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蒸”传


中国烹饪技艺里,“蒸”是对食材最高的礼赞。


我一直觉得做饭是一件凭借经验的事情,但未必就无章可循。


倘若说做饭是门手艺,我相信这其中肯定有诸多失传已久的独门秘籍。


中国烹饪方法繁复,煎熬爆煮、炸溜煲蒸等,历史悠久。


就如蒸,一个在冬天温暖的字眼。

中国十大“蒸”传

早在近五千年以前,古人便用到了最早的蒸具:甗(音yǎn),下部是一个煮水加热的鬲(音lì),上部是一个类似于蒸屉的甑(音zèng),底部有缝隙小孔,通过下面的鬲煮水加热,蒸汽透过缝隙把食物蒸熟。


而蒸法比之煮煎炸,蒸出来的食材更鲜嫩、软烂及清爽,根据火候控制,汤汁调配,时候掌控,就有清蒸、干蒸、扣蒸、粉蒸、包蒸......

中国十大“蒸”传


今天把私藏多年的十大“蒸”传分享给大家


中国十大“蒸”传

难度指数:★☆☆☆☆


清蒸是对好食材尊敬。


每一种食材,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它沾染了大地的灵气,流转着四季的痕迹,才孕育出独一无二的食材。而清蒸,则能将其最本真的样子还原出来,保留其鲜美原味及营养物质。


天上鹰鸟,地上鸡鸭,水底鱼鳖,皆可清蒸。


秋冬之时,蟹肥膏黄,最宜清蒸,梁实秋说过:“食蟹而不失原味的唯一方法,是放在蒸笼里整只的蒸。”

中国十大“蒸”传


无其他佐味,最能品出蟹肉的甘甜,蟹黄的醇厚,以及深入秋冬新鲜的味道。


在那冬日氤氲蒸汽里,是味蕾遇见食材原初的模样。


一切都简简单单。


「 清蒸蟹 」:用鲜活湖蟹,整放盘中,冷水起蒸,大火转中火蒸之。

中国十大“蒸”传


中国十大“蒸”传

难度指数:★☆☆☆☆


早在宋朝时便有了酒蒸法,诸如:酒蒸石首、酒蒸白鱼、酒蒸鲥鱼。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多次提到蒸鱼用酒不用水,即在保持其新鲜的同时,也能去除其腥味,还有一种独特的酒香。


