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為什麼一定要進攻蘇聯?

希望的地方1


很多人會認為納粹進攻蘇聯純屬自尋死路,因為德國相比於蘇聯,在國土面積、資源礦藏和人口繁衍上絲毫不佔優勢,一旦陷入持久戰就必死無疑。

所以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行為就顯得無法理解,實際上這是上帝視角帶來的錯覺。在二戰前夕,不僅希特勒看不起蘇聯,西方盟軍同樣質疑蘇聯的真實實力,很多德國人都堅信一場快速的閃擊足以擊垮蘇聯。

而之所以希特勒會在平定法國後不久就匆忙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攻蘇聯,我想主要有四點原因。

其一,與西方和解希望的破滅

希特勒是瘋狂的,但他同時也是十分清醒的。他的野心很大,但他也清楚實現這樣的野心需要有一個過程。佔領法國之後,他最想做的事情,首先是與英國和談。

德國的水面艦艇嚴重不足,僅靠潛艇部隊很難實現對英倫三島的進攻。儘管赫爾曼·戈林信誓旦旦地承諾,會用帝國的雄鷹摧毀英國皇家空軍,但英倫空戰的結果讓希特勒明白了一切。

所以和談是最佳的選擇,希特勒認為德國和英國本質上沒有太大矛盾,德國無心覬覦英國的海外利益,英國在歐陸也沒有太大的利益訴求,雙方還都對東方的赤色分子懷有敵意。更何況與英國的和平同時也意味著與美國的和平,儘管大洋彼岸的這位巨人朋友還沉迷於孤立,但希特勒十分擔心它會走向自己的對立面,一戰時期的德國就是這樣被擊敗的。

但丘吉爾的回應給希特勒潑了一桶冷水,甚至於副元首赫斯親自飛到英國交涉也沒有成功。

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認為只有擊敗了蘇聯,英國人才會徹底意識到與納粹對抗是多麼的愚蠢。德國雄師既然難以渡過英吉利海峽,那就索性揮戈向東一舉摧毀赤色分子的老窩。

其二,生存空間論和種族論

希特勒的理論武器有兩件,生存空間論和種族論。

在編著的《我的奮鬥》中,早早地提到了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在於東方,在廣袤的烏克蘭,在一直推進到烏拉爾山的遙遠地方。而當前居住在那裡的斯拉夫民族,是劣等民族,他們白白佔有了富饒的土地,卻施行著令人厭惡的制度,希特勒認為“斯拉夫人沒有任何組織能力”。

在這種理論的指引下,平定東歐,實際上只是希特勒向東進一步奪取生存空間的基礎和跳板,進攻蘇聯只是早晚的問題,而絕非希特勒的一時衝動。

其三,蘇聯的低谷期

選擇實施巴巴羅薩計劃之前,納粹不僅預謀已久,還一直在觀望著蘇聯的局勢。

蘇聯的“大清洗”導致蘇聯政界和軍界的巨大動盪,這在各個大國的情報網下,已經成為公開的事實。而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慘敗,無疑印證了希特勒對蘇聯實力的判斷,連芬蘭這樣的小國都可以輕易擊敗蘇軍,德國人又有什麼好畏懼的呢?

顯然在希特勒看來,此時的蘇聯處在低谷期,“趁他病、要他命”,此時不戰更待何時。

其四,征服世界的野心

最後一點,那就是希特勒征服世界的野心。

對於他接受和看好的民族, 可以選擇以附庸國的身份加入納粹的統治;對於他歧視和仇視的民族,那就要連同政權一起被徹底消滅,然後又納粹在他們的領土上重新構建新的日耳曼文明。

正是在這樣狂妄的野心驅使下,希特勒決定東進擊敗蘇聯,繼而南下攻略中西亞,最終與日本在印度會師,平分歐亞大陸。


霄林天


當年蘇聯實力強勁,希特勒為何一定要拿下蘇聯?真相到底是什麼?


