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我國古代錢幣前史悠長,種類紛亂,多姿多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中的瑰寶。幾千年來我國的錢銀文明,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才幹,創造出自成體系、光芒耀眼、獨具特色的東方錢銀文明。

而古錢幣收藏似乎一直不溫不火,但也牢牢佔據著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有屬於自己的一票支持者。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對於剛入行的藏友,想必對於古錢幣的術語也是一知半解,但也需與錢商打交道,與同仁交流,小咚在這裡稍作整理,簡單介紹一些常用術語與分級。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1、常用術語

小樣:指錢徑小於同類型者。

大樣:指錢徑大於同類型者。

面:指錢幣之正面。

背:指錢幣之反面,又稱幕。

背文:錢背文字,也稱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圓者叫圓穿,圓孔。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疊文:又稱搖頭,鑄造過程中往往因人為移動了模具而造成錢幣上面或背文字重疊的幣。

傳形:

指刻成正字的陰文範鑄成之錢,錢文呈反字狀,見於先秦至六朝時期。也有特意造傳形的如劉備時造傳形五銖具說就是特造的傳形。

母錢:就是古時翻鑄大量錢幣時,中央所製作的標準樣錢。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雕母:是指錢局工匠手工雕制的錢幣,又稱祖錢。質料較精,文字工整深峻。常見銅、錫、鉛、木、象牙等質料製品,極為珍貴。

鑄母:是指用雕母鑄造出的子錢。鑄母錢是頒發給各錢局作為翻砂鑄錢之初錢。

錢母:鐵錢的母錢,據雕母以銅翻鑄而成,以兩宋鐵母為多。錢體較鑄製出的鐵錢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鐵錢精整美觀,甚珍罕。

借範:一般指借用舊錢的現成的錢範鑄新年號。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對錢:亦稱“對品”、“對子錢”,是指同一種錢的錢文、大小、內外輪廓、厚薄和銅質完全相同,惟採用不同的書體,但字形筆勢仍互相吻合可以成雙配對的錢幣,又叫“和合錢”。對錢始於南唐盛於北宋。南唐所鑄“開元通寶”,篆、隸成對,開創對錢之先。此外北宋天聖、明道、元豐、熙寧、政和、重和、宣和等幣均可作對。

套子錢:造型一致但重量、大小、價值不同的錢組合成套。(現在來看一般套子錢都出之同一錢局)

稚錢:是指一種瘦小纖細的五銖錢,古時一般喜歡把此錢用於“射稚”遊戲故而得名。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鎮庫錢:鑄錢局在開爐鑄錢前,或為了紀念或為了避邪而特鑄有“鎮庫”字樣的大錢(但也有不鑄“鎮庫”字樣的同類性質的大錢)的統稱。該類錢一般都不參於流通故該類大錢也不談“當幾”使用等。存世最早的為南唐“大唐鎮庫”錢。

開爐錢:指歷代錢監(局)在正式鑄造前,先精工鑄造一批帶有紀念性質的錢幣,用來祭奠神靈,迎祥納吉,或進呈上司之用。

宮錢:指專供皇宮節日慶典、裝飾、墜帳、掛燈、上樑、賞賜的特製錢品。

庫平:是清政府部庫徵收租稅,出納銀兩所用的衡重標淮。它制定於康熙年間,在光緒三十四年由農工商和度支部擬訂劃一度量衡制度,規定庫平作為權衡標準,庫平一兩等於37.301克 。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文:錢幣基本單位,一枚小平錢稱一文。

串:一百錢(文)稱串。

貫:一千錢(文)稱貫。

小平:銅錢最普通的形制,即一文小錢,又稱平錢,它是使用銅錢時代的最小貨幣單位,其直徑約2.4—2.5釐米。

折二:錢徑一般2.7-2.9釐米,重5-8克。南唐李璟交泰二年(959)所鑄“唐國通寶”為最早的折二錢。

折三:錢徑一般2.9-3.2釐米。重8-12克。

折五:錢徑一般3.2-3.6釐米。重量不一。

折十:以一當小平錢十枚。

銖兩貨幣:指中國隋以前鑄行的以銖,兩為重量單位,重量為錢名的貨幣,如半兩,五銖等。

交子:交子被認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發行於北宋時期1023年的成都。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狹穿:指錢孔較小者。

廣郭:指內部較寬者。

狹郭:指內部較狹者。

重郭:指兩重內郭。

內郭:指錢孔四周這突出部分,又稱好郭。

外郭:指錢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稱外緣,外輪,肉郭,邊郭。

決文:指錢身方孔之一角或數角尖出者。

四決文:指錢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稱四決。

四出文:指錢身方孔四角有陽文延伸至郭外,又稱四出,四道。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寬緣:外郭較寬,又稱寬輪,寬邊。

狹緣:

外部較狹,又稱狹輪,狹邊。

重輪:指二得外郭。

額輪:指外郭外高內低,多見於王莽錢。

削邊:指外郭向外斜削,正與額輪相反。

磨邊錢:指磨去外郭邊緣之錢。

肉:指錢幣的內外郭之間無文字圖案部分,厚者稱厚肉,薄者稱薄肉。

日:指錢背之凸起的圓圈,又稱日文。

月:指錢面,背之凸起圓弧,又稱月文,甲文,月痕,圓弧向上稱仰月,向下稱偃月。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星:指錢面,背之凸起圓點,又稱星文。

