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疏扶結合 杭州食品小作坊整治交出亮眼成績單

消費日報網(記者 毛華敏 □王春煜)作坊,是一個具有強烈歷史畫面感的詞彙,曾經代表著傳承與匠心,但是當時間跨越到現代工業社會,尤其是“作坊”前面加個“小”字,給人的印象竟是落後與破敗,多數食品小作坊的命運不是東躲西藏就是被取締,提升之路道阻且長。

是取是舍?是進是退?擺在監管者面前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選擇題,而是一道多年來難解的“綜合題”。

破除機制枷鎖 一以貫之整治小作坊

2014年是杭州小作坊整治的關鍵轉折點。

2014年以前,由於小作坊實施“目錄管理+生產許可”的管理方式,只有2個品種被列入“許可目錄”,因此僅有60家小作坊取證生產,其餘1000多家小作坊因無法申領生產許可,長期遊離於監管之外。實際上,這個痛點不止杭州有,全國一盤棋,各地的小作坊監管深受規則困擾。

在此背景下,無人監管、聽之任之,小作坊業主食品質量安全知識缺乏、質量衛生控制能力薄弱、生產設備簡陋、生產環境衛生條件差等問題接踵而至。全國各地類似“染色蝦米”“毒豆芽”事件時有發生,大家談起食品小作坊,第一印象就是“小、髒、亂、差”。

不僅是食品安全問題,由於小作坊體量小,且不重視環境衛生,部分小作坊偷排汙染物現象嚴重,周邊百姓深受其害。

小作坊整治老路已經走不通,出臺新的監管要求刻不容緩。

2014年3月21日,杭州市組建市場監督管理局。新組建的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全市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和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統一的監督管理。職能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的情況將難復存在,這給小作坊綜合整治創造了良好的治理環境。

新局組建不久後,杭州食品小作坊整治的改革藍圖也逐步清晰起來。

為徹底解決小作坊失管失控的局面,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將小作坊治理納入中心工作。2015年初,按照“三個統一”(統一普查時間、統一普查內容、統一普查要求),對全市小作坊開展全面普查,掌握小作坊基本情況並建立動態監管檔案。

普查結果是,轄區內食品小作坊存在廠小、量多、面廣的情況,一些擁有地方特色的小作坊食品受到民眾的歡迎,因此,僅僅依靠‘堵’的方式無法達到良好的收效,必須採用以疏為主,堵疏結合的方式,才能讓食品小作坊走上健康發展的通道。

2015年5月,杭州市市場監管放棄“許可制”,創新提出了小作坊實行“負面清單”和申報登記管理的主要監管思路,出臺了總領全局的《關於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的指導意見》。除“負面清單”列舉的12大類食品品種外,其他傳統食品均可申報登記。對小作坊界定、基本要求等做了詳細規定,明確了“三個一批”的整治方法:即“提升一批”,把硬件條件較好,生產操作人員素質較高,加工和銷售量較大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為生產企業;“規範一批”,對生產不屬於“負面清單”內食品的小作坊,符合條件的,實行自行申報登記管理制度予以規範;“取締一批”,對生產“負面清單”以外食品、拒不整改、無法達到或不能持續保持小作坊基本要求的一律關停。

“自從2014年決定小作坊整治以來,我們按照路線圖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抱著功成不必在我,一張藍圖畫到底的思路,在工作中斷完善。我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難事總能破,成效總能顯。”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處處長李建雄表示。

堵疏扶三結合 小作坊整治成果湧現

路線圖繪就,杭州市場監督管理局制訂了以“打扶結合、疏堵並舉”為工作方針,針對不同業態、不同主體、不同經營方式,採取一品一策、一坊一策的管理方式,減少一刀切的管制要求,明確了提升一批、規範一批、取締一批的“三個一批”工作要求。