縱觀二戰風雲,總有一些讓很多歷史愛好者為之疑惑的謎題,其中最讓人不解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二戰時期德國的最高元首、納粹黨黨魁希特勒,曾下定決心,一定要拿下蘇聯。而當時蘇聯作為德國的戰爭盟友,在1939年和德國聯手攻打併分割了波蘭,而且他們還簽訂了和平相處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後來在他的強烈號令下,德軍攻襲蘇聯,最後的結局竟然是讓原本戰無不勝的德軍滿盤皆輸,事實證明主動挑釁,攻打蘇聯是多麼愚蠢的決策,希特勒估計悔的腸子都青了!

看到這裡大家就會問了,既然沒有十足的把握,希特勒為何還不自量力招惹實力強勁的蘇聯,斷言一定要拿下這個曾經的盟友?真相到底是什麼?

在小編看來,這跟希特勒的狼子野心,想稱霸歐洲的雄心壯志脫不了干係,卻不成想聰明反被聰明誤!

1、為了掠取蘇聯物資,佔據重要戰略位置。

既然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就證明希特勒這個人可不簡單,不僅激戰殘暴,還精明的很呢,根據當時的戰況,希特勒從長遠謀略:作為軍事霸主,德國和美國終有一場惡戰,而戰爭就必須有豐富的物資供應,放眼整個歐洲戰場,一眼就瞄上資源豐富的蘇聯了,如果能攻下蘇聯,自是好處多多,獲得蘇聯的石油、糧食、礦產、工業生產等資源,還能佔據重要軍事基地,消滅英國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潛在同盟國,掉過頭來再解決英國,這樣就可以快速掠取歐洲大陸的戰果,最終逼迫蘇聯投降,消除蘇聯武裝對德國東部的威脅, 不得不說希特勒的小算盤打的是真精啊!

2、攻佔蘇聯,與日本形成聯盟帝國,稱霸世界,利益遠大於風險。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希特勒向自己的盟友下手,看似利益驅使,但實際上原因並不簡單。

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德國元首,希特勒每走一步,都是向著最大的利益出發,對於德國而言,只要佔據蘇聯,就能和侵華的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成為亞非歐三洲的軸心聯盟帝國,順勢拿下大洋洲和美洲,稱霸世界簡直指日可待。其實還有些小私心,這樣一來,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從此也不會有什麼戰爭對手了。可風險和利益往往是成正比的,既然要獅子大開口,這其中的風險也可想而知,畢竟德國要招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但很顯然希特勒把這種風險早就分析的很清楚了,只要利大於弊,他就會鋌而走險,放手一搏。早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法國、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各國,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英國也被德國收入囊中了,在二戰時期真是出盡了風頭。希特勒想的很長遠,要想稱霸世界,單靠已經佔領的那些個歐洲各國還不夠,能夠拿下蘇聯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一步,他心裡的這些“小九九”,相信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只要熟知那個時期戰略形勢的都能猜得到。

3、在希特勒眼裡,蘇聯就是一個眼中釘,肉中刺,必須拔掉!

眾所周知,德國蘇聯一樣,都是集權主義國家,在二戰爆發前後,也都是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國家,通過“東方戰線”在東歐得到了不少的土地,即使兩國政權出奇的相似,也曾經是簽署的同盟國,依然不妨礙希特勒對蘇聯的敵對。在希特勒眼裡,這樣一個具有威脅性的眼中釘,必須要除掉以絕後患。其次,希特勒本身就是個極端仇視共產主義者,自他執政之後對待國內的共產主義者是異常殘暴。

4、為了得到德國民眾的支持,身處納粹黨的希特勒出“奇招”。

對於後來希特勒攻打蘇聯,其實還隱藏著一個很多人並不瞭解的原因。讀過中學歷史的話,大概都知道,德國執政黨是納粹黨,而納粹黨的根基是民眾支持,所以它必須不斷髮出高福利才能籠絡民心,維持統治。在深陷經濟危機中的德國,要想維持高福利只能通過壓榨奪取他國物資來減少財政支出,挺過難關。可希特勒也沒想到蘇聯也不是善茬,不會任人宰割,德國最終會兵敗蘇聯也是他始料不及的吧!

