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三千,租2000的房子,年輕人的精緻,很花錢


月薪三千,租2000的房子,年輕人的精緻,很花錢

01.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一季的《奇葩說》話題大部分都離不開“錢”。


比如上週的話題:畢業後過得很拮据,父母願意讓我啃老,該啃嗎?


陳銘作為助陣嘉賓,分享了一組頗為扎心的數據:


2018應屆畢業生,平均收入是4624元。

可是房租呢?北京平均房租是3300元,深圳2800,上海2700元。


畢業後拿到手的工資看起來不算低,但除去房租,每個月算下來就只剩下一千多的生活費了。


這是什麼概念?


說白了就是連在校時期的生活費都比不上。


可大家也知道,工作後的花銷遠比學生時期多太多了。


平時吃飯比學校貴,週末再出去聚個餐什麼的,錢也就花的七七八八了,更別說其他消費,如衣服鞋子包包,生活用品等等。錢,根本就不夠花。


可能有人會說,那就省省唄,熬過這個階段就可以了。


但現實中,大部分年輕人普遍崇尚過“精緻”的生活,所以導致的結果是:工資不見漲,消費水平卻越來越高了


月薪三千,租2000的房子,年輕人的精緻,很花錢

02.

在職場中,你認為怎樣算是精緻呢?


畢業那年,我進入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年限比較久的同事,她們每天穿著漂亮的衣服,化著精緻的妝容來公司。喝星巴克是日常,聊天的話題也離不開哪個化妝品好用,哪裡的奢侈品又出新款了。


我的上司,每天踩著5cm的高跟鞋來公司,除了眼角邊上的小細紋,完全看不出她已經是2個孩子的媽,做起事來非常幹練。


所以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貴的衣服包包,好的護膚品化妝品,可以給外在加分的物品,就是精緻。


然而對於剛畢業的我來說,實習薪資低,每個月拿到手只有3000左右,工資到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交房租,交完後錢剩下1500不到。但為了維持這樣的“精緻”,讓自己每個月陷入還花唄的苦惱中。


就像前段時間楊超越在奇葩說中也提到自己的經歷,在工資只有800元時,可以花掉700元去買一條好看的裙子,然後靠喝粥熬過那一個月。


對於那時候的她來說,再窮,也要買昂貴好看的裙子,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來讓自己“精緻”一些。


在我們身邊,其實也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情況,工資不高,但不會因此而放棄精緻


比如陳銘在節目中還提到一組非常直觀的數據:


90後貸款人群,有47.2%產生了逾期,逾期10次以上的人,已經到達4%;

90後有64%的人,在4個平臺上有貸款。(相當於拆東牆補西牆)


換句話說,有47.2%的90後入不敷出,每個月靠花唄、信用卡維持著。


其實追求精緻本身沒有錯,但為此而花費超過我們自身消費能力的精緻,只不過是“偽精緻”罷了。


特別是工資跟不上消費的“窮精緻”,會讓我們一直入不敷出,而陷入錯誤的消費觀的惡性循環中。


月薪三千,租2000的房子,年輕人的精緻,很花錢

03.


對於年輕人來說,把錢花在衣服包包、旅遊等這些能讓自己生活變得更精緻的事情上,或許能比較直接地獲取到快樂。


特別是對於職場新人,一年平均收入大概在10萬左右,這時候買不起房,也不太懂理財,工作掙的錢,能夠犒勞自己的也只能給自己多買點東西,讓自己過得開心一點。


你以為這樣才是生活,但其實你的損失非常大。


你損失了在這個最好最寶貴的年紀和值錢的精力、注意力。


因為花在衣服化妝品等外在的時間和精力,原本是可以用來精進自己的職場能力,去學習更高級的知識和技能,找一份薪資更高的工作。


當然,這裡不是否定外在形象在職場上的重要性。而是想表達,外在形象在職場中確實可以幫你加不少分,但最終決定你職業發展天花板的,還是能力。


而真正的精緻,也應該是在你能承擔的範圍內給自己提供最適合自己的東西。


如果你想要追求更好的條件,那麼,就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能力,找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讓自己有更多的資金,去承擔或支付自己想要的東西。


或是直接進入一家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在公司裡“升級打怪獸”來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


只有你真實力有了,能夠賺更多的錢,你想要的精緻,都可以hold住。


——

關注獵多多,學習更多職業規劃、求職面試和職場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