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我弄不清楚自己是有功之人還是有罪之人

“玻璃大王”曹德旺“出走”4年,近期帶著網紅紀錄片《美國工廠》刷屏了各大社交媒體,各路網評自成一派,站在輿論風口上的曹德旺面對熱議,依舊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坦誠。

《美國工廠》講述了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如何在美利堅紮根,跟拍四年半,千分之一的素材比,片中展示出來的工會問題、中美文化差異、美國製造業等問題引發了大眾的深思,這部片子更像是曹德旺給中國企業家的一些經驗分享,並向社會交出了一張問卷,跨境辦廠該何去何從,中國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中國製造業該何去何從?片子最後,曹也在自問:不知自己是個有功之人還是有罪之人。

紀錄片中工會的設立是備受關注的點,曹德旺強硬地表示:有工會,我就關廠。2015年曹德旺調查美國現狀和各項成本之後發現,相比中國而言,美國辦廠的成本太低,清晰地商業邏輯促使他走了出去,但工廠落地後,美國的工會給了他一棒。現實威逼,作為“資本家”,他只能反抗,他清晰地認識到在美國,工會制度已經不適合製造業的發展,有工會就不會有工廠生產效率的提高!所以才會有“中國企業走出去遇到工會,扭頭就走,碰都別碰”這樣的“警世名言”。

▲《美國工廠》劇照

充分研究美國工會制度這一點,曹德旺做對了,這對於跨境企業的發展的確是一個成功的經驗,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道路上面臨著多重的挑戰和困難,對海外市場必須要進行全面的調研和考察,不能以國內的習慣思維推測國際慣例,做出科學的可行性的分析和評估,以提高境外全面依法合規經營能力。

再談拒絕工會是不是在變相地壓榨勞動力,這就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另一大難題——文化差異,根本破解文化障礙是不可能的。 如曹所說,工會不利於經濟的發展,至少不利於企業的發展,但是它一定程度上是為保護勞動者權益。 當懶散的美國工人與資方博弈的時候,中國工人在兢兢業業地工作,當美國工人抱怨工作時長、薪資低的時候,中國工人在兢兢業業地埋頭苦幹。 我們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悖論: 曹德旺一邊宣傳企業跟員工爭利益早晚關門這樣的話,另一方面也在壓縮員工的利益。 他習慣了過去幾十年中國辦企業工人低福利高負荷的運作方式,所以到了更加註重員工福利和工作生活平衡的美國就出現了問題,他口中的利益其實是帶有中國國情的,並沒有站在美國人層面上探討員工利益,更沒有站在長遠角度考慮美國國土上製造業的發展。

“我認為改變這個世界的,一定是製造業,中國要保持自己的優勢,製造業一定不能丟”。 國家明確指出: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 先進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一個關鍵,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 ”中國製造業的發展一定是需要重視的,但是中國美國的製造業都面臨這同一個難題: 年輕人不願意去工廠。 曹在訪談中也提到,為什麼員工都是鬍子肚子跟自己一樣大的老員工,因為招不到人。 他感嘆現在年輕人寧願做保安、送外賣也不願意去工廠,這是中國製造業面臨的一個困境。 看一組數據:

曹把這一切都歸咎於房地產、互聯網金融業的泡沫,搶了工廠廉價的勞動力,其實這僅僅是一方面的原因,工廠用工荒的原因其實很現實: 錢少還憋屈,晉升空間小,工作勞累。 《美國工廠》裡那些工人的生活就是真實的寫照,現實工廠生活甚至更糟糕。 我們一定要認清的一點是: 製造業優勢,不能建立在低工資與低勞動者權益上,尤其是在今後的社會。 福耀玻璃機器人與人工的比例是1:10,片子尾聲,提到工廠的機器人代替幾個工人,曹是開心的。 工人在與自動化機器人的競爭中敗落後,誰來為他們的明天買單?

有人說,沒有強大的實體經濟作支撐,再美好的表象,終究只是鏡花水月。 但是強大的實體經濟不是靠低廉勞動力作為支撐,市場經濟下,也沒有必要把金融、房地產與製造業對立看待,與其說金融、房地產業阻礙了製造業發展,倒不如說服務業在警示製造業如何升級發展。 從另一個角度講,優化勞工隊伍,建立合理的薪資待遇,推動製造業的智造化,創造高價值的產品和品牌,也是發展中國製造業的當務之急。

70多歲的曹德旺作為中國頂級的企業家,面對鏡頭自問: 我弄不清楚自己是有功之人還是有罪之人。 功與過在這裡已然不能完全對立而看,只是茶餘飯後的話題,正如曹老在受訪中自己所說,佛教六度——施度、戒度、忍度、精進度、禪度、慧度都做到了,時代洪流中奮鬥不息、發展不止的企業家都在為社會做著不通的貢獻,功過其實都沒那麼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