其實小編覺得,當初希特勒真的不必要去打蘇聯,說他自斷活路也不為過。斯大林都已經那麼支持他了,源源不斷地給德國輸送石油和糧食,這一正常進口途徑完全可以滿足戰爭需求。而且對蘇聯來說,最大的敵人,是英、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而不是德國納粹,站在斯大林的立場上,德國打蘇聯,真的是不可思議,不管希特勒是出於什麼目的,什麼居心,都是主動破壞了和蘇聯之間的天然盟友關係,也葬送了自己的“霸業”,從決定拋棄這個盟友的那一刻,希特勒的失敗就已經註定了!

<strong>

<strong>


葛大小姐


蘇聯實力強勁,希特勒為何要一定要拿下蘇聯。

希特勒何止是要拿下蘇聯,希特勒在攻打蘇聯之前已經和號稱陸上第一強國的法國進行了一場大戰。

打完法國之後他又和世界第一海洋強國大英帝國大戰起來。當時不僅僅有不列顛空戰這種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空戰。同時,希特勒命令德國的海軍四處出擊,對英國在大西洋上的航線進行破交戰。

雖然大英帝國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但是保護遍佈整個大西洋的商船還是顯得力不從心。

(正在大西洋警戒德國潛艇的英國士兵)

丘吉爾只好向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美利堅合眾國求助。

美國總統羅斯福支援了他50條驅逐艦,同時也派出美國海軍幫助大英帝國進行協防。

即便如此,在德軍潛艇狼群戰術的圍攻下英國還是損失慘重。1940年7月到10月,僅僅三個月的時間,英國就損失了150萬噸船隻,平均每個月被擊沉了50萬噸。

(被擊沉的英國商船)

在不列顛空戰之後,希特勒不僅沒有對大西洋上的破交戰降低烈度,反而變本加厲。

而與此同時,希特勒卻在準備全力攻打蘇聯,並且在1941年6月22號之前集結了一支總數多達550萬人的強大的軍事力量。

你看,希特勒的胃口可不止吃掉蘇聯。此時他正準備兩線作戰:在陸地上打敗世界國土第一大國蘇聯,在海上打敗世界海洋霸主大英帝國。

所以,當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的時候,大西洋上也迎來了歡樂時光。時間大約在1941年1月到8月,在這段時間裡,德軍擊沉了超過300萬噸盟軍船隻。

(盟軍商船編隊,那時候至少有20%的商船會在路上被擊沉)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敢這麼做呢?

其實這個不難理解。

希特勒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他相信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種,他堅信德意志民族將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

(希特勒)

稱霸世界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戰前的目標!

所以,希特勒所建立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和德意志第二帝國具有很強的傳承性。

當初,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時,德國在短短的20年內就發展成為歐陸第一工業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野心也隨之膨脹。由於世界已經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等瓜分的差不多了,所以德國的崛起遭到了英法兩國的圍追堵截。

為此,他們進行了當時影響整個歐洲的軍備競賽,尤其是海軍軍艦的建造競賽很讓人印深刻。

1890年英國有67萬噸軍艦,德國有19萬噸,到一戰前英國軍艦噸位已經高達270萬噸,德國軍艦噸位已經高達130萬噸。

這種軍備競賽讓歐洲成了火藥桶,最終釀成了第1次世界大戰。

第1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但是不得否認的是,德國的那些容克軍官們卻並不服輸。他們認為這場戰爭失敗不是自己的錯誤,是政治的原因讓還在保持攻勢的德國軍人不得不放下武器投降!

這種不服氣讓他們成為支持希特勒的一股巨大的力量,德國一戰時期重要的軍事將領魯登道夫就是支持希特勒的重要人物,並且曾經支持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此外,魯登道夫也是著名的反猶太的領袖,他認為猶太人操縱了德國的金融和生產,但並沒有為德國利益著想。

(魯登道夫)

所以,希特勒所建立的第三帝國和當初的第二帝國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區別是出於對一戰的反思讓他更激進。

