到了戊戌六君子被殺的時候,他們毫不在意這些人做了什麼,他們只在意官方的權威,只覺得官方是對的。

總結

正是因為法家這個萬般邪惡的思想在秦代開始就逐漸成為了歷朝歷代的統治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打磨,最終把我們整個民族變成了一個充滿了愚民、弱民和賤民的社會,而在戊戌六君子的時代,這個局面沒有被打破,所以當時的民眾只相信朝廷,不看這些人做的對不對,只是覺得把他們殺頭看著很爽。

所以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是老百姓幫他們搞後勤,當帶路黨了。因為這種思想的治理下,民眾只服從於權威,你大清被八國聯軍打跑了,八國聯軍就是權威,民眾沒有榮譽感,不覺得自己是大清的子民就很榮耀,沒有這種榮譽感自然人家來了就當做來了新的主子而已。

正因為法家這種思想長期“教育“民眾,使這些觀念的根深蒂固,造成了百姓看到戊戌六君子被殺而紛紛叫好甚至向劊子手扔賞錢的行為,就不難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