《深夜食堂》里有一集是“酒蒸蛤蜊”,蛤蜊自带大海的鲜味,清酒挥发后留下淡淡的酒味以及黄油的香气,是深夜里最好的慰藉。

中国十大“蒸”传


剧中这道酒蒸蛤蜊拯救了一对生活中濒临绝望的母子,在酒香与鲜美中,让他们重拾希望。


酒蒸,无非就是清水加酒,再于清醒中带点微醺。


「 酒蒸蛤蜊 」:蛤蜊洗净吐沙,上加姜片、盐及清酒,上蒸屉蒸熟,开盖撒葱花,再加适量清酒。

中国十大“蒸”传


中国十大“蒸”传

难度指数:★☆☆☆☆


包蒸即用东西包着食材蒸,可以是荷叶,蛋皮等。


如此,一种食材便兼顾两种风味。比如荷叶包鸡,把鸡包在荷叶中蒸熟,既有荷叶清香,又有鸡肉滑嫩。


广东人爱吃糯米鸡,在早上买一个糯米鸡,一层层地剥开荷叶包,香菇、鸡肉、糯米和荷叶糅杂的香味扑鼻而来。

中国十大“蒸”传


这个过程是令人惊喜的,曾有人调侃,因为“你永远唔知入边有冇鸡”。


包蒸是将惊喜藏于平淡之下,在你将其剥开之前,你永远不知道里面的味道。



「 广式糯米鸡 」:糯米蒸熟、荷叶洗净沥干、鸡肉香菇切丁炒香,加调味与糯米拌匀,用荷叶把糯米鸡饭包好,入蒸锅。

中国十大“蒸”传


中国十大“蒸”传


难度指数:★★☆☆☆


干蒸是将食材直接上笼蒸熟,不直接接触水。


古时,“蒸”与“祭”同义,祭品呈给神明时,一如其生时,完好无损。


而干蒸,是最能将其保留原来模样的手法,如今人们多用此法蒸五谷、蒸包子等。


南北皆有烧卖,差距并不大,我更喜欢的是广式烧卖。

中国十大“蒸”传

广东的早茶里,烧卖是餐桌上盛开的一朵花。


小小的面皮,包裹着馅料,馅儿半露,收口收腰,上面常会点缀胡萝卜丁,蟹仔,白中带红,宛如像含苞半开的花苞。


或许生活中的精致,是整整齐齐,带点俏皮。


「 烧卖 」:糯米浸泡蒸熟,香菇泡发,胡萝卜、五花肉、香菇等切丁,与糯米一起翻炒,调味,用饺子皮抱住馅料,虎口处稍微收紧,上锅开水蒸。

中国十大“蒸”传


中国十大“蒸”传

难度指数:★★☆☆☆


酿蒸是在一种食材上填上另一种食材,比如南瓜盅,空瓜中有乾坤、亦或苦瓜酿肉,苦瓜节里有天地。


这样的蒸发,把多种风味混一起,荤菜不油,素菜不淡,口味层次丰富。


苦瓜酿肉是一道精致的菜肴。

中国十大“蒸”传


苦瓜清苦,猪肉味甘,一蒸过后,苦瓜却不会让肉发苦,而是让其兼具了清甘。所以苦瓜也称君子菜。


石涛自命苦瓜和尚,喜欢画苦瓜,因早期人生坎坷,尝遍苦味,之后的甜才越显珍贵,才能以苦品甜。

中国十大“蒸”传


酿蒸之法,就是让你尝遍一味,方知另一味的珍贵。


一道苦瓜酿肉,总有些甘苦,但也有些清甜。


「 苦瓜酿肉 」:苦瓜洗净,切段,挖瓢,肉末适量调味,填入苦瓜节中,入蒸锅蒸熟。

中国十大“蒸”传


中国十大“蒸”传

难度指数:★★☆☆☆


粉蒸,是把食材裹上蒸制用的米粉,上笼屉里蒸熟。


这个粉颇为神奇,能让食材大变,荤素相和。坚硬的荤菜更加软糯,口感更佳;柔软的素菜更具韧性,嚼头十足,轻易变幻成另一种口感。


粉蒸能将食材的弊端大而化之,还能保留最精髓的部分。

中国十大“蒸”传


袁枚曾写过粉蒸肉:“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


粉蒸肉是道绵延千年的菜肴,裹上米粉的五花肉,油而不腻,底下蔬菜汲满猪油,去其涩味。

中国十大“蒸”传

粉蒸,化坚硬为柔软,恰到好处。


「 粉蒸肉 」: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裹上蒸肉粉,酱料,揉至肉粉一体。下用芋头白菜土豆等蔬菜做垫,上锅蒸熟。

中国十大“蒸”传


中国十大“蒸”传

难度指数:★★★☆☆


糖蒸是用糖与食材共蒸,多为甜品。


红楼梦美食众多,能书一本。元妃省亲时,见宝玉才情横溢,回宫后,专门派人从京城赏给了宝玉一样东西:糖蒸酥酪。


这道来自宫廷当时是稀罕物。


史料记载:“奶酪者,制牛乳和以糖使成浆也,俗呼奶茶,北人恒饮之。”


梁实秋亦说:“酪就是凝冻的牛奶,北平有名的食物。”