既然德國在強大之後的目的就是要向外拓展生存空間與世界最強國爭霸,所以就會不可避免的和周邊強國爆發戰爭。

至於為什麼希特勒敢於同時挑戰歐陸強國蘇聯和海洋霸主英國,主要是由於他過於自信了。

因為,曾經不可一世的法國竟然一個多月就淪陷,而英國的海上交通線在狼群戰術的攻擊下也岌岌可危。

在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擴大戰爭,同時兩線作戰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話說回來,如果美國不加入戰爭,在德國海軍的封鎖下英國很難支持到1942年。解決了英國,即便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也於事無補,希特勒可以將西線軍隊和資源調到東線,取得對蘇軍的巨大優勢,最終將這個國家打敗。

所以,希特勒自信也是有理由的,只是他小看了美國人。


歷史風暴


蘇德戰爭是二戰中最血腥的戰鬥,整個戰場就是一個絞肉機,數千萬人死於戰場。

至於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生存空間的需求,當時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強國,但是國土面積太過狹小,向西由於對英國海獅計劃的失敗,已經到達極限,只能講目標轉向東面,同時蘇聯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也是希特勒所垂涎的。

第二,意識形態的不同,二戰時期的德國是法西斯主義國家,當時的蘇聯是布爾什維克主義,希特勒打心眼裡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為德國做事。

第三,當時的蘇聯剛剛經過大清洗,軍隊中大量優秀軍官遭到迫害,導致蘇聯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聯也在備戰,大量的軍工產業被轉移到蘇聯腹地,生產規模也在不斷加大,新式裝備在不斷更換,經過訓練的士兵作戰能力也在不斷加強。如果等到1943年或者1944年開戰,那時的蘇聯軍隊將橫掃一切。所以希特勒不得不進攻蘇聯。


后羿不要


因為看不慣。

但作為一個憤世嫉俗的領導人,個人的喜好不能作為他要徹底消滅蘇聯的根本原因。作為德國的元首,希特勒之所以一定要將蘇聯送入地獄,有著歷史和現實等一系列考量。

在靜夜史看來,希特勒入侵蘇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為了蘇聯的大豆高粱

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後起之秀,德國在1871年完成統一後,便迅速步入了一日千里的快車道。

但此時的世界早已被英法等殖民帝國瓜分完畢,當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想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時,才發現世界對德國是如此的不友好。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和英國的矛盾不斷激化,並最終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過一戰並沒有實現德國的擴張目標,反而使德國賠了夫人又折兵,領土面積縮水了1/8,海外殖民地更是被瓜分殆盡,德國對英法等國的仇恨更是無以復加。

不過此時的德國已經看到了英法等殖民帝國盛極而衰的事實,帝國主義的海外殖民擴張已經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選擇了“就地取材”,將目光瞄準了近在咫尺的蘇聯。

早在1923年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失敗被捕後,這個政治狂人便在獄中完成了《我的奮鬥》。在這本所謂的自傳裡,希特勒公然鼓吹日耳曼種族優秀論,將東斯拉夫民族視為垃圾民族,並號召德國人用手裡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

所以,進攻蘇聯對德國而言更像是一種天然的需求,類似於貓吃老鼠,畢竟蘇聯最豐富的土地資源恰恰就是地狹人稠的德國最需要的,這種生存本能的需求更能讓德國前赴後繼。

2、遞給西方的“投名狀”

從一戰後的一蹶不振到二戰前的迅速崛起,德國之所以能夠在10多年的時間裡華麗蛻變,除了自身努力,更重要的在於戰勝國之間的相互扯皮對德國的巨大幫助。

因為德國的存在對於平衡歐洲大陸勢力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因此除了法國,美英等國對德國都採取了相對溫和和縱容的態度。特別是美國,為打入歐洲,主導歐洲秩序,對德國的扶持可謂不遺餘力。

希特勒之所以能夠在德國不斷髮展壯大並在經濟危機後登上德國最高權力寶座,除了納粹黨自身的努力,西方大資本家的扶持也功不可沒,尤其是美國的洛克菲勒、摩根和杜邦三大財團。

