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zerkampfwagen IV型中型坦克

Panzer-Ⅳ型坦克(德語全稱為:Panzerkampfwagen IV),為納粹德國二戰中生成的一種中型坦克,大陸常稱為四號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與專門執行反坦克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能滿足二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並且有較大的改良空間,而被改造成主戰坦克供給裝甲師使用。二戰期間,四號坦克先後生成過多種用途的改型戰車,包括突擊炮、自行反坦克炮、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因其可靠的性能和多樣的用途,被德軍士兵暱稱為“軍馬”。

Panzerkampfwagen IV型中型坦克

一戰結束後,德國被迫簽訂《凡爾賽合約》,條約對德國軍備發展進行了嚴格限制,明確規定德軍禁止生產和輸入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裝備,併成立協約國監督委員會以監督軍事條款的實施。

但1920年代中期,德國軍方就已察覺到未來建立裝甲部隊的需求,德軍機動兵總司令部參謀海因茨·古德里安於1930年成立了一個工作組。[2]1934年1月,德軍陸軍武器署提出了由三號與四號兩種坦克搭配組成裝甲部隊,前者作為主力,而後者則定位為支援型坦克。除了主炮之外,四號坦克皆與三號坦克相似,同樣有五名乘員,並配搭無線電系統以便於溝通,同時總重量限制在24噸左右。

為規避條約,四號坦克最初研發時有著“中型拖拉機”的代號,後來德軍改以“營長用車”為代號繼續研發。1934年年底,陸軍武器署交予克虜伯、萊茵金屬及MAN開發。雖然當時流行多炮塔坦克,但它們僅設計了幾款單炮塔坦克。

萊茵金屬交付的原型車重約18噸,並配備320馬力的引擎,最高時速為30千米/小時。原型的引擎艙位於車身後方。駕駛員與無線電操作員分別處於坦克左前及右前方,無線電操作員同時兼任機槍手。炮塔方面,坦克指揮官坐在車頂艙口下方,而炮手位於炮膛左邊及裝載機右邊。炮塔比底盤中心線向左偏移了66.5毫米,而引擎則向右移動152.4毫米,以清除扭矩軸與轉動炮塔的電動馬達間的阻隔物,同時讓扭矩軸連接到駕駛員與無線電操作員之間的變速箱。由於非對稱佈局,坦克右側留有大量空位,這裡後來用於放置彈藥櫃。陸軍武器署後來要求懸掛系統使用新設計的扭力杆,以允許負重輪能垂直偏轉得更大,藉此提高越野性能及乘員的舒適性。但後來,由於對新型坦克有迫切需求,陸軍武器署放棄使用扭力杆,改以技術成熟的彈簧式懸掛。1935至36年,所有原型經過各種測試後,陸軍武器署最終選擇克虜伯公司的方案,並賦予編號“第622號試驗車”(Versuchskraftfahrzeug 622,簡稱“Vs.Kfz.622”),指定由其進行生產,1937年10月,克虜伯於馬德堡的工廠開始生產四號坦克。四號坦克即成為德國於戰前開發的最後一款坦克。

Panzerkampfwagen IV型中型坦克

1937年10月推出的第一款四號坦克為A型,編號為1/BW。四號坦克A型的動力由邁巴赫HL108TR供給,引擎輸出250匹馬力,並使用SGR 75變速箱驅動5個前進及1個倒車檔來實現31千米/小時的最大道路速。四號坦克A型使用KwK 37 L/24 75毫米坦克炮,該炮射速較低,主要用以發射高爆彈以作支援。使用穿甲彈時,初速能達到430米/秒,在700米距離外射擊可以擊穿30度傾斜裝甲板至43毫米。一挺7.92毫米MG34通用機槍置於主炮炮塔同軸,另一挺則置於前裝甲板上。四號坦克A型正面裝甲厚14.5毫米,炮塔則有20毫米的裝甲,然而它們只能防禦炮彈破片,輕型反坦克炮炮彈等。此型號的坦克很少走上戰場,主要用作培訓裝甲兵及製造技師。

