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首談原生家庭:聽話,正在毀掉我們這一代

大家好,我是千千媽媽。

曾幾何時,“聽話”成為了判斷一個孩子的最高標準,同時也是唯一標準。“這個孩子真乖、真聽話”成為了教育成功的重要褒獎。在孩子無法反抗的幼年以及青年時代,父母通過集權式的命令與教育,讓孩子亦步亦趨地行走在自己規劃好的道路上。孩子不是孩子,是輸入指令,完成使命的機器人。

待到孩子長大了,在長期的集權以及壓迫下的他們,往往會走向事物的另一面。因為小時候得不到自由,現在需要的是無邊界的自由。因為小時候不敢反抗,現在所有的事情都和自己的父母“南轅北轍”。即使很多時候,知道自己遊走在無理取鬧與任性妄為的交界處,但依然不會悔改,因為他們在討要年輕的時候,父母管教他們時候的債。

高曉松首談原生家庭:聽話,正在毀掉我們這一代

01、聽話是有代價的

一提到高曉松,大家會想起《同桌的你》、《戀戀風塵》等等。

同時,大家也會想起他那一年在微博上曬出的支付寶賬單,一年花費54.7萬元。

可最近,他在《奇葩大會》關於原生家庭的那段獨白,卻引發了不小的驚歎。

他說他從小沒有問過父親任何一個問題(在現場他重複了3遍這句話),並在長達20多年的一段人生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討厭別人干預自己、愛較勁等。

直到40歲之後,他才慢慢地,真正擺脫了原來的東西,真正地走了出來。

高曉松首談原生家庭:聽話,正在毀掉我們這一代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被教導一個詞,那就是“聽話”。

從小到大,我們都曾被灌輸過這樣一個理念:聽話的孩子有糖吃

“下課就要立即回家寫作業,週末上補習班,不要到處去玩。”

“學生時期不能談戀愛,不要和異性過多接觸,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在聽話體系中成長的我們,甚至連高考時報考哪所大學,都是必須由父母來決定的。或者說,作為一個18歲左右的成年人,我們根本沒有權力或者說判斷力,去為自己做決定。

有趣的是,一直聽大人的話好好學習沒有談戀愛,沒有接觸過異性的人,卻在畢業後,一夜之間,成為被大人催著找對象:

“聽話啊,這幾年是女孩子找對象的黃金時期,一定要抓緊。”

“聽話啊,別找歲數比你大那麼多的,找個年齡差不多的,最好有房有車。”

但是,聽話是有代價的

高曉松首談原生家庭:聽話,正在毀掉我們這一代

02、聽話的代價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裡,習慣把“聽話”和“好孩子”聯繫起來。

“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寶寶,聽話的孩子媽媽才愛。”


“不聽話的孩子大灰狼會把他抓走,頑皮的孩子警察會把他抓走。”

靠恐嚇和用收回愛來威脅孩子,讓孩子放棄自己的想法,順從於我們,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怎樣呢?

高曉松首談原生家庭:聽話,正在毀掉我們這一代

一種情況:這樣的孩子性格懦弱,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容易屈從於權威。長大了依然是個“乖寶寶”。

年少成名的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演講,說自己這些年深受討好性人格之苦。作為一個大家眼裡的別人家的孩子,她卻總是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

明明覺得領導教訓地毫無道理,卻要裝作很受益的樣子說:“您講得很有道理。”


跟男朋友吵架,明明自己已經討厭對方了,明明很怕對方打來電話,她還總是不停道歉,說自己錯了。

她壓抑自己的喜好,壓抑自己的情緒,即便在最親密的關係裡,也不敢表露真實的自己。活得特別辛苦。

她跑去日本,在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讀書、沉思,一年時間終於治癒了自己。

高曉松首談原生家庭:聽話,正在毀掉我們這一代

另一種情況,長期壓抑的情緒在成年後迸發,變得桀驁叛逆。

多年前看徐靜蕾的採訪,裡面提到老徐父親小時候對她非常嚴厲,造成了她極度嚮往自由的性格。

老徐說:

自由就是隨心所欲,就是我想幹嘛就幹嘛,誰也別管我。我對自由的要求,我覺得可能是我的人生第一要求。就是我都可以不健康,但是我要自由。

高曉松首談原生家庭:聽話,正在毀掉我們這一代

所謂自由,其實都是對控制的反抗。對自由如此強烈的追求,透著一股子任性,一股子偏要為之的倔強,這是對自己幼時不能自主的一種補償。

前一段時間發表萬字長信要跟父母決裂的北大高材生王猛,也是因為父母對他各種嚴厲控制,讓他感覺自己一直被操縱。寧願不回家,不見父母。

這也是長期在父母要求聽話順從之下壓抑自己情緒多年後的一次集中爆發吧!

03、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心理學家武志紅是這麼說的: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武志紅指出,中國父母最難意識到的問題就是:親子關係的本質,是對話和協作,而不是控制和綁架。

高曉松首談原生家庭:聽話,正在毀掉我們這一代

社會上有很多名人,都有很顯赫的家庭背景,比如之前提到的高曉松。

爺爺曾任清華大學的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外公是深圳大學的創辦者;外婆陸士嘉是著名流體力學家、北京航空學院的籌建人之一;

爸爸是清華大學教授;媽媽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學生;外舅公施今墨,是北京四大名醫之一……

即使,在如高曉松這樣高知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也避免不了在讀書求學和人生道路上的不由自主。用長達20年的時間,消化這種干預後的自我懷疑。

年輕時候有多順從,成年後就會有多用力的去證明自己。

世間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而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

正如北大才女趙捷所寫: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曾經聽過一句話,覺得特別有道理:小時候聽話的孩子,長大之後不會過得太好

往好了說,聽話是一種習慣。

往壞了說,聽話就是一種病。

馬斯克提起媽媽的時候,說過一句話:

母愛最高級的形式是給予孩子自由。

可說實話,在父母和子女之間談自由,何其艱難。就像高曉松說的,20年的養育,或許真的需要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忘記。

在一個彰顯個性,家庭的民主與自由被廣泛認同的年代,為人父母的,應該給予孩子自由,甚至鼓勵自己的孩子“頂嘴”。讓自己的孩子發聲,並能夠表達不同的意見,這本就是健康的家庭環境應該孕育出來的事兒。有遠見的父母往往都是讓自己的孩子有主見,有大格局的爸媽往往都是讓自己的孩子去“格物致知”。

喜歡千千媽媽的文章,記得點贊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