因為資本沒有國界,所以大資本家對西方國家的掌控始終以整個資本主義的興衰為出發點。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使資本主義世界面臨共產主義革命輸出的巨大威脅,而這種威脅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而極速膨脹。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阻擋蘇聯的無產階級革命輸出,更為了平衡歐洲各方勢力,達到掌控歐洲的目的,美國三大財團開始扶持希特勒登上德國政治舞臺。

而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也不失時機地投桃報李,以反共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雖然希特勒作為志向遠大的獨裁者,不甘心被美國等西方大資本家操控,但為了爭取大資本家的支持,更為了避免多線作戰的尷尬局面,希特勒仍然要將蘇聯作為主要目標,並以此從“綏靖政策”中大撈特撈。

所以,進攻蘇聯,是遞給西方大資本家的“投名狀”。

3、蘇聯也不是省油的燈

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共同敵人,蘇聯從來就沒有坐以待斃,在納粹德國極速崛起之前,蘇聯的發展步伐更加恐怖。

因為斯大林重工業優先的發展路線,蘇聯的綜合國力急速膨脹。而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雖然是包括美德在內的西方國家元氣大傷,但計劃經濟的蘇聯卻毫髮無損。不僅如此,蘇聯還利用西方國家產品嚴重滯銷的歷史契機,瘋狂進口先進的工業設備,並引入大量西方科技人才,這使得蘇聯的綜合國力更加膨脹。

到1937年,蘇聯已基本實現工業化,綜合國力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而斯大林急速發展蘇聯的目的也非常明確,那就是為蘇聯的共產主義革命輸出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所以當羽翼漸豐,尤其是法西斯主義日漸蔓延的危險時刻,斯大林也加緊了對外輸出革命的步伐。

1939年8月23日,因諾門坎戰役的收尾工作,蘇聯和極力避免兩線作戰的德國簽訂互不侵犯協定,而後蘇聯開始了構建“東方戰線”的工作。

1939年11月,蘇聯大舉入侵芬蘭,蘇芬戰爭爆發。在國力懸殊巨大的情況下,這場戰爭本沒有任何懸念,但仍未從大清洗運動中恢復元氣的蘇聯,被看似弱不禁風的芬蘭吊打得哭爹喊娘,付出了遠超芬蘭軍隊傷亡的巨大代價。

也正是因為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不堪表現,才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刺激了其武裝入侵蘇聯的野心。

而蘇聯構築東方戰線的目的是什麼,地球人都知道,所以無論蘇聯還是德國對即將到來的蘇德戰爭都心知肚明,唯一不確定的就是戰爭爆發的時間。

而當1940年6月蘇聯強行奪走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之後,希特勒徹底出離憤怒了,因為羅馬尼亞不僅是德國的小弟,更是德國石油的重要來源,因此德國決定先下手為強。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在最後一列滿載蘇聯物資的專列駛過蘇德邊境後,軸心國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三個方向撕碎蘇聯陣線,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一定要進攻蘇聯呢?


希特勒早就有準備要進攻蘇聯,因為蘇聯對德國已經構成了威脅。斯大林上臺之後,採取的是“擴張主義”也是繼承沙皇俄國的歷史衣缽,對外極力的侵略,霸佔他國領土。在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時,蘇聯也同時進攻波蘭。而且冠冕堂皇的說是保護波蘭,結果是蘇聯佔領了更多的波蘭領土,屠殺了更多的波蘭人(卡廷慘案)。

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侵略戰爭,蘇聯付出巨大的代價佔領芬蘭,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逼迫芬蘭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

另外在1939年~1940年之間,蘇聯又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蘇聯所進行的一切侵略活動,都與希特勒的願望發生衝突,損壞德國的利益。而且蘇聯所表現出來的野心,讓希特勒對蘇聯耿耿於懷,他知道要想統一歐洲,蘇聯是最大的障礙,同樣蘇聯要想稱霸歐洲,德國也是蘇聯的一塊絆腳石,在後來的蘇聯行動中,也表現出要入侵德國的態勢。還有蘇聯是新興社會主義國家,與英法德等資本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上格格不入,英法兩國也有意讓德國把戰火引向蘇聯。