1937年,A型生產了37輛後,廠方開始生產四號坦克B型。新式的四號坦克將原有的引擎換成馬力更高的300匹邁巴赫HL120TR,同時使用新型SSG75變速箱以提供6個前進和1個倒檔。儘管重量增加至16噸,但坦克的速度仍提高至39千米/小。傾斜裝甲板最大厚度增為30毫米,連接在車體上的機槍亦被替換成手槍射擊口。

時值1938年,廠商在生產了42輛B型後又對C型進行了改制,將炮塔裝甲增厚到30毫米,從而使坦克增重至18.14噸。在完成了40輛C型坦克的組裝後,由80341底盤編號開始,引擎再改為改良版HL120TRM。軍方此時將四號坦克定位為自走步兵炮,相對之後的D型也只是其改進版,實體沒有太大改變。

1939年8月生產了140輛C型後,D型(短筒炮是它的最大特徵)開始投入生產。D型重新安置車體機槍,同時炮塔機槍的內部炮盾改為外部炮盾。此外,裝甲再次獲得提升,側面裝甲的厚度增至20毫米。1939年9月荷蘭戰役完結,軍方決定加產四號坦克,並於9月27日予以編號Sd Kfz 161。為了對抗馬提爾達二型步兵坦克,德軍原定替四號坦克換上由Pak 38反坦克炮改制而成的5釐米炮。然而,由於德軍在法國進展神速,訂單在進入生產程序前被取消。

1940年9月,四號坦克引進了E型。其將正前方裝甲提升至50毫米,並臨時在傾斜裝甲加上一塊30毫米厚鋼板。最後,指揮官的車頂艙口向前移動。舊式四號坦克回廠修理時亦會作此改動。1939年12月至1941年4月期間並生產了280輛四號坦克E型。

1941年4月,四號坦克F型開始生產。與E型的附加式裝甲不同的是,四號坦克F型於炮塔及正前方上直接安裝上50毫米裝甲,而側部裝甲亦同時加厚至30毫米。改裝後車重22.3噸,這使廠商相應將履帶寬度由380毫米增加至400毫米以減少地面平均承受的壓力,寬一點的履帶也有助安裝雪地單向齒輪配件。生產商同時改造了滾輪及前鏈輪。1941年05月26日,在巴巴羅薩行動前幾星期的一場會議中,希特勒決定提高四號坦克的主要裝備。克虜伯獲得該合同,它整合了Pak 38反坦克炮到新型車體:Sd Kfz161/1。第一架原型於1941年11月15日交付。

然而,一個月後出現的KV-1坦克與T-34坦克使德軍發現他們需要一支更強的坦克炮。1941年11月,曾經決定使用的50毫米炮又被放棄,改用萊茵金屬製的75毫米反坦克炮,該炮後來稱為75毫米Pak 40 L/46。由於該炮的反衝需求的長度極多,四號坦克的炮塔根本放不下。因此軍方縮短反衝機制,成為75毫米KwK 40 L/43。這種裝備長炮管的四號坦克F型名為四號坦克F2型,同時裝備短炮管的就改名為F1型。當發射穿甲彈時,炮彈的初速從以前的430米/秒提高到990米/秒。當發射坦克炮彈39時,四號坦克的主炮能於1,830米外穿透77毫米的鋼製裝甲板。最初四號坦克的炮管安裝了單腔球型炮口制動器,但它提供的制動能力甚至不到反衝系統需求的一半。坦克的重量此時增加到23.6噸。除了生產時裝上長炮管外,有二十五輛回廠維修的亦改裝上長炮管。三個月後,四號坦克F2型重新命名為G型,早期的G型與F2型沒有太大分別。