中国十大“蒸”传


在北平,它叫糖蒸酥酪;在南方,它化身双皮奶,二者都是甜品。


糖蒸关键在于糖,有些甜品样子令人欣悦,更能把甜蜜通过味蕾,延续到胃,心,乃至全身。


甜这一味觉,总是与幸福联系。


生活太苦,不如吃点甜。


「 双皮奶 」:牛奶煮至温热,放凉出奶皮,蛋清与白糖搅拌,倒入牛奶,把混合后倒入留有奶皮的碗,大火蒸熟。

中国十大“蒸”传


中国十大“蒸”传

难度指数:★★★☆☆


扣蒸是把不同食材在容器里层层码好,蒸熟后,倒扣在盘子里。


扣蒸代表是梅菜扣肉,烧白。


这两道菜,总让我联想起村宴的喜庆味,小孩子们跑来跑去,大人们推杯换盏,热闹与热气相并。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句话:“蒸菜永远是村宴的主角。”

中国十大“蒸”传


无论扣肉或烧白,都是蒸到入口即化。那软棉的口感,从舌尖滑入腹中,是一种圆满的享受,对于老人们是一道很友好的菜。


对于小孩来说,这样可以吃好几碗饭,肉的油脂化入菜干中,肥而不腻,菜干蒸出咸香,更易下饭。

中国十大“蒸”传


扣肉烧白,老少皆宜,经历过村宴的人都知道,这块肉能联系席间乡亲的情谊。



有些食物,它是温柔的。


「 梅菜扣肉 」:选取带皮五花肉,煮熟,抹上调料,下油锅炸香,切片在碗中依次铺好,上面码上菜干,上锅蒸,大火转中火,蒸熟后迅速准确地反扣在盘中。

中国十大“蒸”传


中国十大“蒸”传

难度指数:★★★☆☆


炮蒸的炮,是指食材蒸好之后,一勺滚油浇在食材上的一声类似鞭炮响儿。


湖北天门市,是中国蒸菜之乡,其炮蒸鳝鱼便是这门手艺的最佳代表。


有人说:这道菜能让人不顾谦让,上桌后不过两分钟就没了。

中国十大“蒸”传


炮蒸鳝鱼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最后那道滚油,把鳝鱼加上佐料蒸熟,之后便浇上滚烫的热油,此时便可听见“噼里啪啦”的吱吱声,宛如过年的鞭炮。


这不止是味蕾的享受,还是听声的欣悦。


「 炮蒸鳝鱼 」:黄鳝切段,酱料搅拌,裹上米粉,大火蒸熟,调好调味汁,把猪油烧至280°,均匀地浇在黄鳝上,再淋上调味汁。

中国十大“蒸”传


中国十大“蒸”传

难度指数:★★★★★


炖蒸,即隔水炖,把食材与水放入炖盅,放入蒸器隔水炖制几小时。


此法蒸,水沸汤不沸,食材完整如初,汤水清澈如茶,汤清菜明,味道鲜幽。


各式风味在瓷骨盅中,本草有其甘鲜,肉质有其鲜嫩。而蒸汽将它们凝练出最鲜美的状态,时间让它们彼此融合。


广式的原盅炖汤便是如此,就像一道椰子炖鸡,用一颗海椰皇,在慢火熬炖下,就能将老鸡的味道全吊出来,甜而不油,带有椰香。

中国十大“蒸”传


如今年尾,天气转寒,一碗炖汤足以暖胃。


很多来广东的人,在夏天感受过糖水的清凉,在早晨惊叹于早茶的悠闲,但在冬日,最念念不忘的,也是那一盅慢火蒸炖、暖胃润心的汤。


因为这一小碗汤,慢火细蒸几个小时,这里面饱含的是耐心与真诚。


「 椰子炖鸡 」:鸡肉焯水后备好,椰子、姜片、枸杞备好,依次将椰子放入,鸡肉放入,佐料放入,可加清水,亦可加椰子水。放入锅中大火转中火蒸。

中国十大“蒸”传


【 以上排名仅供个人参考,无统一标准 】


蒸,是火候的艺术

看似朴素,实则神奇

无论多高温

都能保留食材的本真

风味人生

每一次风味之旅,都是一种改变

但只有人心最简单的本真

才最值得我们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