1940年德國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等9個歐洲國家,戰爭消耗了德國的極大資源,同時西歐國家發生糧食危機。希特勒需要極大的補充資源,來繼續他的戰爭需要。而蘇聯領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烏克蘭的糧食,高加索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 ,都是希特勒希望得到的。

在進攻蘇聯上,希特勒還可以得到盟友意大利,以及匈牙利、羅馬尼亞、西班牙、保加利亞等僕從國和蘇聯的死敵芬蘭方面的幫助。另外還有同盟國日本也將在蘇聯的遠東西伯利亞方向牽制大量蘇軍。而蘇聯因為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放鬆了對德國的警惕。所以希特勒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指揮德軍執行“巴巴羅莎”計劃,閃電般的進攻蘇聯。但是最後的結局是小鬍子沒有戰勝大鬍子,以德國失敗而告終!

(本文為個人原創,僅代表自己觀點。歡迎朋友們在評論中發表不同看法)

謝謝閱讀,多多關注哦。


風雨兼程170983658


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空間。

歷史傳統。這在一戰的時候,就體現出來了。

一戰時期,德軍就大舉向東佔領沙俄的領土。到了1918年,德國西線沒有進展,當時東線突飛猛進。

蘇俄十月革命後,為了退出戰爭,1918年3月3日,就與德國鑑定了《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佈列斯特和約正式簽訂。按照合約,蘇俄割讓323萬平方公里領土,賠款60億馬克。但蘇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爭取了喘息的時間。

同年,德國戰敗,於11月11日同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蘇俄政府立即於11月12日宣佈廢除此條約,使得該條約的內容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

1922年,蘇俄與德國的魏瑪政府簽署了拉帕洛條約。兩國藉此宣佈放棄在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也就是說德國這時候放棄了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地區的領土要求。

二戰,蘇聯德國必有一戰,只是德國搶先了

二戰前期,1939年德國通過閃電戰,獲得了空前的成功,閃擊了波蘭,滅掉了法國。很多德國曆史學家認為,如果希特勒能像俾斯麥一樣,懂得適可而止的話,那麼德國這時候真的實現了稱霸歐洲的夢想。

這時候歐洲已經是戰雲密佈,蘇聯也已經動手。1940年,蘇聯對德國的盟友芬蘭開戰,並在蘇芬戰爭中以巨大的代價迫使芬蘭屈服,佔領了卡累利阿地區。

隨後,蘇聯又攻打羅馬尼亞,佔領了比薩拉比亞(以前沙俄佔據的)和北布科維納(以前沙俄都沒有佔據)。羅馬尼亞當時是德國的僕從國,最重要的是羅馬尼亞大油田支撐了德國將近一半的石油使用,所以蘇聯對羅馬尼亞的軍事行動令德國人很頭疼。

為了緩和關係,德國邀請了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柏林,蘇聯人提出了4點要求,要求德國必須接受,據《古德里安回憶錄· 閃擊英雄·1941年的俄國戰爭》記載,這四點要求如下:

1、將整個芬蘭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2、就波蘭的未來前途達成諒解;

3、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利益;

4、承認蘇聯在土耳其海峽的利益。

如果德國承認了這四點,那麼波蘭東部(波蘭已經在1939年被蘇、德瓜分了)、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土耳其都將在不久後建立布爾什維克政府。看到蘇聯人的擴張意圖,納粹德國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在古德里安回憶錄中稱,莫洛托夫走後2個月左右的時間,即1940年底,他就被叫到陸軍總參謀部開會。當他看到“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整個人都驚呆了,他不明白為什麼要兩線作戰,重蹈一戰覆轍。

但有些德軍將領卻相信8~10個周就可以解放俄國,而且根本不需要確定具體的作戰目標,當時德軍信心滿滿,因為閃電戰的效果刺激著每一個人,反對這一計劃的人很少。

後來的歷史證據也顯示,咄咄逼人的蘇聯確實制訂了攻入德國的“大雷雨計劃”。斯大林在1936年前後搞大清洗,蘇聯的5個元帥被幹掉3個,連戰略家、軍事家的圖哈切夫斯基都不能倖免,整個蘇聯處於人心惶惶的地步。因為蘇聯軍事人才的大量被斯大林清洗掉,導致這一計劃在制定的時候一拖再拖,很難周詳,最終失去了先機。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HK君和你一起讀歷史!