圈星:指錢背下凹之圓圈。

孕星:指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錢無文,又稱素背,光背,素幕。

合背:指誤用二件面範鑄成的錢。雙面均有錢文。

合面:指誤用二件背範鑄成的錢,雙面均是錢背。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直讀:錢文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稱順讀,對讀。

旋讀:錢文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也稱環讀。

左讀:指錢文由左向右讀。

離郭:指錢文遠離內郭。

接郭:指錢文均與內郭相連。

隔輪:指錢文遠離外郭不相連接。

連輪:指錢文與外郭相連。

深字:指錢文特別深峻。

聚頭:指錢文之首均對內郭,又稱聚首。

並足:指錢文之首均對外郭。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生坑:指新出土之錢,表面氧化嚴重。

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銅錢銅鏽被傳世色澤所掩。

熟坑: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古錢。

傳世古:指流傳世上未經入土之錢表面的顏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澤,又稱黑漆古。

水銀古:出土古錢表面之一種銀白色氧化層,又稱水銀鏽,水銀沁。

樣錢:試鑄及初鑄的樣版錢。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部頒樣錢:由中央戶,工兩部監製頒發各省作為標準的樣錢,也可稱作母錢用。

進呈樣錢:地方進呈有關當局審查的樣錢。

剪邊錢:剪鑿去外圈之錢,又稱對文。

餅錢:王莽時厚型貨泉的俗稱。後來在北宋時寬緣厚型的鹹平,祥符錢也稱餅錢。

公式女錢:南朝梁武帝時所鑄無外郭的五銖錢,也稱女錢。

男錢:王莽時布泉的俗稱。

紅錢:清代新疆鑄行的銅錢,因紅銅嶽而得名。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厭勝錢:屬壓邪取吉性質的非用錢,多作吉慶,上樑,供奉,懸掛,佩帶之用,又稱壓勝錢,押勝錢。

供養錢:寺觀內作為供品的錢幣,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掛於佛龕之旁,又稱佛髒錢。

打馬錢:打馬遊戲中的棋子,又稱馬錢。

惡錢:唐代劣質私鑄錢的稱謂。有鐵錫,銅沙,銅蕩,穿穴等名目。

錢範:鑄錢模型,印錢幣正面的稱面範,印背面的稱背範。

2、 古錢幣的分級與價格

古錢幣的分級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按R分級的:

這是國外古錢的一種分級方法,即按古錢幣的存世量分為九個等級,等級與存世量的具體規定如下:

R1 普通多、R2 較少、R3 1001—5000枚、R4 301—1000枚、R5 101—300枚、R6 31—100枚、R7 11—30枚、R8 2—10枚、R9 1枚。

二是按五級制分級:

五級即珍、罕、稀、少、多,可用數字一、二、三、四、五代替,也可按星級來標誌,即無星、一星、兩星、三星、四星。同等級內的錢幣又可分上、中、下三級,總共十五級。因稀和少在語義和數字上不是很明顯,有的錢幣譜上把這兩個等級合為一級,這是五級制的簡化。

三是按十級制分級。十級的具體規定如下:

一級 大珍或特珍、二級 珍、三級 珍貴、四級 罕、五級 稀貴、六級 稀、七級 甚少、八級 少、九級 較多、十級 多泛。

3、 古錢幣的品相

古錢幣歷時久遠,經過使用的磨損和埋藏的浸蝕,古錢幣的品相自然會受到影響,收集到精美古錢幣的難度就很大。古錢幣的品相大致可分為五種:

(1)樣品或精製品。最為樣品的古錢幣是當時精心挑選出來的精品,又沒有經過使用,只有包裝物留下的痕跡。即使用30倍的放大鏡也看不到任何流通和磨損的痕跡。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2)全新品或未使用品。沒有進入流通領域的古錢幣,幾乎沒有使用過,大部分表面具有原始光澤,全部細緻的紋理均清晰可見,除硬幣最為突出的地方稍又磨損外,其餘的表面毫無磨損痕跡。

(3)美品。進入流通領域的古錢幣,整個硬幣只有極輕微的磨損,內部大面積細紋清晰可見。美品這個等級又可細分為三級,如果古錢幣的內部細紋基本上未磨損,或者其紋理的50%清晰可見,則可定為極美品;如果古錢幣的原有的細緻紋理75%清晰可見,或者內部細紋未被磨損,其突出部分呈現中度磨損,文字和數字的拐角可能不夠清晰,則可定為優美品。

(4)佳品。古錢幣經長時間的使用和磨損,一般的磨損比較嚴重,不僅外廓、文字數字都有磨損,就是內部細紋也有大面積的磨損,如果硬幣的圖案輪廓仍清晰可見,內部細紋只有25%清晰可見,這樣的古錢幣可定為佳品。

古錢幣收藏:從入門到大師

(5)劣品。古錢幣磨損嚴重,圖案只能看出主體部分的輪廓,文字和數字的局部之外不清晰,內部細紋無法辨認,外廓磨損嚴重或有少許碰傷。

當然,如果藏友們想了解古錢幣鑑定技巧,也可以閱讀往期相關文章。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