對已申報登記的小作坊監管部門還提出了“五要”標準:原料來源要正規、倉庫管理要到位、生產環境要衛生、從業人員要健康、生產操作要規範。

在一系列的“放管服”組合拳下,從建德市的透明作坊到桐廬縣的生產+旅遊,從富陽區的行業助推到餘杭區的園區集聚模式,杭州小作坊監管創新亮點在各區縣開始湧現。

在建德新安江農貿市場的每家滷味商鋪前,有一塊電子顯示屏,屏幕上顯示著加工滷味的全過程。“老百姓的要求很簡單,吃東西就是要安全、放心,只要做到這點不怕沒人來買。”在新安江市場加工售賣醬板鴨多年的許紅英告訴記者。

從2015年開始,建德市率先實施陽光小作坊建設工程。負面清單制度實施後,目錄之內的食品小作坊被清出了市場,目錄之外的食品納入到了規範化整規當中。通過依託信息技術,在小作坊銷售攤位上方安裝視頻顯示器,播放該攤位對應生產場所的加工全過程,真正實現小作坊生產環節全過程監管。

桐廬自古多出名茶,但當地的茶葉生產方式多以家庭手工小作坊為主。2014年之前,此類小作坊生產環境不規範、產品質量難保證的問題時常出現。當時,監管職責界定不清、法律法規缺失,大部分的小作坊都遊離在監管盲區,生產場所條件差,無證無照現象普遍。

桐廬縣一家茶葉作坊的負責人李馨恬介紹,2017年底,在桐廬縣政府的支持下,她的茶葉作坊進行了一番改造,而今,李馨恬的茶葉作坊舊貌換新顏,生產車間地面平整、玻璃通透,機器設備煥然一新,原本狹小的展示廳也變得寬敞明亮。每到產茶旺季進茶廠參觀體驗的遊客絡繹不絕。這種“生產+旅遊”的運作模式每年為茶廠帶來的收益近百萬元。

桐廬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還將小作坊整治與平安建設、小城鎮整治、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等中心工作聯繫起來,積極推動小作坊改造升級。當前,一批地方“名特優”在桐廬監管部門的悉心指導下脫穎而出。

“場口土燒酒”是富陽場口地區的一張的名片,傳統的“場口土燒酒”使用純糧食原料,屬於國家標準中的“固態化白酒”,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場口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堵疏扶結合 杭州食品小作坊整治交出亮眼成績單

為保持“場口土燒酒”本色,傳播本土釀酒文化,富陽區市場監管局獨闢蹊徑,引導成立場口土燒酒行業協會,在傳統監管的基礎上,通過協會入會資格審查倒逼業主落實整改要求,通過行業自律加強會員管理,規範包裝、統一形象、抱團營銷,打響土燒酒金字招牌。

杭州還採取了園區集聚的方式管理小作坊,最為典型的是餘杭區亞多醃臘製品加工園區。2014年,餘杭區耗資4500萬元建成標準廠房,把喬司一帶具備條件的肉製品加工小作坊採取合作轉移、入園集聚的辦法,統一到園區進行生產,實施統一管理,目前已有26家入駐該園區。

“要想作坊主配合監管部門做好規範工作,建立長效機制,一定要設身處地考慮作坊主的感受,規範整治的結果要讓作坊主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李建雄說,只有讓作坊主看得到希望,自覺自願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從事這個行業,才能打好底子,創出牌子,探出一條實現長效、良性發展的路子。

截至今年四月,杭州市共取締不符合條件小作坊715家,改造提升為食品生產企業26家,完成現場整改和申報登記884家,探索形成了園區集聚式、行業推動式、透明作坊式等食品小作坊升級模式,全市小作坊“髒、亂、差”面貌明顯改觀,食品安全更有保障,行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實現了業主滿意、消費者放心、社會認可的三贏局面。今年4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浙江杭州召開食品小作坊監管工作現場會,交流小作坊監管經驗做法,杭州做法成了全國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