HK君


按照希特勒的設定,德意志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理應占據所有的土地和資源,至於那些劣等民族,是沒有資格和德國人生活在一個世界上的。

斯拉夫人就是希特勒眼中的劣等民族。

當然,土地和礦產資源也是很重要的。

蘇聯地跨歐亞兩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礦產資源豐富,糧食產量巨大,佔領了蘇聯,就意味著擁有了最為龐大的物資儲備,征服世界也就不在話下。

除去對資源的貪婪,兩國也必有一戰。

作為歐洲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已經開啟對外擴張的德國遲早要與蘇聯爭個高下,這其中既有地緣政治的原因,也有意識形態的差別,雙方天然不對付。

而蘇聯也不是省油的燈,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後,就開始對東歐國家進行有計劃的侵略,先是侵佔波蘭,後對芬蘭宣戰,就連羅馬尼亞的油田都不放過,挖牆腳挖到了德國家門口。這一系列做法讓德國感到了警惕。

一山不容二虎。

當然,歷史因素也不可忽視。

俄國雖然以歐洲國家自居,但在西歐人眼中,冰天雪地的俄國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怪物,他們落後愚昧,崇尚蠻力,與崇尚科學自由的歐洲文化格格不入,卻對土地無比的貪婪,俄國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文明世界的一種威脅。

所以從拿破崙時代開始,就妄圖征服俄國。

一戰中,俄國與英法結盟,打敗了德國,即便如此,西歐依然對俄國心存敵意,尤其是蘇聯成立後,更是成為心腹大患。

作為拿破崙的崇拜者,希特勒同樣希望征服俄國,掃除歐洲文明的威脅。

如此一來,雙方的戰爭就剩下時間問題。



日慕鄉關


一戰後德國作為戰敗方,接受了非常不公平的待遇,例如:德國只能有十萬的步兵其他軍種一律不允許開發。

但德國畢竟是工業大國,在戰敗接受不平等條約後依舊能夠迅速的崛起,尤其是希特勒煽動民眾上臺後,公開撕毀簽訂的條約,開創了很多兵種。

並且實力大增後立馬向當時很多歐洲國家宣戰,剛開始德國屢戰屢勝但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元氣大傷最終法西斯被消滅。

蘇聯在一戰到十月革命一直是農業大國,所以對於武器的發展依舊要靠德國來提供。

蘇聯有德國需要的戰略物資所以兩國之間一直保持著合作的關係,不過德國發展起來之後,想要將蘇聯侵吞掉,也就是希特勒上臺之後。

當時歐洲法西斯已經遇不到對手了,人只要一強大就會膨脹,所以在幹掉法國之後,開始對蘇聯用兵作戰。

蘇聯的國土面積很大,不過在德國的猛烈炮火強攻之下,沒用了多長時間就打到了蘇聯的首都,當時斯大林對於德國這種做法無可奈何。

但自己也認真分析一番,德軍的軍事戰線拉的很長,所以只要切斷其物資運輸,就能讓德軍退敗。不過這樣的想法也存在於古代冷兵器時代,德國的汽車跑的非常快,所以物資攔截的想法也沒有實施。

當時林彪在蘇聯養傷,雖然自己不能親臨戰場,不過依舊可以憑藉自己超強的大腦來判斷德軍的進攻路線以及進攻方式,將這些告訴斯大林後,斯大林才能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將德軍打敗,守住自己的國土,並且直接讓蘇聯的發展上了一個檔次。

希特勒一定要拿下蘇聯的戰略目標也沒有實現,當時蘇聯的國土面積很多。

但實力相較德國來說發展是比較緩慢的,並且蘇聯的發展一直在德國的掌握之中。要知道蘇聯的人口也不少,但如果像攻打羅馬一樣那就簡單許多了。

當時羅馬遇到的是坦克碰戰馬誰贏誰輸顯而易見。當時蘇聯手中還是有幾架飛機的,但都是德國建造的,所以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首先就是輕敵。