G型生產的一年當中,其又小改進了幾次。鑑於該坦克幾近達到改裝上限,為了避免再增加重量,側面附加的20毫米鋼板遭到刪除,但基本裝甲厚度增加至30毫米。省下來的重量轉移到前方裝甲,該處附加了一塊30毫米表面硬化裝甲板,至此正面裝甲厚達80毫米。正面裝甲附加的30毫米裝甲板其後又改至焊接在裝甲上。除了因為增加重量而導致驅動系統發生技術問題,1942年11月8日的報告顯示增厚的正面裝甲受到部隊好評。此時軍方決定為四號坦克上一塊30毫米附加裝甲板,1943年1月5日,希特勒決定將所有四號坦克改為80毫米前裝甲。此時,在突尼斯的美軍的M4謝爾曼坦克的M72穿甲彈只能在100米以內擊穿四號坦克的前裝甲。為了簡化生產,炮塔兩側和正面右側的觀察鏡被拆除,而兩個備用車輪則放在車體左側後方。然後再將7個備用履帶鏈放置在正面傾斜裝甲板之上。在較熱地區執行任務的坦克改善了後側的通氣口,而在較冷地區執行任務的坦克則加設加熱冷卻液的裝置及一個起動液噴氣器。新光源取代了原來的大燈,炮塔上的通訊器亦遭拆除。1943年3月19日,第一輛在兩側和炮塔加了裙邊的四號坦克展出。G型後期將指揮官的兩個艙口改為一個較大的圓型艙口,艙口並加以裝甲覆蓋。1943年四月原來的炮管改為更長的KwK 40 L/48坦克炮,並加上一個重新設計的炮口制動器。四號坦克在此時開始取代了三號坦克的地位。

H型於1943年4月開始生產,其車體改進為Sd. Kfz. 161/2。H型亦由將附加式裝甲改為單一80毫米裝甲而改善了其完整性。德軍步兵備有HHL磁性吸附雷,為了避免盟軍加以複製利用,因而為坦克加上Zimmeri。坦克的側面和炮塔四周進一步增加5毫米側裙及8毫米炮塔裙。H型的火炮全部使用75mm KwK40 L/48。H型生產期間,其橡膠覆蓋的回輪改為純鐵製,車身也為容易損壞的側裙設置三角支架。一個用來發射人員殺傷雷發射器的孔亦加上裝甲板,因為該類武器的存量已經很少至近乎沒有。這使坦克的重量躍升至25噸,嚴重降低其速度,換裝三號坦克的SSG 77變速箱亦沒有解決問題。

J型為H型的後繼款式,其與H型相差不大,但由於德軍戰損非常多,J型大幅簡化其生產過程來增加生產速度。用來協助旋轉炮塔的發電機遭移除,因此組員需自行手動旋轉炮塔。留下來的空位用來作輔助燃料槽,該槽容量達200升,故其路程增至320千米。廠方移除炮塔上的手槍射擊口及觀察口,同時簡化引擎的散熱器。此外,圓柱型炮口制動器由兩個火焰抑制器取代。1944年後期,德軍的裝甲車的坦克不再使用Zimmerit,同時四號坦克的側裙改為鐵網制,回輪亦由四個減至三個。

Panzerkampfwagen IV型中型坦克

現代通常認為四號坦克在當時比較強大並可靠。其最初的薄裝甲及短炮管主要是因為當時設想其為步兵支援坦克。隨著加厚裝甲及更換炮管,四號坦克逐漸從步兵支援坦克演化為主力坦克。因為其通常比其它國家的坦克優越,至少也是相當,所以經常當作四號坦克的核心部隊。因此,四號坦克成為德軍最重要的坦克。由於其發展時間較長,而且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它沒有像虎式或豹式初期般到戰場上才發覺有大量技術問題。四號坦克的缺點是形狀較傳統,裝甲容易受損,而側裙則更為脆弱。德軍嘗試以加厚的裝加強防護能力,卻使功率重量比越來越低。即使到了1943年,訓練有素的乘員、清晰的無線電及炮塔內良好的分工使四號坦克仍比T-34/76優越。但後期蘇聯的新型坦克使得四號坦克必需退下來,由豹式等取代。

Panzerkampfwagen IV型中型坦克

生產廠商:克虜伯

車型尺寸:7.02米*2.88米*2.68米(長寬高)

引擎類型:邁巴赫12缸汽油引擎

最高時速:42公里/小時(公路);16公里/小時(越野)

車身重量:25噸

裝甲厚度:50毫米/10°(正面)

主戰武器:75毫米,48倍口坦克炮

最大行程:200公里

服役時間:1936年~1945年

總產量:約9200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