希特勒想要統治世界,必須得將蘇聯拿下,當時美國下來就屬蘇聯強大了,而德國是自認為第一的大國,但其展現出的實力確實也印證了這一點。

在不影響自己殖民的兵力下,德國確實有實力將蘇聯拿下,但忽略了蘇聯的氣候,在保衛蘇聯首都的時候,天氣還不是很冷,但冬天的時候,德軍還在穿著單衣作戰,而蘇聯人早已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導致很多德軍都是凍死了,並非被蘇聯人靠武器裝備打敗。

斯大林也是一名富有野心的軍事家,既然希特勒有稱霸世界的雄心壯志,難道蘇聯會沒有嗎?

希特勒稱霸世界蘇聯是第二步,第一步已經完成了法國當時已然成為了德國的殖民國,第二步開始時進行的也比較順利。

但由於大意德國戰敗後完全失去了統治時間的能力,而中國在遠東戰場上拖住了日本法西斯,導致太平洋希特勒失敗後在太平洋戰場上打敗。

並且自己的豬隊友還惹惱了美國,導致法西斯統治世界的美夢完全破滅。


摯潷畫畫紅塵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如果閃擊波蘭標誌著二次大戰的爆發!隨後德國的裝甲部隊橫掃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徹底的佔領歐洲,除了懸掛在外邊的英倫三島。此時的德國強盛無比,陸軍從無敗績。德國如日中天,稱霸歐洲。可是他偏偏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德國突然閃擊蘇聯。不少歷史學者認為如果希特勒不閃擊蘇聯的話,穩固歐洲,那麼歐洲真的就會被德國統一,就算是再次閃擊蘇聯,穩固陣線的話那也會把勝率翻得很高,不至於鬧得那麼狼狽,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首先肯定的要說的是,咱們思考過的問題他們當時就已經思考過了且當時環境也不允許希特勒這麼做,為什麼這麼說呢?就跟隨小編來看一看吧,首先德國雖然閃擊了歐洲,佔領歐洲如日中天好像這個第三帝國強大無比,但是其實這只是表面東西而已,德國如若想生存的話,那就必須需要大量資源來維持戰爭,首先要說蘇聯就是一塊大肥肉,這是必須吃的,尤其是蘇聯著名的高加索油田可以滿足德國部隊的一切需要。德國雖然佔領了歐洲但是整個歐洲面積實在是太過小了,整個歐洲的面積總和差不多和咱們現在的地圖相仿,所以當時歐洲一些戰略資源、戰略態勢、戰略縱深都相對欠缺,所以德國必須閃擊蘇聯贏得生存空間。


第二個原因就是不光是德國而是整個歐洲把蘇聯視為鋼鐵猛獸,遲早會禍害歐洲。這點大家應該差不多明白因為蘇聯的體制和歐洲的體制背道而馳,歐洲擔心蘇聯的共產主義擴充到歐洲,到時候資本主義老牌國家日子可就不好過了,這也是為什麼在二戰前期英法實施綏靖政策,企圖將德國這個勢頭禍水東引,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同時還有一個更能證明這個觀點就是蘇聯剛成立的時候,世界列強派兵介入俄國革命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想讓蘇聯成立。所以德國當時不閃擊蘇聯的話,以後德國和蘇聯還是必有一戰。


最後一個原因呢?就是希特勒認為蘇聯就是一個虛胖子,典型的外強中乾的這麼一個國家,在希特勒眼裡,蘇聯雖然地大物博、戰爭潛力很強但是一打就廢。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那就是因為一場戰爭,那就是蘇芬戰爭,蘇聯最後的結果雖然是勝利但是並沒有將芬蘭完全吞併而且蘇聯付出了巨大代價勉強勝利,在真正意圖上反而是蘇聯敗了。所以在希特勒心中認為蘇聯連一個芬蘭都搞不定更何況是強大的第三帝國,蘇聯肯定抵擋不住德國的鋼鐵洪流肯定會在冬季以前投降,就是因為這樣的錯覺,希特勒才決定徹底進攻蘇聯。

(以上配圖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